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豐富了他們的心靈 也啟迪了我們的思想
發布日期:2008-09-08 閱讀次數:
——部分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奧運的思考
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3b/t20080906_193534_3.htm
作者:唐景莉 來源:《中國教育報》2008年9月6日第3版
在剛剛成功落幕的北京奧運會中,以首都高校大學生為主體的奧運志愿者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實踐志愿服務理念,用真誠的微笑和優質的服務贏得了海內外的廣泛贊譽。奧運會帶給志愿者們怎樣的難忘體驗?如何讓奧運志愿者的精神品質成為我們共享的精神財富?奧運志愿服務對進一步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讓學生主動接受社會教育
——訪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楊學義、校長郝平
此次奧運會北京外國語大學共有外語專業高端志愿者近3000名,在奧組委招募的975名為國際奧委會委員等高級官員提供賽時陪同服務的OFA志愿者當中,北外志愿者數量最多達622名,占總數的64﹪,位居首都高校榜首。日前,本報記者就奧運志愿者的話題采訪了北外黨委書記楊學義和校長郝平。
記者:北外擁有43個語種,用語言服務奧運、服務國家大事大局成為北外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郝校長能介紹一下北外志愿者服務奧運的情況嗎?
郝平:點多、線長、面廣、量大、任重是我校奧運志愿者工作的突出特點。我校一共有近3000名志愿者散布在37個奧運競賽、非競賽場館、服務場所和服務地點,同時還有近500名教師直接參與奧運外語服務,另有垂直管理團隊的教師志愿者、為一線志愿者提供后勤保障的志愿者的志愿者又是數百人。他們服務時間跨度為奧運會和殘奧會全程,累計志愿服務上崗天數總計可達75000多天,數量大責任也大,充分彰顯了層次高、專業性強、年齡大、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等服務特性。
同時,在北京奧組委劉淇主席的直接關心支持下,由我校和北京奧組委國際聯絡部聯合共建的奧運會多語言服務中心工作量也很大,志愿服務任務也很重,主要是為賽時主新聞中心、奧運村、總部飯店、競賽場館、分賽區、信息中心、訓練場館等提供多語言服務。奧運會期間,多語言服務總機共接到服務電話2000多個,服務內容主要包括咨詢熱線服務范圍、填寫表格、姓名核對、訓練時間、詢問目的地班車及時刻表、遺失物品信息核實等,主要涉及俄語、法語、西班牙語等語種,由此為奧運會正常運行搭建了語言服務的最后防線。
記者:郝校長有句名言,志愿者同學是了不起的“民間大使”。如何理解志愿者的作用?
郝平:志愿者的作用往往是政府官員都不能替代的,志愿者是活生生的對外交流主體,是朝氣蓬勃的民間外交大使,同時他們在志愿服務中也鍛煉了才能,增長了知識,傳播了文明,影響了價值。
比如,羅格、薩馬蘭奇等國際奧委會最主要的官員都是由我們北外的志愿者陪同的,他們通過外語專業知識服務奧運,得到了這些重要奧委會官員的認可。又如,在整個奧運會中,一直給國際奧委會副主席托馬斯·巴赫作貴賓陪同的我校德語專業志愿者葉子同學,通過自己嫻熟的專業服務和完美的陪同服務改變了德國貴賓對中國人的挑剔眼光,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共容。另外,我校還有這樣的志愿者,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每次來到中國訪問,都必點名希望叫辛祺的志愿者為其作翻譯服務和陪同服務,多年一貫如此。我想,正是因為北外有這些專業過硬、外語基礎好的志愿者,以其專業的服務才贏得了國外元首和政要的充分肯定。
記者:請問楊書記,您認為奧運志愿服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怎樣的啟發?
