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第三十三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
發布日期:2019-05-01 供稿:北京青年報 編輯:吳楠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
原文標題:第三十三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
原文鏈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9-05/01/content_326417.htm
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2019年北京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昨天正式揭曉,通過提名推薦、資格審核、初評、網絡點贊、復評、公示等環節,共評選出29名各領域優秀青年典型。他們來自科技教育、創新創業、醫療法律、文化體育、城市建設等各行各業,既有奉獻愛心、呵護人生最后一程的“85后”女孩,也有讓申請執行人感受社會公平正義的青年法官,既有6年保持零誤差、無投訴的快遞小哥,也有14年扎根一線的首都地鐵建設者,還有助力兩岸青年交流、在京創業生活的臺灣籍青年。
這些來自各個行業的優秀青年代表把高遠之志轉化為奮進動力,讓青春之舟篤定前行。今日本報推出特別報道,追蹤這些青年才俊奮斗、成才、創新的足跡。
成才篇
一絲一扣零差錯 平凡崗位工匠心
新時代的青年必須練就過硬的本領。
80后的他們,有的是電焊工,在工業流水線上負責小小的一個環節,但憑借扎實的焊接技能屢屢獲獎;有的是衛星制造廠工人,14年的零件加工中,做到了“零失誤”;還有天天和環境監測數據打交道的一線“排頭兵”,從百萬監測數據中提煉出污染防治的要點……在第三十三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的獲得者中,有這樣一批年輕的“匠人”,在平凡的崗位上,把最細微的技術工作做到極致,用“匠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零失誤”。
平凡的崗位 不平凡的成績
魏海濤今年30歲,是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的一名核級管道焊工。在大部分人眼里,“電焊苦,電焊難,渾身是傷疤,衣服全是眼兒”,魏海濤從好奇到慢慢愛上、再到著迷,他在“電焊”這樣一個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崗位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14年,第三屆北京國際焊接技能大賽,與12個國家焊接技能人才同臺競技,摘得手工電弧焊單項桂冠;2015年獲得“中央企業技術能手”;2016年獲得“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等等。
同為80后的盧鋒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北京衛星制造廠的一名零件加工工人,但他加工的,是天宮系列的框類零件、神舟系列直屬件、衛星結構的部件,他要做的,是完成艙體組合加工最后一道機械加工工序。憑借成熟的技術,盧鋒在這些龐大精密而又耳熟能詳的航天器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技術沒得挑 “零差錯”和“零失誤”
“零差錯”是他們的共性。盧鋒講述了一個工作中的故事:“我們加工產品需要嚴格按照圖紙和工藝進行。在一次加工過程中,我需要在平板上打孔,看完圖紙后我憑經驗完成了編程,正要干的時候,我的師傅王連友提出疑問,你確定孔的位置是中心嗎?”當時,盧鋒篤定地說:確定啊。王師傅查看圖紙的尺寸,通過計算,發現實際位置偏中心0.3mm。當時王連友的一句話,盧鋒至今都沒有忘記:“航天產品加工沒有想當然。”盧鋒說:“如果當時按照我的想當然進行加工,就會導致產品報廢。0.3mm聽起來很小,但對于航天器來說,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這件事兒讓我認識到嚴謹的重要性,只有在加工過程中確保無疑點,才能讓產品‘零缺陷’”。而后的工作中,盧鋒也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同樣“零失誤”的還有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副主任劉保獻。在十余年的百萬監測數據里,他實現了“零失誤”。歷經3年終于帶領團隊解決了測定中采樣、干擾、分離等技術難點,彌補了國家在相應監測技術方面的空白,形成標準10余項。
極致與傳承 年輕的工匠精神
工匠之所以被稱為工匠,除了其手藝超越了一般工人,更重要的是,對自己制造的產品永遠不會滿足。盧鋒一直要求自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有些典型產品以前一直都是用老舊的角銑頭加工,沒有自動換刀機構,只能用扳手和錘子手動換刀。但是在狹小的前錐段的艙內頻繁地換刀,無疑有很大的風險。盧鋒日思夜想改進辦法,就連陪孩子玩耍的時間也在沉思。而就是在陪小朋友玩樂高的過程中,盧鋒忽然靈光乍現,可以用“其他”工具來解決啊!通過討論和試驗,盧鋒最終采用高速電主軸角銑頭加工,解決了手動換刀問題的同時提升了效率。
工匠精神還意味著“傳幫帶”。魏海濤深知在核電建設行業中,只有整個施工團隊的技能水平都提高了,工程才能干好。面對目前焊接生產主力基本都是年輕焊工的現狀,魏海濤對他們提出的種種問題總是不厭其煩地耐心講解,認真示范,做到了“傳、幫、帶”的真正落實。文/本報記者 張小妹
青音
你認為在平凡的崗位上如何成才?
