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網】2006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今天揭曉
發布日期:2007-02-10 閱讀次數:
http://www.jfdaily.com/gb/jfxww/jishibb/node15843/userobject1ai1581697.html
http://www.jfdaily.com 2007-2-8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即時播報記者夏俊北京報道:2006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今天正式揭曉。殲-10戰機首次公開亮相、“導彈防御體系”概念均榜上有名。
社會各界隆重慶祝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
2006年10月13日,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聯合在京召開紀念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為大會發來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2006年10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中國航天的發展舉行新聞發布會,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來,為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提供了良好的服務,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軍事效益。中國航天工作者創造的非凡業績,已經載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殲-10戰機首次公開亮相 L-15高級教練機首飛成功
2006年底,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戰斗機——殲-10首次公開亮相。殲-10戰斗機是我國軍工戰線的科研人員艱苦奮斗,通過采用大量新設計、新技術、新工藝,自主研制生產的新一代多用途戰斗機,分單座、雙座兩種。目前,殲-10已經裝備部隊。殲-10戰斗機對提高我國空軍防衛作戰能力,加快我國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鞏固國防具有重大意義。
2006年3月13日,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獵鷹(L15)新一代高級教練機首飛成功,標志著我國高級教練機研制實現了“二代”向“三代”的跨越。獵鷹(L15)高級教練機融合了多項最新航空技術,是我國航空工業自主創新的又一重大成果,將對完善我國初、中、高級教練機研制生產體系,滿足第三代和新型戰斗機飛行員的訓練要求,參與國際教練機市場的競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秦山二期核電站通過國家竣工驗收 擴建項目破土動工
2006年4月28日,我國首座國產大型商用核電站——秦山二期核電工程1、2號機組順利通過國家竣工驗收。同時,二期擴建工程3、4號機組正式開工,成為我國“十一五”期間第一個開工的國產化核電項目。
秦山二期工程是中國核電自主化發展的成功典范,在此基礎上改進建設的二期擴建工程,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將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的大型商用核電機組CNP600已經成熟,具備了批量建設的條件和能力,對推動我國后續核電項目自主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船舶工業實現新跨越 完工量與韓國日本差距明顯縮小
2006年,我國船舶工業實現新的跨越。全年造船完工量達1400萬載重噸,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三,與韓國、日本的差距大幅縮小。全年出口船舶接近1000萬載重噸,出口總額比2005年增長近七成。全行業實現利潤比上年增加一倍多,創歷史新高。手持訂單位居世界第二。在“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中國船舶工業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
兵器兩大集團公司主營業務雙雙突破千億元大關
繼“十五”期間扭虧為盈后,在“十一五”開局之年,我國兵器兩大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2006年主營業務雙雙突破千億元大關,實現了中國兵器行業由生存型向發展型的轉變,進入了全面建設有國際競爭力、高科技現代化兵器工業的新階段,為實現兩集團在“十一五”末期進入世界五百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集成電路核心裝備研發與產業化取得重大突破
2006年9月28日,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自主研發100納米大角度離子注入機研制成功,并通過專家驗收,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集成電路核心裝備制造國家。100納米大角度離子注入機研制成功,實現了從500納米到100納米的五代跨越,這標志著我國在集成電路制造核心裝備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當日,與中芯國際集團電路制造有限公司簽定了購買合同,首次實現銷售,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自主創新和產業化上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國防科技工業多方位參與奧運建設成效顯著
2006年,國防科技工業充分發揮在科研、技術、人才、系統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參與北京奧運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除設計和承建了北京奧運壘球館、自行車館外,還承擔了奧運場館安保系統建設、奧運火炬燃燒技術研發等任務。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自主研制生產的三角牌運動彈和嘉陵牌獵槍彈已成為2008年奧運會中國射擊隊比賽用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體育館作為奧運會舉重館已進入全面改造階段,屆時將在此產生2008年奧運會第一枚獎牌。同時,北京理工大學承擔的北京奧運會相關科研課題正穩步推進。國防科技工業正在為實現“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我國首次顯露“導彈防御體系”概念
2006年,在第六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我國首次顯露導彈防御體系概念。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以“放飛神劍,收獲和平”為主題,向世人首次彰顯了導彈防御體系概念。展出了包括防空、海防、地地等三大系列的多型導彈,由其構成的防御體系形象地展現了導彈武器系統實施全面、有效防御的全過程,顯示了中國導彈武器系統保衛我國領空、領海、領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雷達院士毛二可及其創新團隊先進事跡產生廣泛影響
北京理工大學毛二可院士作為我國雷達、信息處理技術專家,幾十年來,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在電子雷達信號處理領域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2006年6月7日,國防科工委授予毛二可院士及其領導的科技團隊“國防科技工業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稱號。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號召廣大黨員向毛二可同志學習。通過宣傳活動,毛二可院士及其創新團隊先進事跡,在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和北京市教育系統廣大干部群眾產生深遠的影響。
“北航一號”發射成功國防科技工業人才培養成績可喜
2006年11月1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4名本科生歷時1年研制完成的“北航1號”探空火箭,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作為首枚由在校大學生獨立設計、制作、現場指揮、操作完成的探空火箭,其成功發射,體現了國防科工委所屬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緊密圍繞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需要,積極探索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之路,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1年以來,委屬高校共向國防科技工業輸送了57011名畢業生,他們已經成為國防科技工業科技創新的骨干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