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網】心理學家賈曉明:大學生“進錯校門”怎么辦?
發布日期:2009-09-23 閱讀次數:
來源:騰訊網教育頻道 2009年9月2日 摘編:新聞中心 國慶
原文鏈接:http://edu.qq.com/a/20090902/000187.htm
著名心理學家賈曉明做客騰訊網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來到騰訊聊天室。從今天開始,騰訊教育頻道將和《青年心理》雜志聯合推出最困擾青年的心理問題系列訪談,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生活節奏的提速,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也增大,尤其是要面臨升學、就業、戀愛、結婚等等多重壓力的青年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我們就聯合推出了最困擾青年的心理問題系列訪談,將邀請著名的心理學家與網友們面對面的進行交流。今天第一期我們首先談一談進錯校門怎么辦?我們很榮幸的請到了北京理工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所長賈曉明教授來談一談這個話題。賈曉明教授也是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首批注冊督導師,也是經驗豐富的青年心理問題專家,歡迎您賈曉明教授。
賈曉明:大家好!
大學新生為何普遍感覺進錯門?
主持人:今天是9月2號也是各大學校在熱烈迎接新生的時候,這個話題可能對新入學的同學們來講是非常關注的問題,因為有的人可能會滿懷欣喜的跨入自己滿意的大學,對專業也比較滿意,但是也有不少同學可能對自己的專業和學校并不感到滿意甚至感到一些懊惱,覺得沒有進入到自己喜歡的向往的學校或者是專業,而且這個問題也不止是新生,可能在校大學生也仍然在琢磨這個問題,甚至在畢業工作多年的人在我們訪談之前做調查也發現了,很多人還說自己當年的大學其實也并不滿意或者是專業也感到不滿意。因此今天這個問題我們并不只針對大學新生,我們希望所有的曾經有過這樣困惑的或者是正在被困惑的網友們都能夠積極加入進來來參與交流。首先我們請賈曉明教授談一談,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在不喜歡自己的學校或者是所學專業,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因為之前也是經過了填志愿選擇的,為什么這么不滿意,感到有進錯校門的懊悔,這到底是心理問題或者是別的什么問題,首先我們請賈曉明教授談一下這個問題。
賈曉明:其實你剛才提的這個情況,確實我認為是挺普遍的,但是我覺得,這里邊原因還是挺多的,不管到一個新的環境或者是一個新的地方,它首先是一個適應的問題,所謂不適應,我覺得可能還不能僅僅說我們缺乏適應能力,我覺得這個現象是肯定存在的,尤其是對于中國這些新入學的同學,因為首先他有一個前提肯定是帶著一種高期望值,比較理想化,充滿了憧憬,我覺得是這種心態來加入大學的。所謂高期望值就是說尤其是我覺得我們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經過12年的苦讀,覺得就一個目標就是進大學,大學的很多美好的幻想,大學是什么樣子,每個人在這之前都已經描繪了很好很好的一個大學的畫面了。
另外就是可能這個畫面當中理想性比較高,可能我們覺得大學應該比如說特別有學問的白發蒼蒼的教授,特別好的校園環境,學習設施怎么怎么樣,整個生活條件各方面肯定在很多甚至于細節上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這個帶有憧憬性和向往性,但是多少有點非現實性。大學其實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它自己有自己的校園、師資,自己的特殊的教學環境、條件,相對來講,我覺得理想的一個狀態跟現實狀態一定是有反差的。我覺得這大概是每個人都會有,大家可以想像,你畫的一個美好藍圖跟一個現實之間本身是有差距的,所以我覺得,很多不滿意可能是很大一部分我認為是心理落差造成的。但是我覺得能夠理解,因為很多人的生活就是帶著憧憬生活,我們總要想一個更好的一個方面。當然這當中隨著以后進入大學,我們進入這個環境,我常常說的話,你進入的現在的這個大學是真實的大學,想象的那個可能不是真實的。等到你慢慢跟大學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大學生,你就覺得大學可能就是這樣樣子。然后你慢慢覺得你是大學的主人了,你覺得大學的改變和發展甚至有你一分子的時候可能很多想法就會發生改變。
主持人:所以這個問題是一種感受性的更普遍一些,當然不排除可能有一些同學是有自己具體的原因的,但是更多的人可能大家在把大學當成一個新生事物都會有落差,尤其是充滿著美好想象的,可能并不是那樣子的。
賈曉明:還有一個我覺得可能也是我們的國情,因為剛才也提到了,你這種有前期很高的高投入,所以你可能也期望高回報,我12年讀書為什么,我不就是為了想上一個比較理想的大學嗎?這肯定是很多學生們的一個理想。但是如果我付出了這么多的心血和努力,最后得到的結果跟我想象的反差如果確實很大的話,我覺得可能面臨的不適應,不滿意我覺得也特別能夠理解。這也是為什么我覺得入大學之后不適應不滿帶有那么強烈的普遍性。我覺得可能跟我的投入跟我最后可能希望的回報之間不太平衡。我覺得跟這個也有關系。
大學教育的體制決定了每個人的落差不同
主持人:剛才賈曉明老師分析了可能產生感覺的原因,產生了進錯大學的原因,也許很多人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也有人可能不同的原因。而更現實的問題是現在有了這個感覺要怎么來面對,來調試自己。如果你帶著這樣的不滿意,帶著這樣的心理落差可能會對以后的學習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我想問問賈曉明老師,您當年上大學的時候有這個感覺嗎?您是怎么調試過來的?
