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北京市2007十大杰出青年、豫籍科學家龍騰
發布日期:2008-03-03 閱讀次數:
http://www.ha.xinhuanet.com/zyyc/2008-02/29/content_12575169.htm
龍騰(中)被評為2007年北京市第九屆十大杰出青年
自稱“背包客”,走遍國內十大徒步路線。
新華網河南頻道2月29日訊 大河網-大河報報道:(見習記者余淼文首席記者張鴻飛實習生蔡靜圖)他,40歲,是一位博士生導師;他,前不久被評為2007年北京市第九屆十大杰出青年;他,是我國雷達和實時信息處理領域知名的青年學者;他,為中國遙感衛星一號飛上太空做出重要貢獻;
他,就是從河南走出的青年科學家龍騰。
父親的話影響他的人生
小時候,龍騰就立志當一名科學家,這一理想源于父親未竟的科學家之夢。
取得今天的成績,成為雷達行業的青年學者、科學家,龍騰說,也算完成父親的心愿。
1956年,龍騰的父親龍銳先生從湖北黃崗考上清華大學機械系鑄造專業,求學期間成績優異。為支援國家建設,畢業時,直接從北京分配到河南洛陽,來到當時的洛陽工學院(現在的河南科技大學)任教。“父親知識面很寬,對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很深,把做人和做學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龍騰說,父親身上所具備的那種人文關懷精神,對自己影響很深。
“我是做不了科學家了。”來到河南,由于當時的條件有限,父親放棄了自己的科研夢,一心一意為地方培養人才。但這句話卻被少年龍騰記在了心里。
“你能當上博士生導師,你就超過我了。”1997年,從洛陽工學院院長崗位上退休的父親對龍騰說。3年后,32歲龍騰成為北京理工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一下子就超過了父親。
兒時好友王文明評價龍騰:“從小喜歡動腦筋,腦袋靈光,成績一直很好。”聽到這話,龍騰略帶調侃地說,我只是天生的智力不差,但是把事情做到一個程度,方法很重要。
從1989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成為我國著名雷達專家毛二可教授的碩士研究生開始,龍騰把專業成績第一的優勢,保持到了博士畢業。沒想到,1995年博士畢業后,在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雷達技術研究所擔任講師的他,月收入僅有600元錢,一下成了同學中錢賺得最少的一個。
“做事情不能只看一時的得失,要看長遠,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困難時期。”龍騰說,上世紀90年代被冷落的雷達領域,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進步很快。2004年,在毛二可院士的推薦和建議下,北京理工大學任命龍騰擔任了雷達技術研究所所長。這個所是在我國著名雷達專家、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黨的十七大代表毛二可院士長期領導下成長的科研集體,曾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6項、省部級獎20余項。
由于龍騰在教學、科研領域的突出成績,從2001年至今,他已分別獲得了“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政府特殊津貼、北京市五四獎章、北京市優秀教師獎、霍英東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北京市第九屆十大杰出青年獎等多種榮譽,成為我國雷達和實時信息處理領域知名的青年學者之一。
一顆導彈驚醒留學夢
“龍騰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高校教師待遇很低,人才流失最嚴重的時候主動要求留下來工作的,他熱愛國防科技和教學事業,在雷達信號處理方面已經取得了與世界同步的科研成果,已經成為我們團隊新的學術帶頭人我很欣慰,我們的事業后繼有人了。”導師毛二可先生這樣評價自己的得意門生。
龍騰1968年出生,1984年以優異的成績從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1989年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因學習、科研的突出表現,1991年被推薦提前攻讀博士研究生,并于1995年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99年1月,龍騰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支持,到當年在美國電子專業排名第一的美國斯坦福大學電氣工程系,擔任了半年的高級訪問學者。2002年3月,他再次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支持,到英國雷達研究水平最高的大學之一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電氣工程系進修。
上世紀90年代發生的兩次局部戰爭,強烈地觸動了龍騰,促使他做出放棄留美、回國研究雷達的決定,可謂是一顆導彈驚醒了他的留學夢。