楊學義:結合實際工作,我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認識奧運志愿服務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迪---
第一,國際舞臺培養心懷祖國、面向世界的中國人。參與北京奧運會,使大學生志愿者能夠在國家承擔和搭建的國際性大舞臺上參與和體驗,接受深刻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接觸世界先進文化和思想,分享奧林匹克精神和理念,這將培養一代具有國際視野的愛國人才。因此,培養年輕人,要多搭建大的國際舞臺甚至是歷史性舞臺,并勇于將他們推到前臺,接受鍛煉,成長成才。
第二,社會實踐鍛煉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知識人。奧運志愿者的經驗再次表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放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補充和豐富,讓學生主動接受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好的社會實踐活動一定要同課堂教育相結合。
第三,志愿服務教育奉獻友愛、合作互助的社會人。奧運會志愿者的成功充分證明了志愿服務活動對培養年輕人奉獻、友愛、合作、互助的志愿者精神的重要意義,這種精神基于對世界的能動貢獻和積極的價值認同,以及對人生、社會和人類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受志愿者精神熏陶的大學生,必將成為推動社會和諧與文明進步的生力軍。
第四,履行承諾塑造自律誠信、堅定負責的現代人。奧組委對志愿者唯一的約束,就是他們親手簽署的承諾書。承諾是一種品格,是一種精神力,一種意志力。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多地尋求從他律向自律、從外化到內化的模式轉變,探索“承諾-履行”的模式,信任青年,賦予責任,培養公民意識,強化道德自律,升華負責守信的德行。
愿志愿者精神永存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柯炳生
北京奧運會的輝煌,包含著志愿者的精神光芒。志愿者的每一份努力,都有助于“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志愿者大軍的全面服務,成就了北京奧運的完美夢想。志愿者的精神可以從不同側面解讀,但是,“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的口號,凝練了志愿者精神的精髓。
我參與,是一種態度。奧運會是全世界人民的一場盛會。讓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是全中國人民的期盼和承諾。10萬賽會志愿者、40萬城市志愿者、100萬社會志愿者,以一種特殊的身份,參與了北京奧運會歷史的創造。賽場內外,街頭巷尾,那些亮麗的藍色身影,那些熱情的張張笑臉,告訴人們:這里正進行著一場偉大的活動,而他們是活動的參與者。他們不是主角,不是配角,也不是觀眾,他們是志愿者。他們沒有金牌,沒有銀牌,也沒有銅牌,但他們有著志愿者的自豪。奧運的精神是重在參與,那些獲得獎牌的運動員,是一種參與;那些參賽而沒有獲得獎牌的運動員,是一種參與;那些服務奧運而沒有參賽的志愿者,也同樣是一種參與。2000多名中國農業大學的師生,以各種志愿者的身份,參與了北京奧運會輝煌歷史的書寫。學校校園中的奧運摔跤館,是場館志愿者的大本營;開幕式、閉幕式的引導員、拉拉隊和“笑臉”隊伍,注冊中心和制服中心,奧運駕駛員志愿者隊伍中,兩校區的大門、頤和山莊、上莊、稻香湖、鳳凰嶺……都活躍著中國農大的志愿者們。
我奉獻,是一種精神。奉獻是一種不求回報的付出,是志愿者的共同名片。志愿者的奉獻,有著多種多樣的表現。參加開幕式和閉幕式活動的志愿者,可能有最強的參與感,好幾個月訓練的艱辛和付出的汗水,是人們沒有看到的;負責場館賽事的志愿者,每天早出晚歸,自始自終,一絲不茍,不能出一點差錯,十分辛苦;注冊中心和制服中心的志愿者,整天在庫房中度過,看不見賽事,聽不見“加油”聲,與單調和寥寂為伴,只有證件卡和制服上的標志,使他們有一點與奧運有關的感覺;還有那些遍布在大街小巷、城中郊外的城市志愿者,或頂著烈日,或冒著暴雨,堅守在崗位上,宣傳奧運,提供各種信息和應急服務,傳播著這個城市的微笑和熱情。
我快樂,是一種心態。快樂,是對志愿者所有無私無償付出的唯一回報,也是具有永恒價值的回報。快樂的根源是參與和奉獻。從參與得到快樂:奧運是人生中難得之盛事,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重大事件,能夠參與其中,將會給未來留下一份珍貴的記憶。從奉獻中得到快樂:能夠盡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別人,本身就會體驗到一種快樂。而社會上沒有人懷疑志愿者的高尚動機,志愿者遇到的都是高度贊許的目光和充分信任的態度,這更使得他們快樂。所以,每一個志愿者崗位,都是一個陽光驛站;每一個志愿者,都是一個快樂使者。
我參與,就承擔了一份責任;我奉獻,就付出了幾多辛苦;我快樂,就收獲了一生的記憶。我敬佩志愿者們,因為你們表現出了高尚;我感謝志愿者們,因為你們作出了貢獻;我羨慕志愿者們,因為你們豐富了自己。我祝愿志愿者精神長存。
把志愿者精神的火炬傳遞下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 譚振亞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說:“奧林匹克運動會是運動員的盛會,也是志愿者的盛會”。作為奧運會、殘奧會舉重賽事的屬地單位以及首都機場志愿者服務主責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擔奧運志愿服務的賽會、城市、社會、表演等各類志愿者以及學校特別設立的“平安奧運行動”志愿者總人數達到了5000人。