賈曉明:我覺得這個也是蠻有趣的話題,這個話題太遠了,因為我是79年上的大學,那是30年前的事情了,可能跟現在會有些不同,因為那是剛剛恢復高考(論壇)是第三年上大學,而且剛才講,我們那個時候整個初中以前其實是沒有一個學習的狀態,所以對大學是怎么樣子,是一個什么樣子,可能想得也不是太多,而且那個時候有一個念大學的機會可能就蠻珍惜,那個時候有沒有落差可能也是有的,因為我的落差比較特別的就是我當時高考考的應該是非常好,我第一志愿報的是清華,后來我知道的是在清華的平均專業錄取線還要高20、30分以上,進是沒有問題,那個時候也沒有報支援,陰差陽錯沒有進城。到了另外一所大學那種失落感還是有的,所以那個時候更多的是這個方面,我進的大學跟我最初想進的大學不太一樣,這個落差也是有的。
主持人:剛才賈曉明老師跟我們分享了您自己的經歷,哪些人會更容易產生這種落差,可能是高中時期成績不錯,但是在高考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發揮不好或者是是填志愿的時候沒有做好這個功課,所以可能不是在理想的大學,這種人可能最容易產生這種感覺。后來你是怎么調試的呢?你進了大學覺得不滿意怎么辦呢?
賈曉明:其實我能記得當時自己勸自己,當時有一段確實覺得不是太開心。但是我覺得,有一點我肯定知道,因為我們第三年高考恢復,總有一點,能上大學還是比較滿意的,能上大學還是不錯的。我當時很快有一個想法,我就說我可以讀研究生(論壇) ,我當時用的時間確實不是很長,就好象給自己設了另外一個目標,我覺得如果我現在沒有實現的一個想法,我可以以后再實現。所以我當時83年本科畢業,84年我又去清華念書了,我覺得可能也是有點還愿一樣,我自己覺得多少有一點點的那種感覺。
主持人:您自己調試是您給自己設立了一個新的目標。您知道這是這一次進大學就決定了你的終身命運。其實對于現在在電腦面前的新生或者是在校生這個情況應該是更適合的,因為現在比起30年前你那個時候,我們可以改變命運,可以選擇的機會更多了。你可以在大學的時候可能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專業來學習,也可能考研(論壇) ,或者是以后在就業的時候未必跟專業是非常非常對口的,因為它更要求綜合素質。至少從賈曉明老師的經歷可以看到,剛剛進了學校感到失望的新生朋友們也不要太失落了。至少有考研這一條路,但是更多的道路還是有的。您的前提是建立在您上的那個學校也不是太差,您沒有上到清華,您沒有上一個比較差的學校,但是實際上在中國的現實國情里我們有清華、北大這樣好的大學,也有二三流的地方的大學,可能原來以為自己能夠上重點大學或者是上清華北大,結果落下去上了地方大學,可能這種心理落差會更大一些,因為幾年前《中國青年雜志》曾經刊發了一個學生的來信,我給大家念一下“學校很小,連我高中學校的一般都比不上,一個200米的跑道圍成一個操場,一個五層的教學樓,兩棟兩兩相望的男女生宿舍,計算機專業很多人都說有前途,可讀了才知道所謂的前途只是自欺欺人,現在連本科學生都多得冒泡,誰會要我們的專科學生。人生還能像想象那樣的一帆風順嗎?前途到底在哪里?”我想這可能是確實是一些自己感覺進了二三流學校的困惑,他會覺得這輩子都被學校決定了,賈曉明老師,您認為學校的類型跟自己的個人發展有這么大的關系嗎?或者是怎么調整?