張東:腳踏實地就是成才的秘訣
我大學畢業后就加入了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施工一線一干就是14年。我認為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就是成才的秘訣。地鐵隧道施工是24小時不間斷作業,我們經常在幾十米深的地下呆上十幾個小時,在封閉的環境下,解決一個個難題。面對各種風險,我們沒有捷徑,只能靠實干和敬業戰勝風險,靠全員精細管理換取底氣,時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讓隧道在地下一寸寸平安延伸。
薛明倩:成功在于每一次的堅持
我是來自西南偏遠貧困地區的藏族姑娘,因為對舞蹈藝術的執著和熱愛,通過拼搏努力來到北京舞蹈學院學習,后來又在北京歌劇舞劇院工作。
我覺得成功在于每一次的堅持,具體來說,就是精益求精地做好每次演出,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可能地提升自己、幫助別人。文/本報記者 劉珜
奮斗篇
揮動奮斗之槳 劃起青春之舟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人生理想的風帆要靠奮斗來揚起。
本次五四獎章獲得者中,有默默奮斗的“快遞小哥”曹小軍,有為國爭光的短道速滑冠軍武大靖,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北京法官趙鑫……他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為之不懈奮斗。他們是各行各業的生力軍,是廣大青年的好榜樣,是新時代的奮斗者。
快遞小哥的“奮斗觀”
默默奉獻就是一種奮斗。
曹小軍是一名普通的快遞員。從業5年,他始終保持著“零誤差、無投訴、無安全事故”的記錄。配送途中,曹小軍看到有老人昏迷在路邊,毫不猶豫地撥打急救電話,協助醫護人員把老人送到醫院;看到地上遺落的錢包,他想盡辦法原物送還;看到沿途的獻血車,他擼起袖子獻愛心……春節前夕,曹小軍在電視里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快遞小哥”的新聞,十分感動,“總書記牽掛著我們,這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鼓舞。我不僅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幫助更多人,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每一次點滴奉獻,都在守護著我們身邊的美好生活。”
于安安是一個送老人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的“80后”女孩。因長期在養老機構做志愿服務,使她下定決心辭去中國航天三院的工作,創辦豐臺區康助護養院,為人生最后一程護航。于安安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自康助護養院創辦以來,于安安每一天都在為養老事業奮斗著。
以上五四獎章的獲得者,都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默默堅守是他們未宣于口的誓言,無私奉獻是他們生命畫卷的底色。今天的默默奮斗,方能筑就抵達未來的階梯。
14年苦練圓了“冬奧冠軍夢”
為國爭光就是一種奮斗。
這次五四獎章獲獎名單中,有一個閃光的名字,那就是我國男子短道速滑奧運金牌第一人武大靖。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上,武大靖打破塵封了6年的世界紀錄,斬獲中國隊首金!為了這一刻,武大靖奮斗了14年。
武大靖回憶說,東北的冬天氣溫達到-30℃,每天凌晨四五點鐘,母親就叫他上冰訓練。武大靖日復一日地訓練,直到入選國家短道速滑隊。“在訓練中能吃苦,比賽中敢拼搏”,這是周圍人對武大靖的評價。2018年平昌冬奧會,武大靖終于為國爭光!
在這次的獲獎者中,還有一位延慶區張山營鎮“農民滑雪領軍人”郎恩鴿,他放棄多年的養殖產業,從小羊倌變身滑雪隊長,組建延慶海坨農民滑雪隊——這是北京乃至全國范圍內第一支由草根農民組成的滑雪隊。這支農民滑雪隊經常為延慶區中小學生、志愿者開展滑雪培訓。郎恩鴿也獲得了瑞士國家職業滑雪教練指導員一級教學證書。“我們要刻苦訓練,展現延慶賽區青年農民的風采。”郎恩鴿激動地說。
他們,都有著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他們把個人夢和體育強國夢匯入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為弘揚社會正能量而奮斗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百姓平安保駕護航,也是一種奮斗。
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執行一庭副庭長趙鑫,8年結案6000件,平均每天辦倆案子。他辦理了“知名網絡歌手欠款案”“八旬老太醫院霸床案”等一批社會關注度高、執行風險性大、關系區域發展大局的疑難復雜案件。趙鑫說,“執行工作的意義正在于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及時兌現。我們的工作效率高,作為社會個體的當事人就會更快地收獲公平正義的果實。”
北京市保安服務總公司崇文分公司中隊長姜順玉,是“見義勇為、弘揚社會主義正能量”的踐行者。2015年3月16日19時許,北京王府井卡地亞表店發生一起重大搶劫案,嫌疑人持仿真槍搶劫11塊卡地亞手表后逃跑。姜順玉配合民警將準備乘坐出租車逃跑的嫌疑人控制并抓獲,還找到了嫌疑人作案時戴的帽子、口罩等作案工具以及總價值300多萬元的名貴手表。
他們,都在為維護社會的安全穩定而努力奮斗。他們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實際行動,踐行著“奮斗新時代,護航新征程”的錚錚誓言。
青音
你認為一個人從奮斗走向成功有哪些途徑?
