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報】駕馭網絡 馳騁人生——走近理工學子劉思奇
發布日期:2008-02-28 閱讀次數:
《現代教育報》2008年1月10日
作者:莊一多
先鋒理由:
劉思奇,北京理工大學宇航科學技術學院研究生,獲得過優秀學生獎學金、神州正方獎學金。現任校飛翔論壇總版主,是學校網絡上的知名人物,對網絡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2007年6月,他利用網絡的號召力成功組織的“再見北理工”燈光拼字畢業紀念活動,受到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的采訪報道,成為北理工所有2007屆畢業生心中最為經典的一幕。
2007年6月1日晚10:00,北京理工大學運動場南側新一號宿舍樓的燈光突然集體黯淡下來。八分鐘之后,一個用燈光拼成的、精準清晰的“再”字赫然顯現。兩分鐘的工夫,“見”字初見端倪;隨后的七、八分鐘里,當“北”“理”“工”三個字逐一點亮每個人的視線時,操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頓時沸騰了。
當然,如果你足夠細心,就會看到那個站在一號樓北側不遠處、手持對講機和圖紙、神情嚴肅的身影,沒錯,他就是“再見北理工”活動的主要策劃人、北京理工大學宇航科學技術學院03級本科畢業生劉思奇。
“給我一雙翅膀,我就能飛翔。”
03年的夏天,剛剛經歷過高考硝煙的劉思奇帶著對大學生活的滿腔憧憬,從湖南來到北京,邁入了北京理工大學的校門。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點開了校飛翔論壇的網頁。
“如果不是通過理工的校園網,也許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校園里擦肩而過,卻永遠沒有機會認識,沒有機會去了解彼此的生活。”劉思奇這樣回憶自己初來的日子。而對于新環境的適應和融入,也正是從飛翔論壇這樣一個小小的切口開始的。
從偶然地接觸到慢慢地熟悉,劉思奇開始越來越多地從網上受益:選課前,他會先上論壇問一下師兄師姐們,哪個老師講課講得好;考試前,會在論壇上向大家要一下往年的試卷。飛翔論壇,在劉思奇的生活中,已經不知不覺地扮演起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個偶然的機會,劉思奇進入了飛翔論壇管理層,開始參與論壇的建設和管理。大二時情感版塊上的牛刀小試,讓他獲得了版主的欣賞和首肯,成為了該板塊的實習版主。任職期間,他憑借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樂觀態度,贏得了許多人的信賴和尊敬。甚至有人用“一看到你的頭像,就能夠安寧下來,有種家人在身邊的感覺”來形容劉思奇的出色表現。
大半年后,他被提升為論壇的管理員。背負了更多的責任,也有了更多鍛煉自己的機會。一方面,為了保持和提升論壇的影響力,凝聚力,劉思奇和飛翔的成員們積極的組織一些活動,比如晚會、制作統一的論壇T恤、小紀念品等;另一方面,他積極的與學校外面的一些公司溝通、接觸,慢慢地,論壇有了一些長期的客戶,也有了穩定的廣告和活動收入,開始有能力去辦一些想辦的活動。“在這過程中,我鍛煉了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銷售能力,也積攢了一些社會上的人脈關系。”
北理工作為一個理工科院校,人文氣息相對薄弱。為此,學校學生工作處主辦了諸如“聆聽智慧”等一系列講座,邀請社會各界知名人士來校演講,例如李嵐清總理、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等等,飛翔論壇也主動對這些講座進行了網上的圖文直播,方便了很多錯過消息或者因其他原因無法趕到現場的同學們,既是對這些優秀講座的宣傳與推廣,同時也豐富了論壇的內容,提升了同學們的修養和品味。
此時的飛翔論壇之于劉思奇,如同一雙日漸豐滿的羽翼,帶著他盡情馳騁在網絡世界中,同時,也讓其見證了團隊精神的力量、鍛煉了人際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劉思奇以及團隊成員的精誠合作讓飛翔論壇成為北京理工大學的品牌門戶,為日后“再見北理工”活動的成功策劃奠定了堅實的智力基礎。
“再見,北理工!”
