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理工“德育答辯”:畢業前的“經典時刻”
發布日期:2007-09-19 閱讀次數:
http://www.stdaily.com/gb/education/2007-09/18/content_721802.htm
《科技日報》2007年9月18日
本報記者 李凝
北京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學院的老教師薛錦誠,堪稱與學生打了一輩子交道。過去他最害怕的一個場合就是同學們在畢業前的散伙飯。因為大學4年間,同學間總有些磕磕碰碰,個別同學也難免積累了一些不良情緒。而散伙飯經常成為他們發泄情緒的“導火索”,在散伙飯上發酒瘋、摔瓶子、砸桌子的事時有發生。所以過去同學們吃散伙飯時薛老師都是從頭盯到尾,生怕發生意外。但是,近兩屆畢業生的散伙飯卻解除了他的擔心,散伙飯變成了同學間抒發情感、解除恩怨、相互共勉的精神聚餐。而改變這一切的,薛老師把它歸功于學校開展的“德育答辯”。
如何在大學生中開展有效的德育教育,一直成為大學中一道難解的題。北京理工大學從2003年起創造了“德育答辯”這一嶄新的形式。即:應屆本科畢業生將自己在大學學習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紀、心理等教育的效果,以總結報告的文體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形成個人德育狀況論文,并以班級為單位,通過答辯會的形式,向班級的同學、答辯委員會成員宣讀,同時接受提問,回答問題,最后由同學和答辯委員會就其德育表現做出評價。
健康向上的主題,活潑新穎的內容,充滿感動的場景,歷經4年的探索,“德育答辯”在北理工雖已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但卻徹底改變了德育教育枯燥無味的說教形象,變成了師生們爭相去上好的一課。在這特別的課上,同學們敞開心扉,發表自己的畢業感言,分析四年的成敗得失,梳理今后的目標計劃,探討人生的價值。如今,德育答辯會成為畢業前的經典時刻。
生命科學院院長鄧玉林作為一個海歸學者,開始對“德育答辯”一說,雖感到新鮮卻又不太理解。但自從親身走進答辯現場后,就深深地被感動了,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哭和笑交織在一起。大家敞開心扉,使感情高度交融,那個場合令人震撼?!彼f,通過德育答辯這種與學術答辯相呼應的形式,同學們將4年來自己的心路歷程、榮辱得失進行全面的總結,是一種思想的深化,對今后的人生大有裨益。二是可以化解矛盾、消除積怨。在答辯會上,許多同學把相互間以及與老師的種種恩怨講出來后哭成一團,各種誤解和積怨在此情此景中煙消云散。三是老師可以從學生善意的感受和體會中看到自己工作的差距和問題。
該校藝術設計學院創辦的德育答辯作品匯報展可謂獨具匠心,它將同學們的藝術才華、非凡創意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其中一幅題為“放飛希望”的大幅漆畫作品格外奪人眼目。畫中六個傣族姑娘在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的椰林中放飛著承載希望的和平鴿。那一根根纖細的銅絲,勾勒出傣族姑娘婀娜的體態,那一塊塊破碎的雞蛋皮,無縫對接出“金孔雀”修長的手臂和柔美的臉龐。來自同一黨支部的6名保研同學,將他們對母校的厚愛和心中的理想,全部傾注在這幅獻給母校的藝術作品中。正如設計學院黨委副書記楊海老師所說,德育答辯不僅可以傳承信念、留下紀念、激發情感、傳遞真情,而且為同學們張揚個性、展示自我搭建了一個激情與創意完美結合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PPT、FLASH,唱歌、跳舞,甚至是脫口秀,應有盡有。同學們各展所能,精心打造自己的畢業心得,使這個舞臺充滿了親和力和感染力。而由208個寢室的燈光組成的“再現北理工”的燈光組字活動,也將同學們以母校為自豪的創意發揮到了極致。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曾對北理工的德育答辯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認為,這項工作具有探索性、引導性和超前性,實踐證明也富有成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