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賽場氣氛有熱烈有安靜 觀眾“參賽”為殘奧會加分
發布日期:2008-09-17 閱讀次數:
http://www.legaldaily.com.cn/bm/2008-09/16/content_945578.htm
作者:郭曉宇 來源:法制晚報
殘奧賽事已進入后半程,各個賽場的健兒們都在上演著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運動員的神勇狀態,離不開現場觀眾的帶動。中國觀眾正用極大的熱情,去感受殘奧健兒的精彩,為他們歡呼,為他們鼓勁。
熱烈氣氛助運動員發揮
奧運會籃球比賽現場是觀眾熱情宣泄的地方,殘奧會上,輪椅籃球賽場同樣當仁不讓,無論是上座率、賽場氛圍,比照奧運會籃球賽都不落下風。
輪椅籃球比賽的場館是國家體育館,有固定座位18000個,整體規模超過了奧運會籃球比賽場館五棵松體育館。從7日小組預賽開始,幾乎場場爆滿,觀眾數量甚至高于奧運會籃球比賽。
觀眾數量多,賽場氣氛自然也相當熱烈,每當運動員投籃命中、熟練驅動輪椅過人甚至摔倒后翻身挺起,觀眾都會毫不吝惜地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不僅是比賽本身精彩,運動員一次次從翻倒的輪椅上頑強地挺直身體,這一刻,心靈的震撼油然而生。”一位觀眾告訴記者,這是輪椅籃球運動最吸引人的地方。
瑞典中鋒丹達恩·瓦林被賽場氣氛深深震撼了。他說:“我從來沒有在這么多人面前打過比賽。這種氣氛可以讓你有完全不同的表現,這種感覺太奇妙了。興奮、刺激,越比越來勁。”
同樣的氣氛在坐式排球比賽現場也能充分感受到。比賽間隙,《茉莉花》、《外婆的澎湖灣》的音樂歡快熱烈,現場觀眾不時掀起人浪,為運動員加油。中國隊隊員鐘海虹說:“從來沒有感受過這么熱烈的氣氛,特別容易出狀態。”
在七人制足球比賽現場,中國隊7號隊員郎云龍第二次負傷后支持不住離開賽場,觀眾對他報以熱烈掌聲。郎云龍在教練的攙扶下,向熱情的觀眾不斷鞠躬表示感謝。賽后接受記者采訪時,郎云龍說,因為觀眾給他那么多鼓勵和掌聲,自己下場時哭了,不知道用什么表達自己的心情,只有不斷鞠躬。
保持安靜也是一種加油
和前面這些場館的氣氛完全不同的,是北京理工大學體育館盲人門球比賽現場,這里安靜的幾乎讓人感覺不到一場比賽正在進行。
14日上午,女子盲人門球半決賽在這里開賽,觀眾席爆滿。但是,除了偶爾幾聲壓抑的咳嗽聲,幾乎從觀眾席聽不到任何聲響。
一位姓齊的觀眾告訴記者,來看比賽之前特意上網查了一下有關盲人門球的觀賽禮儀,原來運動員在比賽中完全靠聽力來判斷來球的方向,所以比賽現場必須保持安靜。
“女士們,先生們,請將您的手機調成靜音,比賽進行時,請保持安靜。”現場廣播提示觀眾,大屏幕上也打出“安靜”字樣。比賽開始前,裁判員向現場觀眾作出“quietplease(請安靜)”的提示。這時,幾位觀眾坐席服務志愿者舉起一個寫著中英文“靜”字的牌子,在觀眾面前輕輕走過,來引導觀眾文明觀賽、享受比賽。志愿者小方告訴記者,從觀眾檢票入場開始,就有志愿者和告示牌不斷地提示觀眾觀看盲人門球的特殊要求,注意賽場秩序。
于是,記者在賽場看到,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在比賽過程中積蓄著,在比賽間歇才猛烈爆發。每當比賽暫停或中場休息時,觀眾的掌聲和加油聲不亞于任何一個殘奧賽場,而當裁判哨響,比賽重新開始后,現場又重歸寂靜。
比賽過程中,每當一個精彩的進攻或撲救出現時,裁判都急忙高舉雙手示意現場觀眾保持安靜,可能是擔心觀眾不由自主地爆發出驚呼或贊嘆,但這恐怕是多此一舉了,因為記者注意到,每到這時,很多現場的觀眾都緊緊捂住了嘴巴。
“真憋壞我了。這么精彩的比賽不能激動可不是件容易事啊。”比賽結束后,齊先生長舒了一口氣。但對于這種特殊的加油方式,他表示理解。“我們是來為運動員加油助威的,不是來添亂的。雖然不能為運動員每一個精彩瞬間吶喊歡呼,但是保持安靜,不影響他們的發揮,也是一種加油方式。”齊先生的話道出了所有觀眾的心聲。
加油助威不分國界
“俄羅斯,加油!”喊出這句口號的,是一位外國觀眾和數百名中國觀眾。
在七人制足球比賽現場,中國隊迎戰俄羅斯隊。現場觀眾詮釋了文明觀賽的真諦。在殘奧賽場,勝負已變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雙方運動員挑戰自己、戰勝困難的精彩表現。
由于腦癱運動員身體協調性方面的問題,運動員傳球時常常會偏離方向,將球踢出場外,每當這個時候,觀眾席中沒有哄笑聲,反而給予運動員更多的掌聲。
記者注意到,即使在中國隊落后的情況下,俄羅斯隊每進一個球,中國觀眾都為他們鼓掌叫好。觀眾席上,一位手持俄羅斯國旗的觀眾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喊“俄羅斯”,身邊數百名中國觀眾齊聲跟著喊“加油”。
在“鳥巢”,觀眾們同樣不知疲倦地為每一位運動員加油。跑道上經常出現運動員摔倒的場面,每當這時,全場觀眾的掌聲比東道主拿了金牌還要熱烈。美國選手馬龍·雪利表示,現場觀眾熱情的鼓勵讓他在摔倒之后一定要重新站起來,無論如何也要完成比賽。
在殘奧會現場,你可以隨時看到這樣的場面,不管是誰得到金牌、不管是誰在比賽中跌倒、不管誰是贏家誰是輸家,都能感受到來自觀眾沒有國界的掌聲。
采訪中,很多觀眾都表示,他們在殘奧會賽場才明白了什么是奧林匹克精神的真正含義,不管是來自哪個國家的哪一名殘疾人運動員,都是值得每個人尊重的。
這種友好而熱烈的賽場氣氛,被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克雷文形容為“讓我的毛孔都豎了起來”。他說:“激情、專業、富有感染力,這是中國觀眾留給我最深的印象,他們表現得和奧運會期間一樣好,而且人數也遠遠超過了歷屆殘奧會。”
本報北京9月15日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