龔雙情:扎根基層的奮斗最有成就感
青年人,是奮斗的年紀,我認為,扎根基層的奮斗,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人來說更有成就感。當然,想要通過奮斗走向成功,還要立足平凡、甘于平凡,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我扎根服務基層6余載,我從一名“大學生村官”干到村里當家人,用無微不至的服務贏得了群眾信任。先是帶領百姓將“臟亂差”的問題村整治成為平谷區首批“環境樣板村”;又是拓寬出村路,圓百姓盼望十年之久的“公交車入村夢”,老百姓的一句“有事,找小龔書記,我們放心”,是對我最大的認可。
李仕明:坐“冷板凳”是成功的前提
想要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一定要有坐“冷板凳”的能力和耐力。在求醫這條路上,我歷經了11年寒窗苦讀,博士畢業后我本可以成為一名眼科醫生,但我選擇了兩年“流行病學”專業的博士后繼續深造,我在博士后學習期間,設計出“安陽兒童眼病研究”方案,歷時十年,建立起我國首個、全球最大的兒童近視隊列,被國際同行譽為“兒童近視方面的里程碑式研究”。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攻克醫學難題更是醫者的夢想,我愿意付出所有的青春年華,把科研這個“冷板凳”坐熱,為臨床實踐提供更多理論支撐。文/本報記者 劉婧
創新篇
“芯”領域里有思路 新故事中含激情
青春的天性賦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創新創造正是推動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本次五四獎章獲獎青年中,多人在基礎研究、應用科學、文化等領域積極探索,包括研究防護霧霾等大氣污染的新材料,揭開癌癥基因的面紗,參加設計北斗導航系統,填補部分芯片領域國內空白,用科技創新助力建設強大國防,勇于探索文化創新講好中國故事,他們的大膽創新,破解了難題,突破卡脖子技術,讓科技更好地造福生活。
聚焦應用科學 讓科技造福新生活
部分五四獎章獲得者的創新領域集中在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應用科學上,近些年空氣污染成為人們生活中面臨的一大煩惱,如何防護,對科研領域提出現實要求。
北京理工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教授、執行院長王博從十幾年前就開始研究防護新材料,2014年研發了成熟的產品,他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新型金屬有機框架膜理論,發展了功能新材料的制備方法學,他帶領科研團隊開展攻堅,解決了環保和安防領域的若干 “卡脖子” 關鍵技術,主持開發的霧霾濾清、危化物降解技術對國防與大氣治理具有很高的價值和社會效益。
王博介紹,他們研究的防護新材料,比如口罩可以用來應對霧霾、火災現場等情境,能有效提升防護效果。他們還與首創集團等開發隧道空氣凈化技術,將應用于北京市交通系統。
癌癥是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殺手,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吳晨,潛心從事腫瘤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十余年,她與其團隊同事們一起攻堅克難,揭開了我國人群食管癌和肺癌等惡性腫瘤易感基因和致病基因的面紗,闡明了食管癌和肺癌復雜的基因組圖譜及其重要基因的致病機制。研究成果極大提高了中國腫瘤遺傳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攻堅技術難題 實現國內領域突破
2016年,一段“中科院女科學家科普北斗導航系統”的視頻走紅網絡,播放量超過2000萬次,視頻的主角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導航部副主任徐穎也被媒體稱為“北斗女神”,人民日報都為她點贊,這段視頻能引起強烈反響,因為視頻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看起來高深莫測的北斗導航系統,通俗地闡釋了我國這一核心科技的性能。
徐穎從事北斗相關工作十多年,擔任北斗試驗系統的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完成國內首個低軌衛星的北斗信號增強技術試驗,被專家一致鑒定為“國內領先水平”,徐穎介紹,通過信號增強技術,信號功率更高,定位的精度也會更高,此前北斗衛星都是中高軌,此次探索了在低軌衛星上把通信和導航相融合。
芯片是近期被熱議的卡脖子關鍵技術,2008年,張晉芳創立集創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聚焦面板顯示領域,他介紹,在高端顯示驅動芯片領域,國內底子薄,此前一直依賴進口,他們填補了國內的空白,目前三星等多個全球著名企業都是他們的客戶。集創北方科技生產的LED顯示驅動芯片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曾點亮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天安門廣場大屏,2018年銷售收入突破12億元,客戶覆蓋全球90%以上主要面板廠。
探索文化創新 講好中國故事
還有一些五四獎章獲得者在文化領域勇于創新,尤其是在一些大眾認為創新有難度的方面,比如馬克思主義教學、講述中國故事等。
北京盛世順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春景,專注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用動漫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他帶領團隊立足文化創意,追求技術創新,創作《人民大會動漫音樂報告會》,第一次以動漫形式作政府工作報告,開創用動漫解讀政策視頻風格,創作《中國夢系列》《動漫解讀十八大》《重走長征路VR》等多部經典作品,網絡點擊30+億次;研發中國風4D工筆重彩藝術短片《荷塘奇遇》,推出全球首部8K中國風藝術影片,開創新的藝術門類;聯合多部門推出《總書記拜年》影片,在海外推廣。
