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院士毛二可創業記
中央高校首個股權激勵方案獲批,科研成果產業化加速
發布日期:2011-11-27 閱讀次數:
“終于獲批了。”7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毛二可喜上眉梢。
工信部根據中央有關部委在中關村示范區頒布實施的股權激勵政策,于日前批復同意了北理工報送的一個股權激勵方案。在方案里,北理工擬將一項發明專利投資到以毛二可為核心組建的北京理工雷科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并將該專利所占理工雷科股份的30%(180萬元),獎勵給毛二可等6名核心技術人員。
這是中關村示范區內,中央高校首個獲批的股權激勵方案。
“毛二可院士數十年如一日,永遠站在科研教育事業的第一線,攻克難關。他就像一根蠟燭,縱然矗立風雨仍光熱不衰……”這是一首在北理工流傳頗廣的歌曲,名為《無悔的蠟燭》。
在我國雷達研究領域,毛二可是一個響亮的名字。17歲時,他考入北理工(當時為華北大學工學院),后留校任教。他領銜的團隊,自主研發了多種新體制雷達、導航終端接收機和芯片等系列產品。在國家權威部門組織的評審中,他們為北斗系統研發的導航芯片在輕便、功耗等多項指標上都排名第一,而且還能兼容GPS。
毛二可院士也有困擾。他所在的北理工雷達所,每年都會產生一大批科研成果,但這些科研成果在評審、發表論文后,就被鎖進了柜子里。如果產業化,囿于高校人員編制和科研資金使用的規定,既缺人員,也缺資金。
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北京市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體制機制改革和先行先試的“春風”吹暖了北理工。隨后,財政部和科技部發布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實施辦法》等政策,為北理工的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礎,北理工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等學校規章也相繼出臺。
就在這一年12月,毛二可“下海”了。他帶領雷達所近一半的人創辦了學科性公司理工雷科。這是北理工依據新政策成立的第一個學科性公司。
不過,最初的理工雷科僅僅是一個種子公司,注冊資金只有100萬元,由學校和主要技術人員以現金方式組建。“在公司成立以前,我們就初步擬定好了股權激勵方案,但國有資產的股權激勵是個新事物,審批周期較長。”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楊樹興說,學校和主要技術人員一合計,決定先把公司干起來。
成立兩年來,理工雷科迅速發展——2010年,銷售收入1500萬元;今年前11個月,銷售收入已高達6000萬元。公司投入研發經費1100萬元,開發新產品5項,人員從成立時的30余人發展到目前的150多人。
“目前,雷達所已經有約40%-50%的民用及軍民兩用科研成果開始了產業化,而以前基本沒有科技成果轉化。”北理工雷達所所長龍騰教授說。
根據工信部的批復方案,理工雷科的注冊資本由100萬元增至2000萬元,實行股權激勵后,學校占有公司30%的股權,毛二可為首的技術、管理團隊持股49%,其他戰略投資者持股21%。據悉,代表政府進行股權投資的中關村發展集團,也決定對理工雷科進行股權投資。(本報記者 董長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