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電腦義診 科技普及到農村
發布日期:2008-08-11 閱讀次數:
——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學院2005級本科生黨支部
http://cpc.people.com.cn/GB/67481/94156/125692/125695/7550993.html
2008年07月23日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活動背景
“三農”問題是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問題,也是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把高等學府與基層的農村結合起來,既實現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高等學校與服務社會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高科技與農戶零距離,同時也為大學生提高素質、學以致用提供了實踐創新的廣闊天地。同時,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大力倡導下,大學畢業生走向基層,走進農村的活動也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的持續并廣泛的開展起來。
隨之產生的紅色“1+1”活動是北京市委組織部、教育工委、農村工委聯合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方針,進一步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署,推進“村村有大學生”、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先進文化進農村等工作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
為進一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針,落實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精神,并響應北京市教育工委與教委關于開展“紅色1+1”活動的通知與要求,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學院2005級本科生黨支部在北京市順義區大孫各莊開展“紅色1+1”活動。
二、活動主題
通過學生黨支部與農村黨支部相結合,發揮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社會、服務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推動大學生黨員了解農村、服務農村,在志愿服務中增長見識,增長本領,進一步樹立服務人民、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艱苦奮斗等崇高品質。
“紅色1+1”活動是支部與支部的結合,更是大學生與農村相結合的重要途徑。通過與服務農村的大學生“村官”進行交流,樹立正確的服務人民的意識;通過與農村黨支部的交流,關注農村的發展現狀,關注農村教育水平與基本狀況,為農村發展做出貢獻;通過與當地農民的交流,用最鮮活的實例讓校園中的大學生真正的深入了解農村。
這次活動我們提出“愛心、我們與農村相約;和諧、我們把信息普及”的口號與北京市順義區大孫各莊鎮大田莊村黨支部建立結對支部,并擬定與大孫各莊鎮政府建立長期的活動計劃。
三 、活動報道
由于我們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學院2005級本科生黨支部有一大半的黨員和預備黨員是軟件學院共產主義學習實踐會的部長和成員,所以這次活動是和軟件學院共產主義學習實踐會共同合作進行。
前期調研:
根據我們軟件學院的特色,最終決定以和大學生“村官”面對面的經驗交流電腦知識普及利用為此次活動的目的。北京理工大學2002級畢業生中參加擔任大學生“村官”的共有30人,都分配在順義區工作,經電話咨詢了解最終決定活動的地點在順義區大孫各莊進行。特意實地到大孫各莊鎮進行了調查。我們黨支部的調查人員在大孫各莊鎮相關同志的熱情幫助下走訪了當地諸多考察點并獲得了重要的調研資料。此次調研的方法主要是走訪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后附調查問卷分析和調查問卷。
經調查分析得知大孫各莊鎮的電腦普及應用水平不高,在該地區舉行電腦義診,或技術支持類活動具有可行性,并有利于當地計算機知識得普及教育。該鎮學生群體對計算機技術興趣濃厚,并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基礎與了解,具有發展潛力,進行有針對性地電腦輔導講座會得到學生們的廣泛歡迎和支持。