這些作品,在網上都引來贊嘆,“原來這些主題還能這么操作?”大膽創新,讓看起來冷冰冰的時政內容更加通俗,讓紅色主題內容更加易于被年輕人接受,讓中國元素的文化符號更加時尚。
大學的馬克思主義課怎么上,如何吸引學生,這曾經是個難啃的骨頭,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蕉沒有墨守陳規,她在“上好思政課”的探索中創造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她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思政課翻轉升級成為清華大學每年春季的大熱課程。2019年3月,參加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受到習總書記親切接見。
青音
你認為創新必備的素質是什么?
蔡國慶:
創新需要興趣等四種素質
創新,首先要有對于研究方向的濃厚興趣,有了興趣才更愿意投入,第二是要有善于發現問題的敏銳洞察力,發現問題,才能思考并解決問題,第三是要有敢于質疑、挑戰權威的勇氣,才能不墨守成規,第四是要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徐穎:創新不是空中樓閣,要打基礎
從科學的角度看,創新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創新不是空中樓閣,首先需要學習,打基礎,充分了解現在的發展狀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經過充分學習、提煉,才能迸發出新的想法,實現真正的創新,創新是對現有的知識和體系的學習、集成、再加工和提高的整體化的過程。
王博:要有造福人們生活的動機
我認為創新需要三個要素,一是科學上要有理想和情懷,要通過科學的力量讓人們的生活變好一點,當初讓我回國做這方面研究的動力就是心中有這樣的一團火,研究出防護產品,讓人們防止大氣污染更高效,二是要內心強大寬容失敗,在黑暗中摸索也會有收獲,三是要勇于挑戰自己,取得些成就后很容易覺得自己的東西還不錯,要勇于否定自己,往前走。
獲獎名單
于安安 33歲 北京市豐臺區康助護養院院長
王 博 37歲 北京理工大學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教授、執行院長
盧 鋒 35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北京衛星制造廠有限公司工人
田 昕 31歲 北京友誼醫院辦公室副主任、通州院區綜合管理辦公室主任
劉保獻 36歲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副主任
杜 佐 39歲 北京市公安局東城分局中隊長
李 蕉 37歲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李仕明 38歲 北京同仁醫院副主任醫師
吳 晨 37歲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
吳志勇 37歲 北京電視臺衛視節目中心《檔案》欄目主編
宋 嵐 39歲 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綜合業務科科長
張 東 37歲 北京建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地鐵首都機場線二期(西延)工程項目經理、青年突擊隊長
張 昊 39歲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06所副所長
張春景 37歲 北京盛世順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晉芳 33歲 北京集創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CEO
武大靖 25歲 北京體育大學冠軍班學生(碩士在讀)、短道速滑國家隊隊長
金英梅 39歲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主任
鄭博宇 32歲 首鋼基金北京創業公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港澳臺總經理
郎恩鴿 29歲 北京市延慶區張山營鎮網格員
趙 鑫 35歲 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執行一庭副庭長
姜順玉 34歲 北京市保安服務總公司崇文分公司中隊長
徐 穎 36歲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導航部副主任
曹小軍 31歲 北京京邦達貿易有限公司快遞員
龔雙情 31歲 北京市平谷區劉家店鎮江米洞村黨支部書記
董 城 34歲 光明日報社北京記者站副站長
溫瑩瑩 32歲 北京環衛集團北京機掃公司、天安門環境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副經理
蔡國慶 35歲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教授
薛明倩 33歲 北京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舞劇團團長
魏海濤 29歲 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核級管道焊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