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名帥金志揚談校園足球:孤單的北理工與“三脫離”的人才鏈
發布日期:2013-07-15 閱讀次數:
來源:新華網 編輯:黨委宣傳部 趙琳


新華網喀山7月10日電(記者姬燁 王鏡宇 王集旻)全身心撲在校園足球上的老帥金志揚曾經感嘆,日本和韓國“至少有五六十所北理工,在中國,這樣的學校太少了”。如今,又一次率領北理工征戰喀山大運會,金志揚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坦言,北理工模式依然孤單,但還要繼續堅持,因為傳統足球人才培養的鏈條“三脫離”,無異于種樹毀林。而相比于足球,老帥更加擔憂中國青少年的體質。
一花獨放沒意思 摒棄“錦標”和功力
在本屆大運會之前,金志揚曾3次帶領北理工隊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而北理工隊在中國足壇更是現象級,作為“學生軍”在2006年沖到中甲之后,雖然連年苦苦保級,但依舊頑強地“活”到現在,在中國大學生聯賽中他們更是戰績驕人,多次獲得冠軍。
“坦白說,北理工確實高出其他大學生隊,我們一花獨放沒什么意思。這條路能不能走到底很難說,”金志揚說,“但我們既然參加職業聯賽,就不會輕易退出。不然誰知道北理工?我們要宣傳,中國運動員的培養體制必須走學校,而且這關乎學生的體質。”
在金志揚看來,作為學校體育的一個突破口,北理工模式就是要向社會傳遞一個信號。“秀才遇見兵,不贏說不清。如果你們贏球了,就能說明你們的觀點:上大學可以踢足球,踢足球可以上大學;體育好可以上大學,上大學可以體育好”。
校園足球前路漫漫,金志揚也建議一定摒棄“錦標主義”和急功近利。“校園足球的成績最好不要和利益掛鉤,千萬別以打比賽和奪冠軍為目的。我們以前吃過很多虧,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就是少數足球傳統學校越來越強,而別的學校就不想組隊了”。
“我們總是急功近利,所以就出現不道德的東西,以大打小,改年齡,最后就是用金錢左右比賽,”金志揚說。
校園足球聽校長的
中國足球不行,特別是青少年基礎差,中國足協挨的罵最多。但金志揚不這么看,他認為足協只是組織者和指導者,教育部門才是主導者。
“想讓孩子踢足球?學校不聽劉鵬(國家體育總局局長)的,也不聽張劍(中國足協掌門人)的,而是聽校長的。校長讓踢,你才能踢,所以教育部應該起主導作用,”金志揚說。
青少年足球是根,聯賽是本。金志揚認為,絕大多數的青少年都在學校中,所以校園足球才是根。而在這其中,大學足球是旗幟,中小學足球是基礎。
金志揚還強調,學校足球不應以培養優秀運動員為唯一目標,而要推動足球運動的普及和發展,促進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無心插柳柳成蔭啊,如果其他學校的足球水平真的發展了,人才自然也出來了”。
職業培訓體制“三脫離”
曾經在國安、泰達俱樂部執教并隨米盧帶領中國隊打進2002年世界杯決賽圈的金志揚,對于職業隊的人才培養模式非常熟悉。他指出:“我們的職業隊一般分為一隊、預備隊、三隊、四隊,這種四級梯隊模式,把10多歲的孩子圈在一個基地里,全力以赴練球,缺乏文化、家庭、學校的教育,這‘三脫離’阻礙孩子更進一步的發展,甚至有可能畸形發展。”
“現在一家一個孩子,要是送去踢球,按照現在的模式,十三四歲送到國安四隊,6年后才有機會升入一隊,而四隊到一隊的淘汰率差不多90%,到不了一隊的干什么去?有那種踢野球的,幫人家單位踢比賽,200元一場,”金志揚說。
他還指出:“一個城市的球隊,把這4級的100多名球員弄在一塊,北京足球就靠這100人?這些人成天訓練、不上學,實力必然比同齡的孩子強,這就導致沒人愿意跟他們比,把包括學校在內的整個培養體系給破壞了。這就相當于種一棵樹,毀一片林,而且這一棵樹也不會茁壯成長。”
足球沒上去不可怕 可怕的是全民體質
經過近10年對校園足球的專注,金志揚對于如今學生體質的普遍下降也十分擔憂。他甚至直言:“足球沒上去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我們民族未來的青少年的體質。”
根據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緩慢下降。
“我們的應試教育體制,決定了很少有學校對體育重視。我們民族的未來,我們的中國夢,由誰去實現?我們身體體質下降,開個運動會能死人,練個開幕式暈倒好多,有的學校甚至取消中長跑。所以,跟這些相比,足球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我們全民族的身體素質,”金志揚說。
相關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7/10/c_116482839.htm
(審核:王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