志愿服務工作讓學生們體會到了奉獻的真諦、參與的快樂、互助的幸福、友愛的可貴和學習的重要。從首都機場志愿者24小時不間斷忙碌的身影,到舉重賽場緊張而一絲不茍的運行;從表演志愿者從一個凌晨三點到第二個凌晨三點高強度的排練,到忍耐T3航站樓輕軌大廳里55度的高溫;從舉重賽場的拾金不昧,到首都機場幾十次拿出自己手機借給剛下飛機的國際友人無償使用;從城市志愿者、社會志愿者的風雨無阻,到平安奧運行動志愿者的堅守崗位;從志愿者的堅持專業學習到志愿服務工作上的創新……正是在這些平凡的事情當中,學生的感受奉獻,學習感恩,回報社會,感動了自己,同時也感動了別人。他們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的行為對于北京乃至全中國人民都有著強烈的示范作用,對于啟發社會良知、鼓勵人們多為他人考慮、為社會著想以及加強社會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如,2008年8月7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寄自北京的明信片:一位中國的向導把奧運精神發揮到極致”,主人公就是北航機場志愿者趙夢辰。又如,在北航奧運舉重場館媒體入口處工作的志愿者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掌門”,他們在服務期間都主動學習了英語、法語、韓語和日語的基本用語,讓世界各國的媒體記者來到北航的第一站就聽到最親切的問候,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友好。當我們翻開志愿者的日記,上面都是這樣感人的話語:“希望各國賓客再多一點,我們的工作強度再大一點,這樣很過癮,這樣才是真正的奧運志愿者!”
如果說,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思想的解放、精神面貌的提升是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的重要基礎,那么奧運志愿者工作的優秀組織以及志愿者的出色表現,也必將帶來高校教育工作的思想解放,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注入新的活力。我們需要用新的視角來把握學生的特點,用新的理念來衡量學生的行為,用新的價值尺度來引導學生的思想,用新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的成長。高校廣大志愿者完美的表現足以證明當代大學生是可信賴的,他們展現出當代大學生的某些特點:一是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強烈的愛國熱情、濃郁的人文情懷和昂揚的精神風貌;二是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自覺性、光榮感和自豪感;三是對尊重、民主、平等有鮮明的要求;四是對自身的社會角色有明確的價值預期。這些特點啟示著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進一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予學生更加充分的信任;應把握學生的特點,尊重學生的需要,做到平等地交流與溝通,不再一廂情愿地教育學生;應加快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國際化水平,讓學生對我們的育人模式有強烈的認同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再單純提供“教室模式”,多創造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學生在參與中發現、實現自己的價值。
本屆奧運會志愿服務工作之所以能夠出色地完成,與學校各級領導、共青團、學生工作干部認識到位、精心策劃、保障有力分不開,與一大批干部教師熱情參與、無私奉獻分不開,他們成為了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奧運后,學校將利用沙龍、百米長卷、奧運志愿者林、“感動北航”、“講述志愿者的故事”等一系列活動,宣揚奧運志愿者的感人事跡和高尚精神;將把志愿者精神的培養作為育人的重要環節,繼續精心搭建教育平臺,培養學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品格;將進一步把握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上進行創新。
在服務奧運中培養一代人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 侯光明
奧運會后我們驚喜地發現,整個奧運志愿服務工作原來是一項覆蓋面廣、實效性強、對學生影響深遠、大有裨益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工程。高校以往所面臨的許多思想政治教育難題,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的答案。
