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王小謨:“中國預警機之父”
發布日期:2013-01-21 閱讀次數:
編輯:黨委宣傳部 楊揚
雷達、預警機、中國電科……自從50年前走上國防科研這條路,這些神秘的詞匯就和王小謨緊密相連。
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主席臺中央,胡錦濤主席把大紅的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獎證書交到王小謨手中。
臺下掌聲雷動。人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達對共和國“預警機之父”的崇高敬意。
“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預警機”
上世紀80年代,王小謨主動策劃,與十幾位老專家深入醞釀,希望自主研制預警機。
自主研制預警機,談何容易?王小謨不顧各方質疑,詳細整合十幾年的研究基礎,綜合分析國內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最終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開啟了一邊國際合作、一邊自主研制預警機的漫漫航程。“中國一定得有自己的預警機!”王小謨說。
合作研制期間,王小謨受命擔任預警機工程中方總設計師,提出采用大圓盤、背負式、三面有源相控陣新型預警機方案,這是世界首創。同時,他堅決主張并且部署安排了國內同步研制,并做出了樣機。當外方迫于國際壓力單方面中止合同時,他部署安排的國內同步研制工作,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并做出了預警機樣機。自力更生,屬于中國人自己的預警機呈現了雛形。我國的預警機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復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之一。美國政府智囊團“詹姆斯敦基金會”發表評論:中國采用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比美國的E-3C整整領先一代。
“預警機之父”的“雷達人生”
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兩型預警機帶領的空中梯隊以及地面雷達方陣首次公開亮相,令全世界雷達領域的同行為之驚嘆。
看臺上的王小謨流淚了。因為在這些成就與驚嘆的背后,有他在雷達界半個世紀的付出與心血。
作為我國預警機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50年來,王小謨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主持研制出多部世界先進的地面雷達,并引領我國實現了從地面雷達向空中預警指揮機的飛越,為推動我國國土防空網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0年,他主導研制的預警機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同時,他親任出口型預警機總設計師,首次提出運八平臺背負圓盤形天線罩的設想,實現了“小平臺、大預警”。
隨后,國產首架出口型預警機順利交付,這一事件再次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74歲的王小謨在研制預警機的過程中曾在零上40攝氏度和零下30攝氏度的機艙熬過數月。在預警機研制的關鍵時期,他遭遇車禍,腿骨嚴重骨折。雪上加霜的是,王小謨又被診斷出患有淋巴癌。
所有人都焦慮了,然而,病床上的王小謨卻鎮靜從容,一邊輸液一邊和設計師探討交流研制問題,病情稍有好轉,他又像往常一樣出現在試驗現場。
精彩“票友”生活
游泳、登山、唱京劇、拉胡琴……枯燥嚴謹的工作之外,王小謨是一個懂得享受生命的人。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常常去體驗生活帶給他的精彩。
王小謨坦言,最喜歡梅蘭芳的戲,尤其喜歡《宇宙鋒》。大學時,他就是校京劇團團長、也是摩托隊成員。多年的沉淀與積累,他把那京腔京韻唱得悠揚婉轉,胡琴拉得如泣如訴。一曲《蘇三起解》《楊門女將》,曲牌正宗、演奏老到,在那時而委婉悠揚、時而快板激昂的演奏中,我們再也找不到平日里奔波忙碌的王小謨,似乎坐在面前的是一位藝術家。
然而,這樣的時刻并不多。他說:“我曾經有一個愿望,到70歲以后不再參與工作,找一幫喜歡京劇的人一起練練。看來只能80歲以后了!”
他還在謀劃祖國預警機未來發展的藍圖,還在為預警機事業發掘更多的“千里馬”。因為他清醒地知道:“預警機的路還很長。搞裝備的,國家的需求就是目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