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理工】《中國教育報》報道我校組織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活動
發布日期:2010-06-17 閱讀次數:
作者:楊晨光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0年6月13日 摘編:黨委宣傳部 國慶
【編者按】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始于1994年,每兩年舉辦一次,在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已成為國內電子信息類學科競賽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影響度頗高的大學生學科競賽。為進一步做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組織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8年組建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組委會。主任由北京理工大學名譽校長、兩院院士王越擔任,組委會秘書處設在北京理工大學,負責競賽具體事宜,秘書長由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趙顯利擔任。近日,《中國教育報》應邀采訪了我校組織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相關情況,并進行了報道,現摘編于下。
炎炎夏日,在沒有空調、電扇的車間里進行機械加工,汗流浹背;調試一個小小的程序,可能要幾十次乃至上百次才能成功;在實驗室里一泡就是整整一天,通宵熬夜做實驗成為常態。所有參加過學科競賽的大學生,都有著這樣特殊的經歷。付出這么多,到底值不值?近幾年來,數十倍增長的參賽學生人數和參與高校數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就在2010屆高校畢業生求職進入沖刺階段的時候,北京理工大學大四學生孫寧霄已經開始跟隨研究生導師做起了國家級的科研項目。在2009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得一等獎之后,孫寧霄就獲得了保送讀研的資格。孫寧霄感慨地說:“學校的科研資源很有限,而學科競賽讓我們本科生可以經常進入實驗室,接觸學科前沿,拓寬學術視野,感受科研魅力。”
由教育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支持實施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每兩年一次,今年已步入第16個年頭。2009年報名參賽的學校達到923所,比上屆增加20%,參賽學生達到2.7萬多名,比上屆增長了30%。
競賽中,由一個個參賽團隊分別設計、制作完成一個有特定工程背景的題目,其涉及的內容往往是一個課程群而非一門單一的課程。讓競賽組委會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趙顯利印象特別深的是,1994年第一屆大賽的時候,只有一半學生能完成競賽題目。“不是競賽題目太難,而是學生對命題不適應,反映出當時我國高校只注重書本知識教學,缺乏動手能力培養的傾向。”趙顯利說,如今,大賽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競賽也從最初的幾個地區的小范圍活動,發展到今天全國性規模的大學生的廣泛參與,為大學生創新環境的營造創造出充分的條件。
據競賽組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有所提高的,占60%以上;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參加競賽對創新能力有促進作用。
(審核:張笈 谷千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