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北理工老教授辛勤育才 待學生如子女
發布日期:2010-05-27 閱讀次數:
來源:《中國青年報》2010年5月11日 摘編:黨委宣傳部 國慶
原文鏈接: http://www.neworiental.org/publish/portal0/tab4886/info502734.htm
媒體記者采訪張忠廉教授
深夜12點,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創新教育實驗基地,一位老教授在一群學生的簇擁下走出辦公樓。路上,師生間還在不停地討論著沒有解決的實驗難題。
其實,學生實驗課程應該在晚上10點半結束,然而老教授卻總是堅持到最后:整理實驗器材,輔導課內外參加各類創新科研項目的學生,琢磨怎樣改進教學方法……
他就是北理工光電創新實驗基地創始人、74歲高齡的張忠廉教授,一位教齡已達半個世紀的資深教授。
北理工光電創新實驗基地自2000年成立以來,培養了一大批具備創新能力的優秀學生,多次獲得省市級、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學生在諸如“挑戰杯”、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競賽等各類創新大賽上摘金奪銀,成績斐然。
這一切,離不開張忠廉教授幾十年如一日傾注所有心血所進行的教改試驗,他想盡辦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經過長時間的跟蹤觀察和系統總結,形成了一套提高學生科技創新素質的“兩個最佳結構”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對于這套反響很好的教學理念和體系,平易近人的張忠廉教授笑稱這是在他的“老師”們的啟發下總結出來的。“我的學生就是我的老師。老師要教什么,要怎么教,要問學生的意見。”
張忠廉教授幾十年來一直實踐著這句話,想學生所想,授學生所需,經常與學生交心,對學生的點滴進步了然于胸。嘔心瀝血換來的,是一批批獲得多方肯定的優秀畢業生的成長成才。當然,還有全校學生的衷心愛戴。
1995年退休至今,張忠廉沒有絲毫懈怠,始終沖在教學一線。每當老教授走進教室,學生們總是報以最熱烈的掌聲。
執教50余年間,張忠廉培養過無數的學生,對于每個學生,他都悉心教導。每屆學生進入光電基地時都要寫400字的自我介紹,張教授一一過目。學生的每一份作業,他也是親自批閱,把其中優秀的集結成冊,留給下一屆的學生觀摩學習。
2002級的一位本科生回憶起在張教授身邊的日子,言語中飽含深情。
“張老師的一句話讓我至今難忘,甚至影響了我的人生。剛入基地時,他說:‘玩吧,基地的東西不怕玩壞。’正是在這種‘放羊’式的引導,我被疑問、猜測、驗證、總結的科學探索過程所吸引,也堅定了踏入科研道路的腳步。”
2004級的一位本科生卻認為張教授既“摳門”又“大方”。
張教授帶著他們到建材市場買實驗材料的時候,總是舍不得打車,不到10分鐘的路程,每次都是帶著一大群人擠公交車。每次試驗結束后,他總是滿地揀電阻電容,說是留著下次用;然而,遇到貧困學生交不起學費,他總是毫不遲疑地墊付……
提及這些事,張教授總是一臉慈祥地笑著:“你別說,我的確摳門,我的業余一大愛好,就是到市場和小商販砍價買實驗材料,每次能買到便宜的器材,我總是能高興很多天!”
在基地成立的將近10年時間里,張忠廉教授全身心投入創新人才的培養,十年如一日,總是超負荷工作,幾乎每天晚上都是近12點才離開實驗室。最近幾年被診斷出高血壓,他還是不顧醫生的建議,總也舍不得提前回家休息。
“每個學生家長培養孩子上大學都不容易,我要向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去對待學生,才對得起他們的家長。”張忠廉教授這樣說。
(審核:李躍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