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首都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研究報告發布
發布日期:2007-04-27 閱讀次數:
http://news.e21.cn/html/2007/sjmt/75/20070426100039_1177552839974566099.htm
《中國教育報》2007年4月26日
“我深深地被季羨林爺爺這種‘清水無香’的精神所感動,這種感悟已轉化為現實力量激勵著我前行,讓我真正感受到為人民服務可以帶來無與倫比的快樂!”今天,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本報聯合舉辦的首都高校“當代大學生心目中的道德楷模”論壇上,北京理工大學學生李艷麗講起自己心中的道德楷模,慷慨激昂,字字激蕩在每一個在場師生的心中。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榮辱觀怎么理解,他們心目中有什么樣的道德楷模?此次論壇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發布的“北京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現狀研究報告”對此作了回答。報告顯示,首都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認識積極向上,在愛國熱情、誠實守信等方面表現出良好的風貌。
報告顯示,首都大學生整體愛國熱情較高。有69.4%的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所接觸到的大學生愛國熱情比較強或很強。82.1%的學生認為最能體現愛國精神的行為是“關心國家的發展前途和命運”,其次是“熱愛、保衛、建設自己的家鄉”,位居第三的愛國行為是“在本職崗位上盡可能發揮聰明才智作貢獻”。
受訪的首都大學生普遍認同誠實守信精神。調查顯示,78.7%的學生認同誠實守信,超過85%的學生明確反對考試作弊及抄襲論文的行為。在集體意識與協作精神方面,52.6%的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所接觸到的大學生有比較強或非常強的集體觀念和團結協作精神。同時,87.8%的學生同意任何時候“應該首先考慮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比起獨生子女,更多的非獨生子女傾向于同意“個人在集體中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與此同時,該報告還顯示,有80.7%的學生推崇奉獻精神,反對以自我為中心;有高達90%的學生認為參加志愿者活動非常有意義;83.1%的學生愿意為社會無償獻血;94.5%的學生認為和諧社會需要互助友愛和奉獻精神。
此份報告還顯示出大學生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艱苦奮斗精神欠佳,心理素質尚待提高,少部分學生社會責任感及紀律性相對較弱。從影響大學生的社會公眾人物排序情況看,選擇開國領袖毛澤東、周恩來等的達62%;76%的學生表示受到身邊榜樣的影響較大,絕大部分大學生表示會向身邊的榜樣學習。
據了解,本次調查的對象為首都高校大學生和研究生。調查涉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9所在京高校。共發放問卷1900份,其中有效問卷1844份。調查對象的專業覆蓋了人文科學類、社會科學類、師范類、管理類、理工類等學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