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青春燦爛,正是奮斗好時光!
發布日期:2019-05-13 供稿: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吳楠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
原文標題:青春燦爛,正是奮斗好時光!
原文鏈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9-05/11/content_1924094.htm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在位于北京南河沿大街111號的歐美同學會,一場關于“弘揚五四精神,續寫報國新篇”的對話正在進行。100多位從不同國家回國的留學生代表齊聚一堂,暢談心得體會。100年前,在與這里相距不到兩公里的北大紅樓,一場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時光荏苒,見證青春的誓言,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照亮了中國青年的前行之路。
五四精神
激勵勇敢前行
“4月30日那天,我是在從巴黎到法國的一個小城市蒙達爾紀的路上收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錄音,總書記對廣大青年的諄諄教誨,語重心長。尤其那時我正在國外,真的是備感親切,歸心似箭。”瞿柯說。留法回國的他現為意大利(法國)高級專家組織駐華代表,主要從事制藥和醫療領域方面的中歐合作。
瞿柯此次去法國的任務之一,是到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參觀學習。從1919年開始,鄧小平、蔡和森、陳毅、李富春等一批中國先進青年都曾在蒙達爾紀學習、工作。
“這是一座祥和又繁榮的城市”,他說,“河網密布,有120多座橋,被稱為‘小威尼斯’。能夠走近中國老一輩革命家曾經學習、工作的地方,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令我難忘。”
從澳大利亞留學歸來的何旭現在在北京洽談匯文化有限公司工作。在他看來,五四精神歷經歲月磨礪,正越來越展示出燦爛光輝。“五四運動的年代,誕生了一批頂天立地的人,他們不為錢、不畏官,不怕苦也不怕死,只為心中的信仰。所以面對子彈和刺刀,面對骨肉分離和硝煙炮火,他們能夠披肝瀝膽、勇敢前行。而這種精神穿越歷史長河,保留了下來,它能夠指導當代中國青年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敢于拼搏,努力奮進。”
想擁有核心技術
就必須迎難而上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員柴謙從瑞士留學回國,她所在單位是國內生物科學領域頂尖的基礎研究所之一,有著良好的研究傳統。一線科研經歷,讓她更清楚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對國家和民族來說有多么重要。
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我們生物科學研究領域的很多研究和應用,仍需要引進國外公司的設備才能完成實驗,很多試劑也需要從國外進口。作為一名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青年,我們不能有‘等靠要’的心理,要直面問題、迎難而上,勇于對標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柴謙說。
2012年,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下,沈凱得到了前往俄羅斯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學習的機會。2015年,他獲得全優碩士學位,兩年后又獲得全優博士學位。學業結束后,沈凱回到國內,進入北京理工大學,目前正在從事無人車、無人機等自主無人系統智能導航與控制方面的研究。
“作為一名高校青年教師,現在我們有非常好的科研環境,可以放飛科學夢想,把自己青春奮斗的激情匯聚到探索科學奧秘和科技創新的學習與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們趕上了好時代。”沈凱說。
回國不久,他獲得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支持,參與組建了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并擔任秘書長。他說,回國后人生價值的實現,其實就在于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好每一項任務、履行好每一項職責。點滴之間不負青春韶華。
發揮海歸作用
助力高質量發展
西班牙留學回國的何蓓蓓是中央電視臺西語頻道的記者,如何通過做好報道,讓西班牙及世界各地的西語受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是她關注的重點;如何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宣傳好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值得從事傳媒工作的青年海歸認真思考。
今年,是開元周游集團總經理丁佳從德國回來的第11個年頭,他為“出國游”的旅客提供旅游服務,如今還準備在全國多地設立辦事處。丁佳表示,對于青年一代來說,愛國的含義是在每個人各自的崗位上,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在什么崗位,每個青年都是社會的組成因子,每個青年都是中國夢的締造者。”
歐美同學會秘書長王丕君說,今天的中國,正以不斷崛起的雄姿奮進在實現民族復興夢想的道路上,需要廣大青年為之奮力拼搏,為之傾力付出,為之甘心奉獻。歐美同學會也將通過多種形式、聯絡動員更多留學人員,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貢獻。同時,還將與留學人員資源豐富的地方政府共建11個產業“海歸小鎮”,助力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與振興,助力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