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工】把一切獻給祖國的雷達事業
發布日期:2007-10-26 閱讀次數:
——記雷達專家毛二可院士
軍工十七大代表風采
《中國軍工》2007年10月19日
聞風 摘編:許欣
他所帶領的一所高校的研究所,在強手如云、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發揮智力密集型的優勢,在研制新體制雷達上下功夫,爭得了一席之地。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樹立起了黨員高級知識分子的一面旗幟。他所帶領的創新團隊,樹立起了黨員高級知識分子群體的一面旗幟。他就是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
五十余載情系雷達
毛二可考入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電機系后的1953年,因國防建設的需要,他所在的班級改學雷達專業,于是他成了當時全國地方院校中第一個開設雷達專業的第一批大學生。從此,他的一生便緊緊與雷達科學聯系在一起,與新中國的雷達事業聯系在一起。
還在學習階段的他直接參與了當時在蘇聯專家幫助下雷達專業實驗室的建設,使北京工業學院無線電系成為我國雷達事業發展的重要基地。1956年,在畢業設計階段,以他為主的幾個同學成功地完成了電視實驗發射中心的研究設計,取得了郵電部頒發的我國第一個電視頻道的執照。1958年他畢業留校任教兩年后,又在學校建成國內第一家實驗用電視發射臺。
毛二可院士帶領同事和學生,長年累月地辛勤耕耘,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高難課題,取得了累累碩果。毛二可領導的雷達研究室共 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6頂,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0余項。其中某“動目標顯示系統”獲1987年國家發明二等獎,是當年軍用電子學領域國家級最高獎。20世紀90年代他提出的某“動目標信號處理機”研制成功,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走出雷達科研發展的新路
創新是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靈魂。在科學研究中,毛二可院士之所以能不斷做出成績,就在于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堅持從實踐中,從我國國防建設的急迫需求中,特別是從部隊對雷達新技術的迫切期待中,敏銳地找到創新點,長期不懈地堅持科研攻關。微波雷達動目標顯示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一個重要課題,他急國家之所急,開展了雷達反無源干擾的應用研究。在80年代,為了研究雷達抗無源干擾的技術,他領導課題組堅持奮戰多年,系統地解決了與之相關的多個技術問題。
20世紀90年代,為了滿足國防建設中的急迫需求,毛二可院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雷達所不僅要搞雷達中的部件,而且要做雷達系統整機。他指出,雷達所要搞雷達整機系統,一定要進行雷達系統的創新性研究,研制新休制雷達。這些新體制雷達不能是國外先進雷達的翻版,而是要從雷達技術發展的自身規律和我軍未來的作戰需求出發,獨立自主地提出全新的解決方案。
十幾年來,毛二可院士帶領團隊以新休制雷達和通用模塊化實時高速信號處理系統為核心競爭力,不斷延伸觸角,通過技術擴張和領域擴張,開拓出新的生長點。現在,北理工雷達所在電子系統仿真、航天遙感信息處理、衛星導航信息處理等領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樸實作風感染人
毛二可院士讓人記住的,不僅僅是他豐碩的科研成果。所有見過他的人,無不感嘆他的平易近人、樸實無華。在他身上,隨處可見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閃光點。
他熱愛工作。在幾十年的科研工作中,毛二可院士始終堅持到現場去檢驗科研成果,哪一個外場試驗困難最大,他就會出現在哪里。微波輻射危 害身體健康,是盡人皆知的常識,但為了完成一項試驗,他將自己的身休完全暴露在“危害”面前,曾數次被高壓電擊倒、手臂被撕裂。為研制一種新體制測量雷達系統,他在長達8年的時間里,往返奔波于北疆某試驗基地。在條件非常艱苦的海邊靶場做試驗,夏頂烈日、冬冒寒風,年事已高的他也堅持事必躬親、身先士卒。
他謙虛謹慎。對于所得到的成就,他說:“我只不過是一直沒離開過雷達這個專業,經驗多一些,而且喜歡做科研。”對于得到的諸多榮譽,他一再表示,成績是科研集體共同努力取得的,他只是集體的一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