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李嵐清在北理工暢談“音樂•藝術•人生”
發布日期:2007-03-27 閱讀次數:
http://www.stdaily.com/gb/education/2007-03/27/content_649639.htm
《科技日報》2007年3月27日
本報記者李凝
3月21日,北京理工大學的4000多名師生享受到了一次高雅的文化藝術大餐。在或舒緩或昂揚的音樂片段的伴隨下,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作的一場“音樂·藝術·人生”的專題講座,使師生們受到了音樂的洗禮和藝術的熏陶。
“杰出的地質學家李四光是我國第一首小提琴曲的作曲者;錢學森一貫重視藝術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著有《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一書;袁隆平院士也是一個音樂愛好者,喜歡拉小提琴;李政道將‘科學與藝術’稱為‘一枚硬幣的兩面’;愛因斯坦更是一個音樂謎,喜歡拉小提琴,還曾登臺演奏,在他看來,‘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音符加數學公式才是真正完整的世界’?!蓖ㄟ^講述一個個科學大師與音樂之緣的故事,李嵐清揭示了藝術教育在大師級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他說:“知識與實踐的積淀,加上藝術靈感火花的迸發,就容易產生創新的思維,有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
無論是多年的外交生涯,還是當年率代表團赴莫斯科申奧的成功,或是退休后的筆耕不輟,李嵐清娓娓地向師生們講述了自己的藝術人生。從富有情趣的一個個的故事,到出版的一本本書籍,從揮毫的一幅幅墨跡,到篆刻的一枚枚印章,聽眾們不僅從中領略到他深厚的音樂造詣,廣博的藝術修養,也了解到藝術對他的領導能力和外交才干之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提升作用,更體會到他架設音樂藝術之橋梁,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質的良苦用心和努力作為。
雖然面對的是數千名喜愛流行音樂的青年學子,但李嵐清卻毫不掩飾他對經典音樂的喜好,“它的旋律優美、寓意深刻、久盛不衰、百聽不厭”,他認為,經典音樂更有文化含量,有更高的藝術價值,更有益于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作為大學生,只喜歡通俗音樂是不夠的,還應當有欣賞經典音樂的能力和修養。
從“樂仙”莫扎特到“樂圣”貝多芬,從約翰·施特勞斯到穆索爾斯基,李嵐清運用豐富的多媒體資料,邊演講邊不時地播放自己所收藏的經典音樂唱片,還將北理工學生合唱團和交響樂團的精彩演繹引入其中。《白肋喜鵲》、《思鄉曲》、《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教我如何不想他》、《二泉映月》,在李嵐清畫龍點睛式的解說中,這些中外名曲的旋律不時地在報告廳中回蕩,使師生們全身心地置于高雅藝術的享受之中。
據了解,李嵐清自離開工作崗位后,先后出版了《李嵐清教育訪談錄》、《李嵐清音樂筆談》、《音樂·藝術·人生》、《原來篆刻這么有趣》等著作,致力于傳播普及經典音樂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李嵐清已在全國部分高校開設了50余場“音樂、藝術、人生”講座,惠及全國20多個省市的20萬余名學生,這些講座在高校師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