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強化創新意識,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科技工作的全面協調發展
發布日期:2007-05-17 閱讀次數: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第5期
北京理工大學
“十五”以來,北京理工大學認真貫徹中央“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持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指導方針,以參與重大科技項目為牽引,以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趕超國內外先進水平為目標,以強化科技基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以創新體制機制、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為動力,以凝聚和培養創新人才為保證,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全面提升學校的綜合科技實力,推動學校科技工作協調快速發展。
通過“211工程”、“985工程”、科研保障條件建設、技術改造、科研基礎能力建設項目的實施,不斷強化和鞏固國防特色和優勢,注重加強基礎研究、高技術攻關、橫向科技合作,學校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等方面的條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成果轉化能力與手段得到了實質性的增強,綜合科技實力顯著提高。“十五”期間,學校在許多優勢領域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計劃任務,科技投入經費達26.70億元,是“九五”年均科技投入經費的3.97倍。在“十一五”計劃的第一年即2006年,學校的科技投入經費達到近8億元,獲專利授權38項,鑒定科技成果43項,獲部以上科技成果獎34項(其中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兩項)。發表學術論文3,231篇,其中三大檢索收錄論文1,555篇。
一、加強基礎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
學校始終把加強基礎研究作為提升學校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大力支持基礎研究和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十五”以來學校通過設立校內基礎研究基金、加大基礎研究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設立專門機構加強基礎研究管理等扶持機制和政策的實施,基礎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我校基礎研究基金的設立,對提高基礎研究與創新能力,培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科基金及其他國家基礎研究計劃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獲得校基礎基金資助的項目大部分都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他國家基礎研究計劃,其中35%的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學校通過設立學科特區,加大對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支持,注重對具有創新潛力的非共識項目的支持,并努力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不斷拓寬基礎研究的領域。近年來,我校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等基礎研究項目數和經費數逐年增加,2006年學校的各類基礎研究項目經費達到8,300多萬元,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基礎研究成果,為學校承擔的應用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如國家“973計劃”支持的“綠色二次能源新體系相關基礎研究”項目,系統研究了二次能源體系,解決了關鍵材料及其在電池中的應用機理,為探索動力能源新途徑及其進一步開發利用奠定了技術基礎,獲2005年國家發明二等獎。
“十一五”期間學校將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工作,在強化優勢學科建設同時,加強理科建設,促進理工結合,增強科技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創新。學校還將進一步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將設立不少于1,500萬元的基礎研究基金,重點支持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活動;將設立5,000萬元的科技創新基金,重點支持交叉學科及跨學科科技合作的集成創新活動。
二、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實現高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有力支撐應用技術的創新
學校堅持寓軍于民的方針,不僅緊密跟蹤國家的高技術發展戰略,主動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而且還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在涉及綠色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社會公共安全、現代通訊、交通科技等領域的研究,通過核心技術突破,資源集成和條件裝備的改善,實現了學校科技工作在高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十五”期間學校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40項,經費6,100多萬元。2006年批準“863計劃”項目20多項,經費達3,300多萬元。我們完成的國家“863計劃”“仿人機器人技術與系統” ,研制了集機構、控制、驅動、傳感器、電源等于一體的兩足行走機器人,在國內首次實現了無外接電纜的穩定行走,這標志著我國仿人機器人研究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并于2006年成功主辦了第19屆“IEEE/RSJ智能機器人與系統”國際會議。我校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科技奧運專項“電動汽車示范、開發及產業化研究”的研制工作,其實施將有助于解決機動車輛排放污染和能源短缺問題,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國防特色與優勢,為促進國防科技創新、推動裝備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國防科技是學校的特色與優勢。為進一步適應國防科技事業的大力發展,學校以國家軍事安全和國防現代化為目標,抓住機遇,匯集資源、整合力量,重點解決國防科技領域的關鍵問題,實現了國防科技部分領域的持續領先和跨越發展,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武器系統關鍵技術研發體系和元器件、先進材料、先進工藝、計算機與仿真等共性技術支撐體系,為我國軍隊武器裝備發展提供了具有創新性的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學校高度重視預研成果轉化,積極創造條件完成武器裝備型號尤其是國家重點型號研制任務。“十五”期間是我校歷史上承擔型號研制任務最多的時期,多年的國防研究積累在裝備研制中得到較為充分的展現。通過裝備研制使學校在國防科技領域的多方面形成了較強的工程研制能力。研制任務的完成為提升我軍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推動其跨越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在成果轉化過程中學校得到了經濟上的回報,為學校進一步支持基礎研究與科技創新活動奠定了基礎。
四、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工程,為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國家重大專項是為實現國家目標,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在一定時限內完成的重大戰略產品、共性技術和重大工程,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中之重,對提升綜合國力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充分認識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工程任務的重要意義,組織力量積極參與了載人航天工程、導航定位系統等國家重大工程,在載人航天工程中承擔了從“神舟三號”到“神舟六號”航天模擬器的訓練通話系統的設計研制,其成果已成功應用于載人航天工程中。承研的導航定位系統中的兩大重要部分也將促進導航系統資源的地面裝備有效利用。