賈曉明:首先我覺得一定會有關系,這是現實,是不能否認的。其實可以從好多角度講。第一個來講,剛才我們所謂說的分了不同的,我們現在說全國重點,還有普通的高校,還有二本、三本,其實現在全國重點還分得很細,比如說是不是211工程的大學,985的大學,其實這個也分得很細。這樣分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們看到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這些學校一定資源會更好。這是肯定的。不管是學校的設施,師資的配備,不管教學的環境設備國家一定是高投入的,肯定是這樣的。所以你從教學資源的擁有來講,一定比一些普通的學校或者是甚至地方性院校要好。這樣來講,對學生來講,你在哪兒學習等于你擁有的資源也多,比如說還有各方面,國際交流,你的視野可能也會更寬,這個我覺得是肯定的。
但是現在剛才提的情況,我覺得這就是所謂的一個現實。另外也不能否認,咱們那個高考大家各種講法也有,它可能不是一個最好的篩選大學入學的方式,但是目前來講我們認為還是可以,比如說它保證公平性。另外我覺得也不能否認它確實在學生拉開不同學生他們不管在個人素質,學業方面還是會有些不同,所以你在不同的學生群體當中,你在這個環境也會相互之間有影響,這個差距肯定也是有的。我覺得這是一個現實,這是非常非常現實的。
怎么來看呢?我覺得當然也有情況,比如說好像剛才我們前面談到的問題就是報志愿,也許覺得我可以進更好的學校,我進了資源相對好的學校,所謂的好學校就是他擁有的資源更多一點的學校會差一點。這是有,這是一個現實。還有就是同學之間的學習氛圍各方面可能也會有些不同,這樣來講,我受不受影響?我覺得一定會受影響。這是客觀。客觀是不回避,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否認說還有主觀,就是我們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心理學經常講,一個事物希望能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有一個歸因,到底什么樣的原因造成的,剛才我講了外部的因素,客觀環境,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歸因就是自己的,我自己的努力和爭取在現有的學習環境資源上是否能夠很好的學習甚至能夠創造很好的機會再去深造,這種例子太多了。因為我們每年招研究生的時候確實還是每年從一些我們認為不是重點大學的學校甚至是地方院校也有考到我們這邊讀研的,清華、北大也有,所以除了客觀因素受影響,我們也不能否認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己怎么來看。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我覺得每個人的心態是不太一樣的。我知道有一些同學有點破管子破摔,既然這樣就算了,我就這么著了。但是可能還有一些同學,反正我就盡自己的所能,所力我只要完成學業就去努力。比如說剛才他講的情況,我這樣的學校,比如說找工作怎么怎么樣,我覺得這里邊其實有一個假設,這個假設是什么呢?就是你到底要找什么樣崗位的工作,你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比如說計算機,我們的計算機還有博士,還有碩士,還有本科,有專業,都學計算機,但是找的工作肯定不是同一個崗位,不可能一個專科畢業生去應聘可能需要博士畢業生應聘那個崗位,因為受的教育和所給的訓練不同。最重要的是我在受的這個訓練,所學的學習跟我最后出去以后,一個剛才我談的可能更往上走,另外我就是怎么匹配的去尋找一個工作。這個很重要。我覺得剛才我們談到入學的落差其實還有一個潛在問題就是求職的心理落差,也有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覺得特別受挫折,我覺得其實工作難,其實后面還有一個東西我們忘了回避了,你要找什么樣的工作跟你所受的個人的各種特點、能力還有你的專業背景還有你受的訓練應該比較一致。
剛才這位同學你念的時候,肯定是跟他剛才談的理想的學習環境相差比較遠。
新生客觀看自己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他曾經很夢想的學校極其美好的,比如說關于男女生宿舍離得這么近,非常生動也非常痛苦,因為她就面臨著現實的問題。