07年4月,劉思奇正式接任飛翔論壇總版主職務。由于畢業在即,飛翔的成員們希望能夠自主策劃一個大型的文明畢業紀念活動。5月7日 ,大家將其正式命名為“再見北理工”神秘行動。
燈光拼字,對于這些從未有過類似經驗的飛翔成員們來說,稱得上是一項龐雜浩大的工程。背景初步選定為新一號學生公寓,這是一幢擁有多達13層樓、208個房間的學生宿舍。在全體成員的努力下,兩個星期后,一套細致、具體的方案出爐了。
當記者面對劉思奇手中那一疊設計縝密的流程圖時,盡管早有準備,心中也不禁還是要贊嘆一番:首頁是每個成員的各自分工,包括十三位樓層負責人的姓名、聯系方式、職責……接下來是十三層樓全景的電子掃描圖,每一張都經過photoshop處理,并標明相應宿舍的編號,開燈時間、順序等等。
“這就是一個團隊的力量。”面對記者驚訝的表情,劉思奇有些抑制不住的小得意。“合理的分工很重要,關鍵是大家能夠各司其職。還有,學校的學生處以及相關老師也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包括對講機之類的道具,都是保安部門協作的結果。”欣喜之余,他很快地又恢復了謙虛低調的態度。
作為“再見北理工”的總負責人,劉思奇要承擔的責任和壓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由于該活動不具備可重復性,不可能事先進行排練,因此,包括劉思奇本人在內的所有人都無法預料現場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成功就是03級畢業生集體的光榮,可是如果失敗了,怕被媒體報道出去,對學校有什么不良影響。”紀念活動的日期一天天的逼近,劉思奇考慮到的不是個人的得失,而是整個學校的榮譽。
經過再三考慮,劉思奇決定還是放棄利用媒體的宣傳為“再見北理工”活動造勢。“這份感情,是埋藏在每一個北理人的心中的。就算是沒有任何媒體的參與,我相信,這一幕也會在記憶中定格。”
2007年的兒童節,在北京理工大學的校園里,文章開頭的一幕伴隨著夜色的降臨徐徐上演。這浪漫而又無聲的懷念,在無數流淚的03級畢業生面前,成就了07年夏天童話般的生動告別。當“工”字漸漸隱沒在一片黑暗之中,運動場上的一隅,不知是誰,哽咽著向著寧靜的寰宇大喊一聲:“畢——業——了——”
“走適合自己的路。”
“我真正地喜歡我的生活,真正地知道自己在過什么樣的生活,所以才有信心站在這個只有最優秀學生才能站上去的舞臺上。我固執的認為,大部分的學生應該像我這樣,有一些懶惰,有一些小毛病,也經常為了60分拼命學習。我能夠站在這里,是因為我真正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路,自己適合的路。作為一個大學生,要開始學會獨立思考自己的人生,探尋自己的道路、設立自己的目標。”劉思奇在校內網的日志上這樣寫道。
再見到劉思奇,是在北京理工大學良鄉校區第二屆“大學 青春 人生”優秀學生事跡報告會上。鮮花簇擁、掌聲環繞中,劉思奇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站在眾人仰望的講臺上,略帶靦腆地與07屆新生們分享了自己四年來的心路歷程。語氣依然真誠、坦然,然而,卻多了幾分疲憊。
“清華北大很好,但我愛的是理工。因為我對理工的愛,我對它的自豪,才會去做出再見北理工。”熱愛,也許只有使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表達,才會博得如此熱烈的掌聲。
“再見北理工”活動的成功舉辦,使劉思奇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北京理工大學的風云人物。包括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等在內的多家國內知名媒體都曾對劉思奇本人及飛翔論壇進行過深入報道。當被問及出名后生活的變化時,他的語氣中不無調侃:“現在走在校園里,會時不時地有人拉住我問,哎,你就是劉思奇吧?”不過,玩笑后的他,心態依然平和如初。“其實,所謂的出名也不過是多交了好多的好朋友,生活,還是周而復始,沒有什么改變。”
談到日后的職業生涯時,劉思奇表示,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畢業之后到諸如寶潔之類的大企業發揮能力,“做到四五十歲,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就到處走走,看看其他人的生活。”
看著劉思奇在北京理工大學中心教學一層報告廳擁擠的人群中跑前跑后,負責著場記、接線員、勤雜一系列不屬于分內的工作時,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個熱心的北理男生又率領他的團隊為第23期“聆聽智慧”講座——李開復先生的演講“我學 我成長”作最后的準備工作了。這個卸下了耀眼光環的飛翔論壇總版主,在平凡的崗位上重拾起那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與站在臺上的大人物相比,他顯得如此的普通。然而,也許也正是這份不作計較、任勞任怨的踏實態度,成就了一步步走過榮譽卻平和如昔的劉思奇。
后記
“其實,我一直都沉迷于網絡。”臨別時,劉思奇依然出語驚人。望著遠處那個忙碌的身影,我想起了他對于“沉迷”二字的解釋。“網絡的確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它更多地在我的生活中充當了工具的角色,現在來看,從網絡中自己收益頗豐。當然,也只有擁有了駕馭網絡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他,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一個普通人。然而,正是這份清醒的自控力,將“沉迷”與“沉淪”的定義分隔開來。每個人都是奇跡的締造者,關鍵是,你能否真正地把握人生航程的方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