在服務奧運中增長才干。每個業務口的志愿者都必需經過層層選拔、數輪培訓方能正式上崗,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和技能,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與人溝通、交往、合作,團隊意識不斷增強。在實際工作中,奧運會規范的工作流程、周密的協調分工、嚴格組織紀律在每位志愿者潛意識中不斷強化著責任意識、規范意識和紀律意識,這都為其將來走向自己的工作崗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服務奧運中完善人格。志愿者們在由接受服務轉變為服務他人的過程中,讓許多人走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志愿服務不僅培養了學生一種難能可貴的奉獻精神,也進一步讓他們懂得如何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同時,在被服務者感謝和贊賞的目光中,志愿者們也能夠收獲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喜悅。許多學生在參加完奧運志愿服務工作后感慨道:“原來這樣的一件大事可以細化為這么小的環節,只要做好了這些小事,大事自然會取得成功!”這樣一種認識既會讓他們更加踏實地為了遠大的目標而努力,也會增強他們敢當重任、能擔重任的信心。
在服務奧運中提升思想。愛國主義是志愿者們努力工作的重要源動力之一。志愿者們通過燦爛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務,在五洲賓朋面前展現出了大國國民的風范,為祖國贏得了尊重和榮譽。奧林匹克運動本身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雖然有許多志愿者并不能親身觀看奧運比賽,但是在他們參與奧運的過程中,他們能夠親身感受到“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以及不畏強手、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作風。志愿精神是個人對生命價值、社會、人類和人生觀的一種積極的價值取向,是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履行公民義務的體現。廣泛參與志愿活動有助于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真正從內心培養一種樂于奉獻的公民意識。
奧運會給中國的教育事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其中奧運志愿者招募、培訓、教育、管理、激勵、表彰等一整套科學的工作模式更為我們今后開展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學生的主動參與是志愿服務的一個重要特征,主動參與的過程其實就是主動接受教育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有積極參與實踐、不斷豐富自我的強烈愿望。奧運會為年輕學子們搭建了一個巨大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他們既可以開拓眼界、奉獻他人,也可以展示自我、增長才干,因而對年輕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奧運會科學規范的組織培訓流程,讓所有參與其中的志愿者收獲頗豐。
在許多工作中,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奧運會舉辦過程中的有益經驗,找好教育內容和學生關注內容的結合點,不斷提升教育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
志愿服務是提高人才質量的重要途徑
■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 張革
大學生從出生到現在,一直是社會成果的收獲者,現在要進行一個角色的轉換,變成一個奉獻者,從中收獲的愛心和參與志愿服務的意識是課堂教育和一般社會實踐所不能收獲的。從物質上看,志愿者是無償的。但是從精神收獲上看,可以說是能受益一生。“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這個口號的順序非常有道理,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奉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才會感受到奉獻的快樂,感受到內心善意的喜悅。這次的志愿服務學生和學校都付出很多心力來做,同學們的參與度非常高,所以在奉獻中得到的正向意識超乎想象。
大學生富有激情,身上帶有明顯的現代性,最重要的是受過良好教育。以這些大學生作為志愿者的主體,可以有力地體現中國人整體的新面貌。國際社會尤其是普通民眾,對我國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比較陳舊的年代中。通過這次奧運會,中國人就是要展現一個“新”字。
要想培養大學生使其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提高其精神風貌與思想境界是重中之重。通過志愿服務,學生能夠走出象牙塔,服務于更廣闊的天地。開拓視野,增強其專業服務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高校中的奧運工作從事者,我們奧運志愿服務工作始終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前提,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