賈曉明:我們好多同學就講,有的中學我知道現在條件都很好,包括小學,他真的覺得不如高中的校園環境,還有高中很多老師非常優秀。可能反而大學里邊因為很多都是年輕教師,剛剛來授課,教學經驗各方面可能還真的不如高中老師夠豐富,他也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所以你能看到不同層面的落差。因為我覺得,剛才談到的還是有現實問題,還有一個就是自己怎么樣努力,還有怎么來看自己,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定位,這應該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自己還是可以發揮自己的個人主觀能動性,讓自己顯示出自己應該在這個基礎上能夠有的成就。
賈曉明:這里說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怎么客觀的看自己,看現實。我到底是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有一個很好的自我分析,其實我們剛才談到什么學校,包括也談到名校,什么學校我覺得這里邊還有一個很大的心理問題就是,跟這個年齡的年輕人最相關的,我們常常說的就是一個自我認同的問題。
因為這個年齡其實我們特別關注就是我是誰,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將來能做什么,就是關于自己的問題,我們關于自己的問題,這個探索過程它是好多背景因素條件決定的,我們說你是什么人呢?您會說是哪個學校的人。我們上大學的時候還有校徽的,現在沒有了,那時候我們79年剛上大學,我們那個時候還戴校徽,有的人就不戴,因為他本來說我本來想上清華、北大,他沒有上成,反而清華、北大的學生更愿意戴這個校徽出去,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那就是關于我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一個認同和認可,是別人怎么看自己的問題。所以它是關于怎么來認定自己。
剛才遇到了,現實看到的自己跟自己理想的自己有差距,還有我們看到自己跟別人對自己的期待有差距。還有的同學說,也許這個學校還可以,我也覺得能讀還不錯,專業也行,其實我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很高很高的夢想,我想成為某領域怎么怎么樣,但是這個學校要達到那個目標太遠了,所以這個又有反差。所有這些問題都是跟自我認同有關。這是圍繞我們自己的方方面面,所謂叫認同就是它之間能夠達到內部的和諧一致。不過這個階段就是一個自我認同的一個過程,所以我們說實際上一個18歲的人也好,甚至我們說大學畢業22歲的時候,我們完全能夠達到一個很好的自我認同,了解自己是誰,很好的確定自己,其實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主持人:剛才您談到了很心理學的問題,就是怎么樣的個人自我認同,現在可能大部分的尤其是大學新生或者是一直在學校里的學生因為他要建立起來這個自我認同是內在的和外在的共同才能夠建立得更好的。而我們的教育制度決定了是由很多外在的標準來評價你,你的考試成績,就像剛才您說的,您上了什么學校,您在什么學校上學,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外在標準去評價你,包括你參加多少比賽獲獎或者是哪一級升學的,這些外在評價可能扭曲了部分的個人的應該的內在認同,而做不到從內在的方面來進行。
因為剛才我們談的是二三流學校,地方學校的困惑,我們從新聞上也能看到,像好學校的清華北大的學生也有感到上錯了學校,選錯學校的感覺,而且有清華的學生前幾年的新聞退學重新考試,因為他就覺得這個專業我不喜歡,我要重新再考一邊。那就不是學校的硬件條件或者是資源比較差了,這種情況就跟剛才您說的可能自我認同更相關一些。
賈曉明:對,這里其實還講另外一個問題,剛才您也提到,即使有的上清華、北大,這是中國的孩子們都特別想進的學校,但實際上進了以后,我們也看到很多學生他們也有不滿意。這就會說到另外一個問題了,就是說其實每個人的心理需求還有期望也有差異性。他看的側重點可能會不同,即使到了清華,比如說北大,他可能看重這個學校某一點,如果跟他所想象的還是有差距,他也會不樂意。這里邊是很有意思,我記得有一個學生跟我講,他特別有意思,他說,他是沒有上清華,他是在我們學校理工,他說了一句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他說我們宿舍的學生怎么都這么不講文明,比如說他們有的時候吃完飯碗也不刷,垃圾就隨便扔地上,他說是不是清華的同學他們一定更文明,道德水平更高。他真的這樣想,我們就有機會知道這個學生,他真的考上了清華了,其實到了以后,他會發現同樣的情況,清華的里邊也有的學生同樣也會扔垃圾。
