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總設計師揭秘載人航天工程發展歷程
發布日期:2008-10-05 閱讀次數:
來源:南方都市報 2008-09-30 摘編:段 煉
人物簡介
徐克俊,男,1943年出生,湖北武昌人,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高級工程師。曾參加我國洲際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和導彈的發射,參與組織指揮我國洲際運載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導彈的研制、定型飛行和“神舟”號飛船發射等國家級試驗100余次,獲部級科技成果獎10項。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總設計師、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副總工程師。他設計的“三垂一遠”發射模式,讓長期以來處于從屬地位的發射系統,成為與飛船、火箭并列的系統。
為(神一)開大底的事情,我跟戚發軔吵過架。他說,老徐,你是發射系統的,怎么老管我們飛船系統的事?我說,戚總,指揮部委托我來控制整個發射質量,包括發射的產品,天上、地上都要負責?!炜丝?/P>
神七成功飛天,中國人實現太空漫步,但當初決定搞航天飛機還是搞火箭發射,曾在專家內部引起極大爭議。本月27日,航天專家徐克俊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接受記者采訪時揭秘載人航天工程發展歷程。
記者(以下簡稱“記”):神七成功發射后是不是意味著下一步空間站的建立?
徐克俊(以下簡稱“徐”):神七任務完成后,接下來就是要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匯空間對接實驗,放飛伴隨小衛星也是為了將來建立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做準備,完成這一切之后,將來我們還將建立大型空間站。預計2020年,空間站才能建成。目前能將20噸左右的空間站送上軌道的大推力火箭正在研制中,海南發射場也正在籌建。
花100億,搞航天工程,還是搞基礎建設?
記:聽說最初載人航天工程也是歷經周折?
徐:這項工程起步,是在我們國家還相對困難的時候。1992年,提出整個工程概算是需要100億,而100億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所以在當時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記:哪兩種不同的聲音?
徐:有人認為對當時的中國而言,100億用在搞城市基礎建設或者經濟建設上更為需要。很顯然,100億花在城市基建或其他的經濟建設方面,產生直接的效益要比載人航天工程快得多。當然現在來看,無論對經濟的帶動還是國防科技的發展其功能是無法比擬的。
搞航天飛機,還是搞載人飛船?
記:當時航天界內部有沒有不同意見?
徐:當時美國以航天飛機領先世界,當然后來證明是個失敗的項目。俄羅斯以空間站著稱。我們國家啟動航天工程,首先搞什么,專家們也是有一番考量的。當時為選擇搞什么,專家們吵得一塌糊涂。
當時有兩條路線可供選擇,一是跟美國走,造航天飛機,二是自力更生。
我們當時是一發火箭打一顆衛星就沒用了,而美國的航天飛機送衛星上去后返回還可重復使用。美國的航天飛機預期能夠產生龐大的經濟效益。但后來發現,航天飛機在天地間往返一次再上天,花費成本是一枚單發火箭的五倍甚至十倍。而且航天飛機還有重大的安全問題。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后來相繼出事。俄羅期空間站搞了15年,反而引起美國人的興趣。后來錢學森說搞載人飛船,搞空間站,這個項目就定了下來。
記:那個時候我們國家已有三個發射場,為何載人飛船計劃選在了酒泉發射場?
徐:選擇在酒泉有幾個原因。一是在戈壁灘上的酒泉發射中心更利于保密;二是發射場要盡量開闊,周圍居民要少,落區也要是人煙稀少、地域開闊且平坦的地區。
當時我還提出了發射場的“三垂一遠”的模式。在那時候也有不同意見,有一派觀點認為“三垂一遠”的模式概念不錯,但擔心花錢太多,且弄不出來。錢學森看到我的文章后,給中央建議,認為我的論文不錯。美國當年建發射場花了5300萬美元,我們全部造出來也才4000萬人民幣。
記:到今天神七發射成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經了一個艱辛的過程?
徐:這是幾代人共同努力得來的。40年前,我們大學畢業來到這里的時候,6個人一個宿舍,看圖紙都是鋪在床上的。導彈、慣性平臺是個什么樣子,誰都都不知道。我們買來外文版的書譯成中文,然后,用木頭做成一個個模型來研究。
“為開神一大底,我跟戚發軔吵過架”
記:我們看到一些資料,說神舟一號發射前發現了故障,查清故障,究竟要不要打開飛船大底,你堅持說必須開。但是你是發射場系統的領導,飛船系統的問題,按道理是戚發軔的事情,你怎么去管?
徐:這里面有個小故事。為開大底的事情,我跟戚發軔吵過架。他說,老徐,你是發射系統的,怎么老管我們飛船系統的事?我說,戚總,我發射場系統本來和飛船系統是平行的,我不應該管這個事,也沒有必要管。但是我還是發射場指揮部的質量控制組組長,指揮部委托我來控制整個發射質量,包括發射的產品,天上、地上都要負責。所以從這個角度,我要履行職責。
各個系統和發射系統不會有矛盾
記:到了這里都聽發射基地的,各個系統和發射系統不會有矛盾?
徐:基地不是要管他們,是要幫他們。他們是科學家,我們也是科學家。我們建立了發射場系統的學科框架理論,有自己的技術,有自己的隊伍。以前我們從學生做起,老老實實地學,人家的東西可是要上天的!你根本不懂,就沒有發言權,那只能聽人家的。反過來,他們搞不明白的,才來找發射中心。問題解決了,發射中心不就有地位了嗎?不就有人佩服了嗎?
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心提出的三垂一遠模式,發射系統的地位不會這么高,發射系統也不會對其他系統產生那么大影響。從此以后,發射系統才從從屬地位,提升為平行地位,而且對總體質量負責。
記:您確定將來載人航天一定在這里嗎?
徐:只要載人,一定在我們酒泉基地發射。因為載人,發射只有酒泉的條件最好。將來可能的模式是,設備、飛行器從海南發射上去,宇航員從酒泉上去,宇航員和航天器在太空會合,再踏上奔月軌道。
■名詞解釋
三垂一遠
即火箭與飛船在發射前進行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轉運,發射時遠距離遙控。
在1993年前,中國航天30多年的發射歷程,都是在水平狀態下,即讓火箭和飛船“躺著”一截一截地進行裝配,一截一截地測試?!叭挂贿h”即讓火箭與飛船從總裝、測試到轉運,都“站著”進行,裝配測試好后,飛船火箭的組合體“站著”轉發射塔上,進行簡單的測試就可以實施發射,且發射時在遠距離進行遙控即可,這樣可確保技術區人員和設備安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