【中國社會科學在線】大數據時代:變革、機遇與挑戰
發布日期:2013-11-05 供稿:中國社會科學報 編輯:黨委宣傳部 趙琳 閱讀次數:
【核心提示】大數據的關鍵不在于數據大,而在于挖掘數據的意義。數據+意義=智慧。2013年的中國應避免經歷一個把大數據演變為數據大的狂潮。
《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作者之一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曾表示,如同望遠鏡讓人類能夠感知宇宙,顯微鏡讓人類能夠觀測微生物一樣,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
10月26日,2013中國計算機大會大數據高峰論壇在長沙召開,會議聚焦時下“大數據熱”。
大數據時代正向我們走來,什么是大數據?它將如何改變人類的社會生活?又將對社會科學研究帶來哪些影響?圍繞上述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變革:大數據改變人類認知方式
何為大數據?至今尚未得到學界或業界的統一共識。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不同的應用場域中,闡釋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介紹,相對流行的一種觀點稱之為“3V或4V理論”,即強調大數據的數量(Volume)、類型(Variety)、速度(Velocity)、真實性(Veracity)或價值(Value)。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沈浩表示,大數據帶來的變革和挑戰是顛覆性的,顯著特征就是人類社會的數據化生存,社會化媒體使得人們的社會生活、行為態度、交往過程、互動關系都被數據記錄并保存下來,通過以恰當的方式處理海量數據,可以尋找隱藏在數據中的模式、趨勢和相關性,揭示社會現象與社會發展規律。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其對人類行為以及社會問題的預測為人們津津樂道,而預測系統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在于它們是建立在海量數據基礎之上的。在不久的將來,現今許多單純依靠人類判斷力的領域都會被計算機系統所改變甚至取代,因為它為人類生活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維度。大數據已經成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而更多的改變正蓄勢待發。
機遇:大數據更新社會科學視野
大數據或將引發人類的思維模式和發展模式發生變化。在這個浪潮下,大數據無疑將為社會科學研究開啟新的研究范式,提供新的研究視野。
沈浩表示,傳統的經驗性社會研究使用的是隨機抽樣的屬性數據。這種現狀受制于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也受制于采集關系數據的巨大成本和不可操作性。但在今日大數據時代,社會化媒體使得基于社會網絡的關系數據唾手可得。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徐磊認為,數據發聲并非虛言,通過對五類數據(技術上可行的反映個體間關系的交互數據,有效標示個體性格特征、價值取向等的內容數據,由傳感器記錄的時空數據,反映群體特征的分層數據以及上述數據時間序列聚類的進化數據)的挖掘、分析可以改變對人類社會的認知方式。
因特網的普及深刻地改變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交互方式。大數據時代下相關的社會管理和政策制定亦越來越復雜。“大數據的時代需求催生社會計算理論的出現,為有效應對復雜和動態變化的新興社會及工程問題提供了現代化的方法和手段,促進了計算社會學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介紹說,社會科學不妨開辟更多的研究領域,如網絡經濟學、網絡心理學、社會媒體學等,從而深入理解新時代中社會結構和人們活動方式的變更。
挑戰:駕馭大數據的核心是分析數據
與大數據所勾勒的美好藍圖不同,另一種質疑之聲已然產生:大數據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嗎?大數據意味著數據越多越好嗎?大數據的未來指向何方?
“大數據的關鍵不在于數據大,而在于挖掘數據的意義。數據+意義=智慧。”姜奇平提出警示,2013年的中國應避免經歷一個把大數據演變為數據大的狂潮。
2013中國計算機大會大數據高峰論壇上便有與會專家表示,目前尚不存在成熟的大數據技術。事實上,業內專家普遍贊成的觀點是,駕馭數據的核心是分析數據。
我國是新興數據資源大國,數據資源的挖掘與開發利用能力將深刻影響未來的發展。因此,學者們呼吁大數據應早日提升為國家戰略,并表示,目前能夠駕馭大數據技術的人才遠不及社會需求,面對大數據,需要多學科交叉、各領域協作才能實現其價值。
“未來要高度重視語義網建設。這是對大數據分析的基礎支撐,核心是對復雜生態系統的把握能力。”姜奇平指出,對大數據的采集、加工,必須深入到數據的語義和語用,才能賦予數據系統新的深度,激活它內在的能源。
同時,伴隨大數據而生的數據隱私與安全問題,也已引起專家重視。“技術發展已經超出人類已有的道德與法律框架可以給予的關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國際經貿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李德偉對此不無擔憂,這些數據不是中立的,它的價值依賴于如何得到使用。王飛躍認為,未來相關法律和制度層面的探索,應結合各國的情況以及技術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的可行性。
(審核:王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