這種東西有的時候可能就是我們想象的部分,但是他可能真的很苦惱,聽他講的時候,我覺得他是很真實的,他就覺得,都大學生了,他就對這個方面,作為青年人好像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文明、道德水平就特別看重,所以他就覺得,怎么大學生還是這個樣子,他想的應該是整個校園環境應該是最文明的,他所想象的是這個樣子。所以你看很有意思,每個人所看重的那個點,這就跟他的期望、期待有不同。他都會有一些不滿。
如何學會和別人去相處
主持人:其實這是一個很小的問題,就是寢室的同學可能純粹是個人習慣的問題,他會把這個當成是這個學校的問題。這個學校的同學可能不夠文明,這個學校就不如清華、北大的好。所以這個好像是有點太過了,但是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很現實的,我相信很多網友可能都會有這種想法,我們寢室有一個人,因為跟他的生活特別相關的,他每天都生活在那個寢室里,不文明就影響到他的生活了,他可能會因為其他的事情,比如說學校的校舍的顏色,他覺得那個顏色做得不好。
賈曉明:其實這個蠻有意思的,我們并不是說這個想法一定是錯的,因為我們也想基本的文明規則,生活的習慣,好的習慣養成,其實他講的沒錯的。但是問題出在哪兒?因為中國有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愛則無朋”,想法是很好,但是我們怎么能用一個更現實的心態去面對,如果你過于執著某一個你覺得只有一個什么情況才是最好的,如果達不到就一定有問題。我覺得我非得到另外一個覺得能達到的地方,我非得到那個地方去,或者說只有改變了我才能在那兒生活。這個時候我們就發覺看事物的時候過于追求一種絕對的狀態。最后你發現這種結果是什么呢?我們并不是說這種想法一定是錯的,而是當我們追求特別的理想,某一個狀態的時候,我們發現實際上是會受挫,因為現實可能不是這個樣子。
我們剛才說如果很多同學到了大學覺得有落差不適應,而進錯了校門,可能跟這個都有關系。我首先講,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執著點,一個期待點,需要。這個為什么呢?可能跟我們整個成長經歷會有關系,生活對我們的烙印,哪個對我們人類影響更大的部分我更關注。這個就是我們會帶著一些東西來到學校,形成我們自己的認知的情感甚至是行為的一些特點。這樣的特點就會引導我們現在的生活,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老說要調,調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說剛才我們那種想法,也對。但是當現實不是這樣的時候,你就發現我們就會陷進去,你會發現只有改變了才能夠生存。這樣的話,如果還那么改變會怎么辦呢?所以我們每天生活在挫折狀態當中,反過來又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所以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就像是一個惡性循環就產生了。
這個調整就是我們可以怎么樣讓大家慢慢改變,學校對文明和宿舍規則都會有要求的,這當中我應該跟什么人相處,我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看別人怎么去要求,我帶著什么到學校生活,我以一個什么樣的心態跟人相處去生活,我覺得這倒是進入大學,其實剛才這個問題有的時候我們也把它當成成長中的問題,就是說不怕這個事出來,因為這個事一旦出來會引發我們的思考,特別是關于自己的思考,如果我們通過思考能做一些改變,我覺得那就是一個成長的機會。所以不是一件壞事。
主持人:其實我們還以這個同學為例,他這樣想,他會覺得,因為有同學可能不夠文明,他的生活習慣不是特別好,他認為是這個學校可能都是這樣的。是因為他已經把這個學校融成這個學校的一員了,他認為我是一個學校的一員,以后你出去不文明就顯得我也不夠文明。可能稍微概括一點說,就是說每一個學校可能培養出來的學生風格會比較相似,就像您剛才說,還有出去戴校徽的問題,因為我們本來是各自有不同個性的學生,有幾千、上萬的人,但是因為同樣的校徽,以后我們出去我們都說我們是哪個學校畢業的,所以我們好象有同樣的風格了。這個問題可能是跟他們更多的在心里頭會在意的。
賈曉明:其實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剛才我們講的認同,就是哪個學校,當然有的時候這個認同感還是蠻重要的,所以有的時候就說我是哪個學校的學生,有人說你不用說,其實我們都看得出來,你已經有那個味道了,有那個東西。有人說你是哪個學校的人總能帶出東西來,是不是一個學校一定會有一個風格,我想從那兒說起蠻有趣的,經常有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男女之間有多大的差異或者說男女之間的差異是不是會比男人和男人之間,女人和女人之間的差異更大。其實我想把它用過來,學校之間的同學之間差異大還是不同大學之間的同學之間差異大。
