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科教并舉:共同繪就“美麗中國”
發布日期:2013-03-13 閱讀次數:
來源:中國科學報 記者:丁佳 甘曉 編輯:黨委宣傳部
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對于如何建設美麗中國,全國政協委員李鉞鋒認為,治理環境污染,建設生態文明,也要靠創新,包括科技創新、模式創新,要靠科技力量,靠技術集成。
“‘美麗中國’是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科教界有責任、有義務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說。
像郭華東一樣關注環境問題的科教界委員并不在少數。他們打算為實現“美麗中國夢”作出哪些努力?帶著這一問題,《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士。
“科學的眼睛”看中國
近年來,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發展,致使土地退化、植被破壞、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等事件頻頻曝光。而當地政府一些虛報瞞報、試圖掩蓋真相的做法,也激起了社會的不滿。
不過,這些都逃不過科學的眼睛。在郭華東所在的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科學家們能借助衛星技術,看到地球的滄海桑田。
“大家都希望國家山川秀美、藍天白云,自己的生活環境干凈宜居。”郭華東說,“利用遙感技術這種宏觀、快速、直觀的觀測手段,從太空就能客觀、動態地監測地表環境所發生的變化。”
現在的遙感技術,已能夠精確地對沙漠化、植被變化、水質情況,甚至城市垃圾等進行觀察??蒲腥藛T可以記錄一段時間內某個區域的環境變化情況,并作為建議提供給政府部門,以供其制定相應對策。而對那些沒有做好環保工作的地方,也可以及時進行提醒。
1998年,我國南方發生大洪水時,各省糧食局上報受災耕地面積,稱共有3億畝耕地將因洪水絕收,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6。但郭華東等人利用遙感手段發現,實際上這個數字只有3000萬畝。后來證明,當年的糧食不但沒減產,還實現了增收。
除了看到正在發生的事,最近興起的數字地球技術還能通過計算機虛擬手段,對未來10年、20年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展望。
“地球本身是一個自然的球體,人類到來之后,如何與地球和諧相處?”郭華東說,“遙感和數字地球作為客觀的科學工具,相信能幫助人類更加有效地管理地球。”
國防科技構建和諧
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而形成的“癌癥村”正在中國蔓延。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癌癥村”數量高達247個,遍布全國27個省份。
“我們一直把脫貧致富放在第一位,但發展要與環境保護相平衡,絕對不能再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全國政協委員、海軍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尹卓看來,美麗中國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和諧”。
尹卓認為,當前我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如江蘇等地最近肝癌發病率大大提高,就與當地電鍍等小化工行業對地下水的污染有關。“現在還有一種將這些企業向中西部轉移的趨勢,一定不要將污染也轉移過去。”
除了內部的和諧,還要關注對外的和諧。“對于軍隊來說,保護美麗中國是我們的義務,尤其是要保證中國的核心利益不能受到損害。”尹卓說,“我們現在努力發展國防科技,為軍隊提供優良的作戰手段,形成震懾力,就是軍事科技工作者對建設美麗中國的貢獻。”
素質提升任重道遠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但我們的‘未來’不能等到未來再去抓。”全國人大代表、著名教育專家周洪宇認為,建設美麗中國,首先應該通過多種措施培養塑造青少年的美麗心靈。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涌天深有同感。他說,建設美麗中國,提高人的素質尤為關鍵。
“現在網上有很多報道,說中國人到了國外,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引起了外國人的反感,也損害了中國的形象。”王涌天說。
王涌天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學光電技術與信息系統實驗室,雖然研究的都是復雜光電系統設計研制、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等“高精尖”的科學技術,但也一直十分重視基礎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工作。
作為北京市青少年創新基地,實驗室每年都會與當地中小學合作,讓孩子們到實驗室里親自動手進行科學實驗。
而在本科教育階段,實驗室也為有興趣的本科生提供機會,參與真正的科研項目。“科研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們在本科生階段就讓一些好苗子介入進來,之后他們就能駕輕就熟了。”王涌天說,在他們的實驗室,學生“逃離科研”的現象并不多見。
網友熱議
Jananmao2012:小時候喜歡看科幻電影,是因為未來科技帶來的便利會很刺激。從“小時候”到現在也不過幾年光景,科技迅猛發展,我們都切身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如《2012》等以地球毀滅為題材的電影,真心希望那樣的世界離我們人類還很遙遠。保護環境從我做起!讓我們共同守護“美麗中國”。
微太原: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萬元GDP能耗比發達國家高出4倍,工業排污更是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沉重的環境代價,也可以說是高昂的代價,給本屆政府提出了一個科學發展的重大課題。“美麗中國”呼喚科學發展。
湖言大山:讓人們有個更優美的環境,就必須依法治理環境,依法驅散霧霾,在問題面前急不得,用生活的淡定去面對這些問題。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廣納群言,運用科技支撐,有法治力量的給力推動,美麗中國就在我們身邊。
胡澤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建設美麗中國,全民素質教育至關重要。
李東生:生存環境成問題,掙再多的錢,生活也無法幸福。珍惜自然資源,多發展高科技領域產業是未來的出路。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13-03-12 第3版 兩會特刊)
新聞鏈接:http://www.cas.cn/xw/cmsm/201303/t20130312_3790260.s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