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為足球曾經放棄清華北大 北理工學子來年如何踢中甲
發布日期:2006-11-09 閱讀次數:
http://sports.sina.com.cn/b/2006-11-09/09442555610.shtml
2006年11月09日09:44 中國新聞周刊
★ 本刊記者/唐磊 ☆/陳園園
2006年10月31日,2006中乙聯賽半決賽上,北京理工大學隊經過點球決戰,擊敗天津火車頭,以乙級聯賽前兩名的身份殺入中甲聯賽。
學生軍闖進職業聯賽,一下成為足球圈的新鮮話題。
這是一支什么樣的隊伍
“懸,你們(北理工)贏不了的”“都是一幫學生,你們怎么能踢不過呢”。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的隊員告訴記者,他們踢比賽時常常聽到這些話。
其實,他們中的多數隊員,在1997年曾作為“人大附中BTV三高足球俱樂部”的少年足球隊員,在校方的支持下遠赴墨西哥,進行了兩年專業訓練。學成歸來后,他們代表俱樂部參加1999年的乙級聯賽就險些沖甲成功。
現任北理工足球隊隊長的袁微從三年級就參加了人大附小的足球班,他告訴本刊記者,考大學時,人民大學表示只要幾名隊員,清華北大也只要五六個,“可大家在一起年頭挺長的,不想分開。”
一位北理工的校友給校長寫了封匿名信,介紹這支球隊的情況。學校領導很快派人調查這件事,校長還去親自看了兩場該隊的比賽,決定整體特招。
之后,由他們組成的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參加了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6年中拿下4次冠軍。2003年,北理工代表中國大學生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進入八強。
幾年中,隊員更替,但“三高俱樂部”隊員始終是這支隊伍的核心班底。“其他從俱樂部來的球員一來就感覺不一樣。這些大學生,有底氣,不像那些雇來踢球的,隨時都能讓你下課。”北理工足球隊領隊李志祥說。如今這支隊伍已經成為了北京理工大學、乃至全國大學生的一張名片。
隊員們平時所有的學習科目都和其他學生一致。他們多來自管理經濟學院,課程幾乎都被安排在上午,球隊每天保持下午兩個小時訓練。隊員在學校沒什么特殊待遇,只是本科的隊員可享受研究生的住宿待遇;還得到學校特許,可將球鞋放到樓道里。
今年開始打乙級后,學校開始管隊員們的一天三頓飯。球隊領隊李志祥表示,打上甲級后,學校要為大家配營養餐了。
每年寒假,球隊都會有冬訓,去海埂、韓國等地,跟專業隊學習。一般的集訓都在一個月左右,隊員們基本上沒在家過過年。
率隊征戰的金志揚則是隊伍成功的關鍵人物。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被派往韓國,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全國大學生體協、北京市體協為學校推薦了一位高水平的教練——金志揚。金志揚之前長期執教北京國安隊;2002年,他曾輔佐米盧參加了世界杯賽。大運會后,北理工很快將金志揚聘為教授,并要求他將足球作為一個新型學科來做。
現在,已年過60的金志揚每天下午都到學校指導隊員訓練。
目前為止,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已向重慶力帆隊、新加坡華人俱樂部輸送了球員,還有兩名隊員曾試訓國青隊。
沖甲成功后的現實問題
“我們就是使勁打乙級聯賽,看看這個大學生聯賽冠軍的水平怎么樣,踢到哪是哪,贏了就再踢,輸了就回來。”北理工常務副校長、球隊領隊李志祥說。
可以說,北理工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踢乙級的,如今沖甲成功了,這所知名學府的各位領導,不得不開始研究他們這個完全不熟的領域的更現實問題。
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隸屬北京市大學生體育協會,由北京理工大學投資管理,與職業足球的俱樂部形式不同。雖然校長匡鏡明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不會將中甲的殼子賣掉,會繼續加大投入征戰中甲賽場。保持非營利為目的的性質不變。”但中國足協對于中超、中甲俱樂部都有一些準入規定,包括俱樂部的資產狀況、主體育場的標準、訓練基地的規模,甚至包括球員工資等等。這些條件少任一項,都會對北理工注冊參加明年中甲帶來麻煩。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匡鏡明對本刊說,“(中甲)準入標準,我還不清楚,只知道有什么要2萬人座位的主賽場。我們正在建良鄉校區,如果需要,可以在那里按照這個標準來建。”
“明年我們必須要拿下來(進軍中甲),不能因為沒有錢而不能打。”北理工常務副校長李志祥說。明年隊伍的花銷,可能是最現實最不可避免的一個麻煩。
按圈內估算,一支隊伍征戰甲級聯賽,一個賽季的花銷大約在1500萬~3000萬元人民幣,而在乙級聯賽的一個賽季里,北理工只花了200萬元,低于300萬元的平均值。校方領導認為,雖然這是筆不小的開銷,但不是問題。
“能夠參加今年的中乙聯賽,就已經說明中國足協承認了北京理工的身份。他們即便不是以俱樂部形式參加明年的中甲聯賽,也不會有注冊上的問題。”中國足協注冊辦主任馬成全表示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政策支持。
同時校方說,不會為了保持穩定而刻意延長球員畢業。“根據教育部規定,本科最多可以讀6年,碩士可以延長1年,博士可以延長2年。”北理工副書記趙平對本刊說。
學校還可能從盧旺達、加納、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簽了聯合辦學協議的國家,招收留學生,作為球隊外援。
在物質方面,北理工不會為現在的球員設定工資,但會比現在400元/月有所增加,并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給隊員發放高額獎學金。
據悉,北理工校領導將邀請中國足協有關領導、教育專家、體育專家開個專門研討會,集中討論這些問題。
而如果明年征戰中甲,所有隊員都要面臨沖擊中超的誘惑,這支純凈的象牙塔中的學生軍會同樣被卷入中國職業足壇的漩渦之中嗎?
“北理工模式”的職業化難題
學生軍闖進職業聯賽,由此也出現了“北理工模式”這一說法。按北理工足球隊主教練金志揚的解釋,這是探索大學的足球模式,讓球員們既可以上大學,也可以踢足球。而且由大學向外輻射到高中、初中、小學,能夠真正建立起一個足球人才的金字塔。
在韓國,職業球員90%來自大學,10%來自高中,韓國的K聯賽是職業隊,第二級聯賽是大企業隊參加,第三級聯賽就是大學生聯賽;日本的每所小學、中學都有足球班,甚至有的學校內就有足球學校,在這些球員成長的過程中,始終沒有脫離過學校教育。
而在中國,很多孩子十一二歲就脫離學校,進入職業隊的梯隊進行專業訓練,完全脫離了教育。很多喜歡踢球,也想堅持上學的孩子卻沒有成為職業球員的途徑。
從各方的反饋看,中國足協方面也愿意做這種培養球員的新嘗試。但足協主席謝亞龍表示:高校體育如何融入中國體育的系統,競技體育如何在高校內開展,恐怕要在2008年之后再定。
一位從事學校足球教育工作的人士曾透露,教育主管部門允許一些大學球隊參加乙級聯賽,是抱著鍛煉球隊的目的,在大學生足球隊參加職業聯賽的問題上,他們并不支持。中國足協很早就提出過與教育部有關部門聯手進行大學和青少年足球培養,但是他們并不愿意。像北理工這樣沖進了中甲,還處在相關部門的考量之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