學校差異遠遠不如個體差異重要
主持人:這個問題我想很多同學都沒有想過,因為他會下意識的認為,當我在這個學校里的時候,我肯定認為我跟同學之間的差別大,因為我要跟同學之間競爭,比如說考試、學習,但是一旦我出了校門,我跟別人說,我是某某大學畢業的,當然是在大學之間來比了。別人會抹煞掉你們學校里的同學也有好的,肯定是抹煞那個區別了。
賈曉明:對,這是你剛才講的,其實不同的情況感受不一樣,我覺得我非常肯定的說,一個學校的兩個同學之間的差異一定大于校際之間同學的差異,就像我們說,男女之間,男男之間的差異,女女之間的差異一定會大于男女之間的差異一樣,這個結論我認為是肯定的。但是不等于校際之間,同學之間沒有差異。這里邊就隱藏著一個,剛才在一個什么樣的背景下或者是相對什么樣的問題去談。
剛才你說的如果去找工作,首先看哪個大學的,是北大、清華、北理工、人大、北航這些學校其實他這么講,他已經有一個概念了。他會覺得,某個學校的學生一定有某個學校的學生的特點、特色。有沒有呢?我相信一定有。這個跟前面剛才我們談的,我們剛才只談到大學的資源,其實不但資源,這個大學里頭我個人覺得,今天我們談的其實是蠻大的一個話題,就是所謂進校門,那個校門是什么?如果說是大學的話,大學不止是讀書,我覺得它是傳播思想人文的精神,對社會的關注,還有就是科學的那些前沿。我覺得它是體現多層面的這些部分。但是所謂某些學生帶著某些東西,就是看這個學校他所傳播的大學精神,他的人文的風格,他對社會的那種關注還有科學精神等等方面,每個學校一定有。
比如說我們好像經常談北大的風格是什么,清華的風格是什么。我們北理也經常講,我們北理有傳統,這些東西經常會給同學們講,甚至要專門要去培養和樹立一些東西。這個一定有每個學校自己的風格,在這里,不管你上四年,有的人可能更長,從碩士讀到博士,10年、7年都有,慢慢我們形成就像熏陶一樣,他一定帶著這個學校一些特色的東西出來,所以有的人說,我到哪個學校一定有什么特點,比如說理工科的可能會很嚴謹,人文的精神,社會人文關懷,開放性這些部分是不是就會更大,就會找一致性。這個是會有的,而且我個人覺得,每個學校好的東西如果你身在這個學校一定要去品它,吸取它。念四年學校一定要品和吸取這些東西,每個學校一定有特別好的風尚和風格。
另外一個方面,我們要回到個體性,因為我們每個個體差異有很大,我們每個人吸收看的東西又會有很多不同,所以有的人說,你怎么不像這個學校的人,你們倆有這么不同,其實當然不同,因為人和人不同,每個人理解的東西也會不一樣。所以我們就是不同場合。當我們身在一個學校的時候,我們可能個體差異就會更看重,人和人不同,但是當我們有了自我認同,你是某校的學生之后,人們可能某種程度上會先看你一種帶有共同風格的東西,人們認為他很看重的,但是我相信,一個真正的用人單位或者是老板,某個部門去選人,他不會僅僅看某一個學校的名字,他的共同的風格,因為這個人他自己是怎么吸取,他怎么展現的,一定帶有個人的部分,所以我覺得又回到了,還是我們每個人怎么在學校中,你怎么在這四年當中,七年也好甚至是更長時間怎么學習、生活和體驗。我覺得還是在個體。
主持人:我個人很贊同您說的這個,就是個體的差異。因為每一個人在從小到大或者是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會進入不同的團體、組織,會被打上不同的標簽,大學只是一個階段而已,之后你就業的時候,比如說你進了騰訊網工作,你可能進了北京理工大學工作,因為你說你是這個單位的人,所以他也會對你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覺得你這個單位的人應該怎么樣,上大學也是一樣的,這個問題我想如果我們的網友們能夠自己有這個困惑的,有現在覺得自己進錯大學就完了,或者是這個專業沒選對,覺得這一輩子就完了的同學可以想想自己在你現在的那個學校里,且不說你現在還不太了解這個學校到底好還是不好,至少你知道自己是獨特的,你自己可以做自己能夠做的事情,自己可以控制自己。這個我覺得是很有幫助的,對自我調整過來的話。
賈曉明:我經常說一句話,每個人帶著獨特的自己進入了大學。
認識自己,做獨特的自己
主持人:這個可以作為我們很好的一個祝福語告訴大家,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自己。
剛才您說到就業的問題,開始的時候擔心這個學校不夠好,專業不夠時髦,所以可能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后來很多人,我們有一個網友說,他后來找到工作很多年以后覺得上大學也覺得不行,也覺得不好,總是罵學校,罵專業,專業課程開設不夠合理,但是工作很多年以后好像還挺好的,喜歡上了當年自己的母校和專業,這種心理可能跟我們現在在屏幕前的網友也許會有。
