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創新,如何從“尖子生”走向所有學生
發布日期:2006-11-07 閱讀次數:
http://www.gmw.cn/01gmrb/2006-11/07/content_503930.htm
《光明日報》 2006-11-07 第2版
本報記者 齊芳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這些獲獎孩子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學校的排名大多名列前茅,其中還不乏當地的中考狀元。那么,創新應該如何從“尖子生”走向所有學生,成為中國青年的共同點呢?
要素一:從選成績到選人
據中國科協的相關人員介紹,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牌大學已經向幾位參加活動的獲獎者拋出了“橄欖枝”。雖然以這些孩子的成績考上理想大學不成問題,但是活動似乎在倡導一種傾向:選材,看重成績更看重人。
本屆活動評委會主任匡廷云院士說:“我們這個活動不是選項目,而是選人。不是說得獎的學生在科學上有多大的突破,這對高中生來說也是不現實的。我們進行評選的首要標準是創新意識,同時還要考慮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對科學的態度、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一個全面的考量。”
中國科協有關人員介紹說,他們舉辦這次活動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能夠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意識。中國科協副主席韋鈺院士說:“美國的教育制度培養出了大批的創新人才,中國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這點毋庸置疑。這是一項漫長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于取消高考制度,我想家長們也不會同意。但我們不能止步不前,能做一點就做一點。”
要素二:給孩子一顆自尊心和感恩心
在頒獎儀式的致詞中,中國科協副主席韋鈺院士給孩子們提出了三點建議。她說:“第一,我建議孩子們保留研究過程記錄。第二,我建議你們要記錄下那些曾經幫助過你們的人。科研不只是個人的努力,其中有很多人的努力。我們并不會因為這樣就給你們減分。第三,我希望你們能參加些公益活動。”韋鈺說:“這些話并不只針對這些得獎的孩子,而是我對所有‘80后’的希望。”韋鈺解釋說,她在一些國家訪問時發現,他們的基礎教育中都有公益課程的部分,有些國家甚至要求孩子們每個星期至少做一次公益活動。而這正是中國孩子所欠缺的。“有些孩子缺乏自尊心、沒有感恩心,我就知道現在有些大學畢業生還在吃父母,卻絲毫不感到羞愧。”韋鈺說:“當你投身科學事業的時候,你就必須具備社會的良心,道德的追求。”
評委之一、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周立偉院士告誡說:“今天獲獎的學生們都很優秀,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將來很可能超越我們。但是,請你們記得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