在志愿者服務的背后,服務技能的提升也是學生志愿者的最大收獲。學生在上學期間接觸的人群相對簡單,但是在奧運服務中他們就能感受到人群的豐富性。例如在場館里不能用閃光燈,但是觀眾們都很激動,因為他們對奧運、對這個場館是發自內心的熱愛,這種心情誰都能理解,這就要求志愿者不停地進行提醒。簡單粗暴不行,還要達到勸阻的目的,這就需要溝通的技巧。同學們從剛開始不敢說話,到后來既可以照顧到觀眾的情緒,又能讓他們與工作人員合作,這個過程對于學生來說就是財富。為了達到這個服務水平,每個志愿者都經歷了專業培訓和反復的訓練。我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育人途經。學生通過志愿服務認識社會、融入社會、認識自我、展示自我,有利于學生了解國情、市情、民情,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全面提高。
志愿服務:大學生成長的搖籃
■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 陳曦
北京科技大學擁有奧運會正式比賽場館,承擔著奧運會柔道、跆拳道和殘奧會輪椅籃球、輪椅橄欖球的比賽任務,共有5000余名學生在今年夏天投身于奉獻奧運的工作中,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實踐證明,同學們在志愿者這個光榮的崗位上肯奉獻、講責任、能創新,是堪當重任和大有可為的一代。
志愿者們肯奉獻。他們把“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這句話作為行動的標尺,不怕困難、不怕委屈,用良好的形象為祖國增光、為奧運添彩。我校服務于奧運交通團隊的女生志愿者,大部分時間是站在班車外引導運動員上車。20多天的志愿服務中,她們頂著烈日,冒著酷暑,曬黑了,累瘦了,但從來沒有人抱怨過。當面對運動員們的抱怨、指責,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她們依然微笑,耐心解釋。
志愿者們講責任。他們堅守崗位、追求完美,用周到的服務做到讓社會滿意、讓大家滿意。在奧運會開幕式結束的當晚,大批人流涌入地鐵北土城站,正在那里擔任社會志愿者任務的我校學生劉津良和他的同學們發現,由于通訊信號失靈、人員流動性強,許多孩子一時找不到自己的父母。他們迅速行動起來,向家長詢問孩子的外貌衣著特征,把“一個也不能少”作為目標,合理劃分搜索區域,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找到了全部20多名迷路的孩子。正是志愿者懷著高度的責任感一絲不茍地完成工作,才使得本屆奧運會“無與倫比”。
志愿者們能創新。富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志愿者群體是向社會、向世界展現當代中國青年開放、自信風采的重要窗口。我校志愿者“一直堅定,一點輕快”的驚嘆號精神就是同學們自主發明和總結出來的,他們在長時間辛苦的工作和分享志愿收獲的基礎上體會到,志愿者既要有堅定的意志,還要不失活潑與輕松,這樣才能夠做到讓服務對象滿意,讓自己也滿意。柔道項目的賽會專業志愿者巧妙地借用我校“鋼鐵搖籃”的美譽和柔道比賽的特點,創造出“鋼柔并濟”的團隊文化,他們在賽前邀請武警培訓,用鋼鐵般頑強的精神圓滿完成了龐雜艱巨的競賽組織任務。同時他們注重尋找快樂、發現亮點,創造性地完成好志愿服務工作。
志愿服務是新形勢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
首先,志愿服務作為一種道德實踐活動,充分發揮了社會教育的作用,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得大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獲得自我反省、激勵、評價和提高的機會,并不斷地去升華自己的精神和思想,按照社會需求規范自己的行為,最終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志愿服務尊重大學生的內在需求,能夠發揮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使得大學生由教育客體變為主體,教育過程由單向變為雙向。最后,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大學生志愿者用行動來幫助別人,奉獻自己,從而會把社會的期望、做人的使命內化為自覺自愿的需求,與此同時,社會的認可、公眾的贊譽滿足了個體對自我的肯定,推動了青年學生群體更為廣泛的參與。
高校應當抓住重大事件的契機,提升一代青年學生的思想素質。
每一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都能對一代青年的思想產生重要影響。
在北京奧運會上,真誠微笑、富有熱情、無私奉獻的青年志愿者,展示了新一代中國青年的良好形象,被國際輿論譽為“鳥巢一代”。“鳥巢一代”的出現,反映出奧運會這一重大事件對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影響。因此,高校應當以重大事件為契機,從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出發,科學組織,精心設計,努力提升一代青年學生的思想素質。
如何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工作的育人載體作用,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奧運志愿者工作的開展,為研究這一課題提供了重要契機。我們要深入研究志愿服務工作的育人規律,建立志愿服務育人的長效機制,將志愿服務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培養計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