賈曉明:人會有一個發展過程,自己心理也有一個成長過程。這個過程是什么呢?就是我們每個階段認識自己可能是不太一樣的,或者說剛入學的時候反差比較大,但是工作以后因為有一個生活的經歷了,你有體驗了,那個認識可能是發生改變了。然后再回過頭來,又回到剛才的自我認同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什么呢?就是說,不管怎么樣,我是哪個學校出來的,這個烙印已經打上了,這個標簽已經貼上了。還有我覺得還有一個心態,一個是剛才的認同,我是屬于那個學校的,所以它已經成為我的一部分,我覺得愛校也好,認同它也好,就像認同自己一樣,如果我們否定這個學校,否定我們所學的專業,你甚至可以覺得自己在否定自己。還有很多人很喜歡了,這個也能夠理解,隨著四年的過程,我們經歷了非常多,我們的喜怒哀樂很多很多,也有很多不好的回憶,那都是我們走過的部分,是人生的一個部分,我覺得我們喜歡它也在于它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的經歷,我覺得每個人對經歷也好,回憶也好就會更加的看重。因為那里邊我覺得不管是什么樣的體驗,對每個人可能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一個成長的標志。如果說真的有的人畢業了,大家談起來的時候,不能說具有很大的情緒表達不滿,但是另一方面,我會覺得他是不是很愛這個學校,有人說所謂恨之深愛之深,就是對它的期望特別高,可能沒有達到。這是一點。
另外有一個,就變成另外一個問題了,我是是看事物的角度或者說他確實給自己帶來的一些創傷性的東西,還是影響自己的一個方面,我覺得這個也是會有一些影響。
主持人:剛才我們聊了一些其實是從整體的系統的心理調試,理念方面的問題,我們看看網友要問一些具體的問題。
網友:我剛進大學,我發現我不喜歡現在的專業,我是不是該放棄它,因為轉專業很困難,現在在我們的大學體制里邊要轉專業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一般的大學都會比較麻煩。我想轉專業,但是我擔心轉了之后還是不滿意,有沒有指標告訴我我是繼續學下去還是換一個專業?
賈曉明:其實我想很多同學可能都有這個想法,為什么呢?一個是我們入大學的時候,12年前的學習可能只說我怎么去上大學,但是我到底適合學什么,上什么樣的大學不應該考慮很多。第二個可能是報什么學校,進什么專業可能由其他人來做參考或者是決定,比如說父母或者是老師可能并不是自己的意愿,這個情況可能會有。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剛才我們說一直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實際上這是一個很難的事情。人要真的知道自己什么樣的特點、能力、興趣,還有就是我們的價值理想,然后我去選擇一個適合的專業。比如說我在學校,我們理工大學負責社會工作來負責。有心理咨詢的碩士點,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這個專業帶有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社會服務性,就是有一點利他的,為別人服務的。對學生確實有一個要求,就是說學這個專業不僅僅是在學知識,你有一個真的對社會有一個關懷,愿意幫助別人這樣一個理念或者是熱情,而且這個專業是經常跟人打交道的。但是很多專業比如說計算機是跟機器打交道的,確實是有差異性的,這個時候要真的要評估了,我是什么樣的性格特點,還有我的價值理念,我的熱情更要關注到哪個專業上。但是你到了以后你會發現,這個不一樣,就會出現有些不同,所以剛才我講了一系列的原因就是說可能會產生這個轉專業的想法,我先講的,這是可以理解的。
為什么我要這樣講呢?因為也聽到很多老師和家長,為什么現在孩子們有這么多的想法,這個學校多好,這個專業多好,考分很高的專業你怎么還不滿意呢?我經常會聽到很多人都會這樣講,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興趣點也好,能力也好,適應也好,包括我們的取向也好,有的時候跟那個專業熱不熱,以后好不好找工作其實都沒有關系。在這當中,很多同學有這種想法,我覺得要充分表達,第二個是我能不能轉過來,這里邊還存在著為什么很多人不同意轉,還有一個問題是真的把自己搞懂了嗎?真的明白自己了嗎?你真的知道了嗎?其實說實在的,18歲進大學其實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應該說是一個探索性的過程。這兩天大學剛剛開學談的問題很多,我在的路上廣播也在討論談國外的大學是什么樣子,他們說就是一年級,你先進一個專業讀,兩年之后可以再去換專業,但是從國家現在的教育管理還有具體政策難度是比較大的。但是也在努力,其實現在慢慢的希望給大家更多的一個機會,所以如果政策有保障可以,那我覺得,我們就按學校那個政策怎么樣是在相關專業和你具備一個什么樣的條件的話,你可以去轉。這個我覺得,是外部的給你提供的。還有回到剛才我們講的,還是得個人有一個探索的過程,我就想轉專業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我們一般在重大決定的時候還要慎重,這真的是非常強調的。