“在我讀研的第二年,爆發了海灣戰爭,美國的信息化武器首次登上了戰爭的舞臺。高科技武器的威力震驚了世界,也震驚了中國的國防科技領域。”龍騰說,是這場戰爭,讓他開始明白國防高科技對國家命運的意義。盡管國防科技并不是當時的熱門專業,但他還是決定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為國防科技多盡一點微薄之力。
說留到高校進行研究不容易,1995年中國高校教師待遇正處于低谷。“我在中關村工作的碩士研究生同學月薪已達5000元,而博士畢業留校的教師月薪只有600元。”5年里有10名青年教師先后離開雷達所,青年人才流失嚴重,年近六旬的毛教授不止一次憂傷地說:“我們留下這么多儀器設備,將來給誰用啊?”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龍騰主動要求留校任教。
1999年5月,科索沃戰爭爆發,美國的精確制導炸彈襲擊了我國駐南使館,3名中國人血灑異國,正在斯坦福大學擔任客座副教授的龍騰聽聞此事,悲憤而震驚。“這是新時代赤裸裸的炮艦外交,只不過把當年的堅船利炮換成了今天的精確制導炸彈。”此時,不少人勸留學期滿的龍騰留在美國,享受優厚的待遇和先進的設備,何況這更利于個人成功。“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定要回去,要盡快搞出我們自己的高科技武器,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不再流血。”
同年9月,龍騰放棄繼續留美的機會,按期歸國。
回國后,他就一頭扎進實驗室,一頭扎進枯燥而繁瑣的試驗工作中。像導師、我國著名雷達專家毛二可先生一樣,龍騰一天中的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外,剩下的時間都留在實驗室,做航天信息實時處理課題的研究。為攻關一個課題,在實驗室奮戰幾晝夜是常有的事情。
有一次,為了弄清楚自己研制出的信息處理機在測試中出現不穩定的原因,他帶著研究生在實驗室搭起了行軍床,整天整夜觀察實驗結果,去捕捉那瞬間即逝的故障,每一萬次開機會出現一次故障。
出于國防科研項目的需要,龍騰要經常帶領同伴到野外做實驗,冬季北方滴水成冰的靶場,夏天南方氣溫能接近50攝氏度的小飛機里,都留有他們的身影。盡管工資微薄,有時一天要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他對此卻毫無怨言不覺枯燥,“因為我知道,默默無聞工作的國防科技工作者所做的工作,與國家和民族的興亡息息相關”。
在毛二可院士指導下,龍騰深入研究精確制導信息處理,于2001年再次以第一負責人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并與總體單位聯合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
1997年,他以第一負責人的身份獲得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并于1996年被任命為雷達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黨支部副書記,1997年被評為副教授。2006年4月,我國第一顆合成孔徑雷達(中國遙感衛星一號)飛向太空,這顆衛星的快速圖像處理系統的研制者就是龍騰。
2007年12月28日,北京市第九屆十杰青年頒獎大會上,對龍騰的事跡評價是言簡意賅的10個字:“放棄留美,回國研究雷達。”他說:“十杰青年的榮譽、政府津貼是社會從綜合方面對自己做的肯定,前提是自己在科研上做出了成績。”榮譽過后,生活又回到原來的低調狀態,科研是核心,龍騰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
愛好廣泛情系中原
“父母是南方人,從小在河南長大,工作在北京。”這是龍騰自我介紹時的一句口頭禪。
九朝古都洛陽,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滋潤著龍騰的成長。建國后這里形成的濃厚科技氛圍,使龍騰自幼受到熏陶。“我感謝河南,我的成功離不開河南。洛陽是一個科技氛圍很重的城市,受到這種氛圍的熏陶,我和我的同學們學習都很刻苦,這為我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在古都洛陽成長我很驕傲,做河南人是很自豪的。”龍騰說,妻子是河南焦作人,同樣也在大學任教。繁忙的工作之余,夫婦二人會抽空帶兒子回故鄉。經過鞏義時給兒子講杜甫,到洛陽給兒子講劉禹錫。帶兒子到龍門石窟參觀游覽時,頂天立地的盧舍那大佛神秘的微笑,飛天仙子翱翔的英姿,讓10歲的兒子陶醉不已。
他也坦言,現在河南在科研方面還不是特別領先,但有一些實力雄厚的科研機構,也培養了一大批的人才。“人才的水平決定發展的水平,河南人的鄉土觀念很強,這是可以用來推動發展的一點。我想,無論身處何地,只要故鄉需要,兒女都愿意為家鄉的發展做貢獻。”
有人以為,科學家大都生活單調,性格呆板,其實不然,龍騰的愛好和興趣十分廣泛,除了看書外,他還愛好攝影和戶外運動。“我是‘背包客’,喜歡與自然交流。”空閑的時候,龍騰喜歡背著旅行包徒步行走。他的足跡已遍布云南、西藏邊界的雪山,長江三峽的古棧道。“這么說吧,‘背包客’國內十大徒步路線,我都走遍了。”他說,在自然面前,總能感覺到人像滄海一粟那么渺小,頓時忘卻煩惱,回歸本我。
龍騰在工作之余,不止一次登上長城,看群山起伏,龍盤虎踞;長空萬里,云蒸霞蔚;大地蒼茫,如詩如畫,心中升起一種豪情:報效祖國,任重道遠——這就是當代知識分子神圣的責任和使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