五、加強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堅持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為北京市和其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始終是學校科技工作的宗旨。在“十五”期間,學校以控制科學與工程、車輛工程、光電與電子信息、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與自動化、生物技術、化工與材料、民用爆破、安全技術與工程、工業設計、管理與經濟等領域為重點,選擇重點區域與企業進行產學研結合開展了科技、經濟合作。在學校國家大學科技園組織下促成校內創新資源與學校科技企業的聯合,共同承擔了科工委軍轉民技術開發項目“納米光催化多功能空氣凈化器技術開發”、國家發改委網絡安全重大產業化項目、北京市科技奧運電動汽車產業化項目,探索了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為創新平臺、北京理工世紀科技集團的產業化手段與大學內部創新資源相結合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新模式。在大學科技園組織下,在北京市科委、市教委、市工業促進局等部門的支持下,開展了留學人員創業園、高科技孵化器、技術轉移中心、工程中心等一批建設項目,搭建了高校創新資源服務于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重點方向的平臺,并在運行中探索了新型的科技創新機制。
不斷拓寬與重點合作區域的合作方式。學校通過加強科技合作,實現資源互補,從單純項目合作等松散型合作模式開始,逐步以點帶面進行多模式的探索。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除了與北京市緊密合作外,還與云南省、吉林省、遼寧省等省市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建立省校合作的長效機制,實現技術轉移的完成,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汽車工業、中藥制藥、裝備制造以及農、林產品精深加工方面發揮我校特長,實施了一批富有成效的合作項目。另外,學校還與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等沿海地區和部分重點城市也簽署了合作協議,以科技為紐帶,建立起穩定持續的合作關系。
六、努力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完善機制,為科技創新工作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設,構建了我校良好的學科平臺,形成了與之密切相關的具有特色和優勢的重點學科領域。學校以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為依托,完善科技人員、創新團隊、科技領軍人物培養政策體系,努力探索“構建大團隊、形成大平臺、承擔大項目、產生大成果”的集中式科研管理模式,建立重點發展領域的投入保障機制和相應科技產出的約束與激勵政策,有力地促進了科技的創新。而結合承擔高新工程研制實施的科研條件保障、技術改造、科研基礎能力建設等項目,使學校科研的基礎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學校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條件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為滿足武器裝備科研生產條件要求,學校積極開展科研生產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并于2005年1月獲得科研生產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2005年學校啟動全校范圍的保密認證工作,并于2006年1月獲得國家保密認證資格證書。目前,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資格證和許可證以及武器裝備承研資格證申請工作已在積極開展中。所有這些工作都為學校科研生產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為科研生產的規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七、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利的支撐
學校科技工作在實踐中不僅提高了科技工作的水平,也培養和造就了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的科研骨干隊伍,提高了教師的學術水平,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科技創新活動造就了雷達技術研究所、導航制導與控制研究所、遠程火箭彈控制系統項目組、綜合傳動項目組等一批國內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團隊,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豐富了學科建設的內涵,推動了學科建設水平的提升;科技工作中廣大研究生的普遍參與及部分高年級本科生的介入,一方面補充了科技創新隊伍,另一方面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提高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水平;科技創新基礎能力的建設,進一步補充了學校教學科研資源,完善了硬件條件,為學校綜合實力的提高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總結幾年來學校科技工作取得的長足進步,我們認為:一是學校堅持“立足國防、面向全國、服務地方”的辦學服務面向,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科技發展戰略與指導方針,實施學校制定的科技工作指導思想,系統推動了學校科技工作的全面開展。二是在于機遇的把握和優勢與特色的發揮,充分展示了我校鮮明的國防科技特色。著力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攻關,努力實現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三是科技體制的建設和良好政策的實施。“十五”期間,學校堅持在高等教育大的環境體系下開展科技體制建設與學科重組調整工作,充分考慮科研和教學、科研與學科建設的統籌規劃與協調發展,拓寬了學校的科研領域和服務面向。四是科技工作人員為科技事業勇于奉獻的精神。科技創新人才是完成科研任務的前提和保障。學校在“十五”期間采取了一系列的人才隊伍建設措施,提高了學校科研人員的整體素質,為科研任務的高質量完成奠定了基礎。
學校于2006年11月召開了科技工作大會,全面總結學校“十五”期間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總結經驗,分析不足。根據國家的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認真研究并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學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和《北京理工大學“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學校將繼續貫徹“強化基礎、著力創新、調整結構、協調發展”的“十一五”科技工作指導方針,統籌軍工科研和民用科研,統籌自然科學研究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統籌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和應用研究,統籌科研能力建設和科研體制機制創新,統籌科技投入和科研水平質量,努力實現由增加科研項目經費數量向提高科研質量和水平的轉變,由以軍工科技為主向優勢更突出、特色更鮮明、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方向轉變,由以工程項目為主向工程項目、基礎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協調發展方向轉變,由承擔任務型向增強能力型的轉變,由較窄的服務面向更寬廣的服務面的轉變,使學校在建設研究型大學中,成為服務國防科技工業,服務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科技創新基地。
(執筆人:張維維)
[責任編輯 蔡桂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