我們為什么說不是說人不能有情緒,但是人在特別,不管是任何一種情緒,不管快樂還是悲傷、憤怒,你在比較強烈的前提下你發現你要做一個決定,比如說我相對的能夠比較理性的去判斷一個事物,能夠做出一個更恰當的決定是不太容易的,也不是完全不能做,就像這樣的決定,要慎重,這是給大家的一個建議。
第二個,在慎重性多一點自我評估,要給自己一個空間,就是不要太急,比如說我先試半年或者是怎么樣的一個情況,或者是硬件。有人說,時間不就耽誤了嗎?這其實是另外一個話題,很多比如說我重讀,換專業等等,聽到很多人說的最多的話,咱們的學生耽誤了一年,耽誤了兩年,包括好多復讀生,他們也會這么講。我覺得這個想法這也是現實,但是我覺得,從一個更加積極的角度來看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常常說,“永遠不晚”,其實我們經常發現社會上也報道一些成功人士或者是發展比較好的人,有特別快的,也有很久才成功的,這是為什么了?這就是今天談的話題,我進什么校門,選什么專業,我適合學什么,也許有的人30歲才能長大,也許有的人40歲才能長大,我本科學的是力學專業,我是搞理工科的,心理學真正搞是80年代末,我畢業了大概4、5年以后重新又學心理學,到國外學習等等,慢慢進入到這樣一個領域。我覺得對很多人來講,太晚了,你快30歲才選擇一個可以干,適合干的,但是我從來覺得不晚。只要你走的路,對你來說是一個寶貴的財富,所以說這個心態是特別的重要。
我覺得,不要太說我這次要不轉專業了,我的人生就這么定了,人生就一定會怎么怎么樣,我不能說不受影響,你學什么專業,怎么樣,但是他就完全決定你的命運,我是不太認可。因為我覺得,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和生命還是有一定的主動權,還是這樣的。
第三點,我要真的去選的話,剛才我看學校有沒有相關的一個政策,去做一個評估,因為學校現在還是有一個機會。但是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他們是最后一步,他們就覺得我不學了,他們可能就想我重新選擇一個可以不可以呢?當然可以。剛才講的,我們永遠不晚,你可以重新去選擇。問題是出在哪兒呢?
就是說當你重新選擇的時候,比如說你再考上大學了,還不是你理想的,這個時候我們做沒做好心理準備,我認為這個更重要。因為我們也不能保證你再選擇一定就是合適。就像現在其實一樣,因為人生一生我覺得都是自我探索的過程,但是我能不能承擔選擇后的這個責任,就是我們有沒有好的心理準備,我覺得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謝謝會賈曉明教授,您剛才給我們很深的一個問題,超越了我們只是對大學我感覺選錯了,因為這是說人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大學只是我們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階段。因為人生很長,可能走錯幾步路,或者不是走錯了,因為人生的道路沒有誰來評價你的對錯,是你自己的感受。你可能最大的一個心態就是我是一個獨特的自己,我在探索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且不是大學決定了你的一生,你什么時候開始都還可以重新開始。
也許網友還會有別的一些想法,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今天就談到這里,我也想給,如果我們有即將要考大學還沒有考大學的網友或者說你們的朋友們,也許在更早像賈曉明老師當年上大學的時候,那個時候要獲得大學的資訊不容易,但是現在有很多地方,很多途徑可以了解,比如說騰訊網也提供怎么填報志愿,提供很多大學信息,很多大學也主動的提供信息來讓考前志愿來選擇,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提前做一點準備,包括現實的準備和心理上的準備,減少這種進大學感覺到進錯大學的心理落差,這樣的話,人生會更快樂一些,更滿意一些。
今天的訪談就到這里。
謝謝大家!
賈曉明:謝謝大家!再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