針對調查的結果黨支部和共學會一起制定了活動的詳細計劃和流程,準備活動用品,并制作了條幅和海報在校內進行宣傳。同時將該活動與實踐部針對大一入黨積極分子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在入黨積極分子中挑選黨課成績優良和各方面表現出色的同學參加。
活動組織:
2007年6月9日,在各方面精心準備后,帶隊的老師,05級黨支部的成員和實踐會組織入黨積極分子來到了北京市順義區大孫各莊鎮進行活動,其中05級本科生黨支部的成員都攜帶了筆記本電腦以方便開展活動。
1、參觀新農村建設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顛簸,我們來到了大孫各莊鎮,大孫各莊鎮的組織部岳彩華部長由于工作原因沒有到場,我們在組織部和兩個我們北理工畢業的大學生“村官”的帶領下來到了大孫各莊鎮的大田莊村和大崔各莊村。在兩個村中我們都受到了村黨支部書記等一行人的熱烈歡迎。
我們在村委會稍作休整后,兵分兩路,分別在大田莊村工作的大學生“村官”候萬庫同志和在大崔各莊村工作的大學生“村官”廖新星的帶領下,對兩個村子進行了參觀,村里的規劃整齊的住房和寬闊整潔的硬化街道以及寄到旁邊的綠化讓人充分感受到新農村的景象。學長們熱情地向我們介紹村里的情況,告訴我們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人均收入,村中的特產特色,以及村中現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等等。還特意的帶領我們來到村中的綠色無公害蔬菜水果生產基地,并到基地的蔬菜大棚中進行了參觀。在參觀過程中同學們的情緒高漲,對農村的建設發展充滿了好奇,在參觀過后對現在農村的發展建設和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2、進行電腦義診
我們在支部內選了6個硬件和電腦維修知識較強的同學組成了一個電腦義診的小組,在我們到了以后就做好準備隨時地為村民們服務。由于在活動前我們就請在村中工作的學長將這次活動的內容在村中進行宣傳,所以村民中知道的人很多,在我們參觀的時候就有不少村民前來咨詢和尋求幫助,我們還到了幾戶村民家中親自進行幫助和指導,這個活動一直持續到下午我們離開的時候。
3、與大學生“村官”交流經驗
在參觀完村子以后,我們同大學生“村官”進行面對面的座談,聽取大學生“村官”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情況,他們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的成長歷程和所取得的經驗,讓我們對大學生“村官”這一身份及其職責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他們還詳細的向我們講解了國家選拔大學生“村官”的政策,方法和目的。學長們講解的很具體細致,也不乏幽默,使得整個座談會的氣氛十分的輕松活躍。最后同學們還向學長提出了一些他們關心的相關問題,學長也都作了詳細的說明。
4、支部共建
座談會后,05級本科生黨支部和大田莊村黨支部紅色就這次“1+1”活動進行了進一步的討論。首先就黨員先進性教育開展情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村黨支部建設問題展開了討論;然后一致認為該村的種植業的前景很不錯,而電腦知識的普及也和重要,希望我們的黨支部能夠在這兩方面為村里提供一定的幫助。并希望能和05級本科生黨支部有效合作,系統地開展紅色“1+1”活動。通過這次會談,我們對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形態和工作運作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
5、電腦知識普及輔導
在支部共建會之后,05級本科生黨支部的成員們用自帶的電腦向前來的村民和村中的學生進行了電腦知識普及的講座,并對學生們感興趣的方面進行現場演示和指導。
6、參觀大學生“村官”的宿舍
通過大學生“村官”學長的介紹,大孫各莊鎮共有39個村,其中28個村都有大學生“村官”。鎮上為了方便照顧和管理他們,將他們集中起來進行住宿,并配了兩個專門領導負責他們日常的生活,并對他們進行工作生活上的指導。在回到鎮上以后,學長把我們帶到了他們的宿舍進行了參觀。宿舍的條件較好,四人一個寢,寢室內有暖氣和空調,每人都有一個柜子存放個人物品,在樓上有活動室,可以上網和看電視。
后期工作:
在返校后,支部召開了支部會,對這次活動進行了總結,對這次活動取得的成果和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總結討論,并向大家宣讀了支部共建的方案提綱,請大家就這一工作展開了討論,希望通過大家集思廣益,不斷充實支部的共建方案,也為下一步更好的幫助、更好地開展紅色“1+1”活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然后將這次活動的資料匯總整理,在學校、學院的新聞網上發布活動的新聞,圖片和感言等。
