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北理工校友管彤賢:59歲以后的生活最有意義
發布日期:2009-12-14 閱讀次數:
原文鏈接:http://news.hexun.com/2009-12-09/121957620.html’
來源:和訊網2009年12月09日 摘編:新聞中心 國慶
他是個老頭。76歲。
他又是個新銳。1992年他才在上海創立振華港機(600320,股吧)(現更名為振華重工(600320,股吧)),17年由零開始,如今銷售額超過350億元,所生產的港口集裝箱起重機不依靠價格優勢,進入73個國家和地區,所向披靡,占據同行業全球市場78%份額,將市場由買方變為賣方。
他要在美國請律師以誹謗罪起訴CNN主持人卡弗蒂,因為此人“集無知、傲慢、愚昧于一身”,把中國產品說成“垃圾”。公司一年拿出5000多萬搞慈善,條件是絕不接受表彰,不登報,不署名。
在上海浦東一座老舊的辦公樓,振華重工(600320.SH)總裁管彤賢從一排書架后繞出來,眼鏡厚如瓶底,仍遮不住又重又寬的眉毛。他一張口,純正的京腔,和許多老人一樣,世故、精明、倔強,不斷提醒你他和這棟樓的年紀。但這些,都不能掩蓋公司的朝氣。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我過去的生活有幸運也有倒霉,得意過也落魄過,但總的來說,在上海這17年最有價值,沒有虛度,也就是說,59歲以后的生活才最有意義。
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祖上沒有做生意的,至于家世,我從不愿意回憶,當年的破落地主,書香門第,后來總會經歷很多磨難,不提也罷。小時候,我住在西城,七十年前的北京和你現在看到的不一樣,如今北京城都廢了,我回去也找不到老宅子。唯一的相同點是,它還是個巨大的消費城市,當年就是這樣,江南的糧食和綢緞都要運過來。
那時北京還有老秀才、老進士,我就跟著他們念書,學學唐詩宋詞,聽他們講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一代知識分子功底深厚,還產生了許多大師級人物,像胡適、陳獨秀,都是學問好,又有膽氣,是闖將。今天很多人做學問差些火候,像于丹講的東西,老先生如果聽了,會笑的。
1951年我考入了北京工學院,這是北京理工大學前身,我是建國后第二批大學生,當時大學生目的都很單純,讀書就為了祖國建設,一點不含糊。雖然是工科,氣氛也很活躍,晚上熄燈之后每人都要背一首詩,不管懂不懂,先背下來再說。古典文學中的美,那時慢慢體會到,像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何等飄逸瀟灑,“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幾句話,人生都點透了。
畢業后我分配到交通部,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那一年我24歲,畢業剛剛兩年,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心情很苦悶。后來我被送到黑龍江東部的興凱湖勞改農場,參加勞動改造,那已經是中蘇邊境。下放的右派,比留在北京的右派日子好過,周圍都是一樣的人,不寂寞,也沒有人歧視你。 北大荒(600598,股吧)當年是很美麗的地方,一望無垠的草原,草能喂牲口,蓋房,鋪床,我們的生命也和草一樣卑微,但是旺盛、頑強。剛到北大荒的時候,大家都弱不禁風,出來之后身體倒好了,就像孫猴子,在太上老君的爐里煉一煉,沒有煉化,反而長了本事。
我這個人,一生不欠情,唯一欠的就是我的母親。她讓我懂得堅強,我落難時,身邊許多人都和我劃清了關系,只有她沒拋棄我。老太太活到101歲,2002年剛去世,生病的時候我在上海,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我回到交通部,也沒有其他選擇,除非留在北大荒繼續種地。經過這段歲月,我對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有了真正理解,“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這篇東西,經歷淺薄的人讀不懂。另一個發現是,我們的國家自我糾錯能力很強,60年前,它面臨土崩瓦解,30年前,它也搖搖欲墜,但都站住了。
從此之后我一直在交通部,1992年59歲在水運司、中港總公司船機處做處長,仕途上不算成功。有些報道說我面臨退休才選擇的去做企業,其實不然。當時交通部對退休沒有硬性要求,我可以一直做下去,只是覺得壯志未酬,想干點實事,就來了上海。我對港口比較熟悉,常和人說為什么中國老買外國人的港口起重機,我們應該做出自己的產品,講了很多豪言壯語。就是為了鼓舞人心,談不上自信,當時不了解對手,也不了解世界的需求,沒想到就一步步做下來了。對我這么大年齡創業,沒有人反對,咱們國家的事往往是這樣,除非兩個人有私人恩怨,否則誰也不會公開反對誰,但是誰也不支持誰。
小平南巡是我們創業時看不到的一個背景,沒有小平南巡,我們無法在浦東立足。當時小平很著急,覺得步子慢,建國60年,真正的商品經濟是從小平南巡之后開始的,為我們創造了環境。
經營要訣:不拘一格,朝令夕改
交通部同意了管彤賢的申請,通過香港的一家合資子公司投資50萬美元,上海港機廠又以一塊地皮作價50萬美元,成立了注冊資金100萬美元的中外合資企業。管彤賢帶著從港機廠分撥過來的十幾個人,在浦東租了三間簡陋辦公室。振華是個獨特的國企,成長中可謂“沒喝國家一口奶”,與民營企業無異,它的管理也與國企大不相同,管彤賢至今不要個人辦公室,嚴令“今日事今日畢”,絕不許文件過夜。然而,他從未考慮過企業改制,至今公司大股東仍為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包括他在內的企業高管,既沒有股份,也不拿高工資。振華深深打上了管個人風格的烙印,他有十四個副總裁,但實際相當于他的十四個助手,從公司自制的“可樂”配方到重大投資,無一不需要他拍板。
我為什么敢進入這個行業?港口起重機的特點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勞動力密集”,過去主要生產商來自美、日、德、韓,它們技術和資金都不缺,但造一臺設備同時要幾千個員工,在人力成本上沒有競爭優勢(310368,基金吧)。而對越南、非洲來說,人力雖然豐富,又沒有技術基礎,唯有中國具備傲視群雄的可能。
話是這么說,開始的時候,我既缺錢又缺人,所有高管都是騎自行車上班,唯一的轎車用來接送客人,請客吃飯就在街邊的大排檔,辦公室的柜子都是吊在墻上,不能落地,否則桌子就沒法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