附: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學院05級本科生黨支部
2006-2007學年“紅色1+1”活動
大孫各莊調研報告
一、調研背景
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學院共產主義學習實踐會提出“愛心、我們與農村相約;和諧、我們把信息普及”的口號在北京市順義區大孫各莊鎮建立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學院實踐活動基地,并與大孫各莊鎮政府建立長期的活動計劃的實踐活動計劃擬定后,實踐部決定對大孫各莊鎮進行經濟、文化尤其是電腦普及教育方面的調研,以便為實踐活動的具體日程安排提供翔實的決策依據。
2007年4月27日-28日,實踐部相關人員在大孫各莊鎮相關同志的熱情幫助下走訪了當地諸多考察點并獲得了重要的調研資料。
二、調查方法和調查對象
本次調研采取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問卷后附)。
調研對象為大孫各莊鎮中學初中各年級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
三、調查結果分析
電腦普及應用情況
經實地調研,大孫各莊鎮屬中等發展水平村鎮,經濟條件一般,而該鎮下屬的39個村發展情況不平衡,其中以吳雄寺村的新農村建設開展得最好。
大孫各莊鎮政府部門使用電腦辦公;鎮中學硬件水平較高,每間教室均安裝多媒體設備并開設了電腦教學課程,中學教師也多應用該設備授課,該校亦有一間多媒體報告廳;該鎮沒有網吧等自由上網場所,居民私人電腦擁有量少。
以上情況看,在村民中進行電腦技術知識的輔導講座的可行性小,但學校的硬件基礎條件好,學生對電腦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因此以學生為對象開展活動具有可行性。
學生使用電腦情況
經調查問卷數據顯示,69%的學生僅在學校開設的電腦課上使用電腦且一周一次;22%的學生家中有電腦但使用頻率不高(17%的人一周2-3次,5%的人一周3-5次)。超過80%的學生認為自己一般使用電腦學習,只有2%的人談到使用互聯網,5%的人談到游戲和娛樂。
從該數據可知,該鎮學生使用電腦的機會少,使用情況單一,電腦的普及利用程度不高。
學生電腦知識掌握情況
學校電腦課程有:指法練習、基于網絡的文件下載、office辦公軟件中Word和Excel的使用、簡單的Windows基本操作等。
調查問卷資料顯示:
計算機知識普及方面,超過60%的學生了解一些電腦知識,但僅2%能熟練掌握;12%的學生基本操作水平較高,67%不熟練,6%的人不會;
軟件操作方面,19%的學生會使用常見的軟件,47%的人會一些,其中動畫制作(34%),文字表格編輯(28%),網頁制作(28%),編程語言環境(26%),這四類軟件所占比例較大;
基于硬件方面,僅12%的學生可以解決電腦硬件問題;
互聯網應用方面,超過80%的學生上網是為了學習,但僅有18%的學生認為能夠很好的利用網絡資源,26%的學生不清楚網絡資源的使用;
網上資源查詢方面,20%的學生能夠高效的查到所需資源,32%的學生僅能夠做到,20%的學生不會該方面操作。
由以上可知,總體上說,該鎮學生電腦知識掌握水平不高,其中大部分學生(約60%以上)的對計算機的認知集中在軟件和簡單的操作方面,但對硬件了解較少。因此,本次實踐活動在計算機普及方面可以做如下準備:一方面是進行硬件技術輔導與支持,幫助解決相關的電腦硬件問題;另一方面是有針對性的對當地學生興趣濃厚的電腦軟件進行操作上的指導與培訓。同時從數據也能看出,該鎮學生對互聯網了解利用不夠,與之相關的講座也具有可行性。
學生們最希望掌握的電腦知識
通過調查可知,當地學生希望掌握的電腦知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類:計算機編程(43%),動畫制作(34%),文字表格編輯(25%),網頁制作(23%)。
基于此項可見,該鎮學生對電腦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成立不同的興趣小組,具有針對性的培養相關方面的技術水平可以是實踐活動長期進行的一項可實施方案。
四、結論
綜上所述,大孫各莊鎮的電腦普及應用水平不高,在該地區舉行電腦義診,或技術支持類活動具有可行性,并有利于當地計算機知識得普及教育。該鎮學生群體對計算機技術興趣濃厚,并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基礎與了解,具有發展潛力,進行有針對性地電腦輔導講座會得到學生們的廣泛歡迎和支持。
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學院05級本科生黨支部
軟件學院共產主義學習實踐會
2007年5月10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