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張加濤:做別人沒有的才有趣
發布日期:2018-09-10 供稿:中國科學報 編輯:吳楠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
原文標題: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張加濤:做別人沒有的才有趣
原文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9/338796.shtm?id=338796
“我很榮幸作為教師代表在此發言,有兩點體會與大家分享,與大家共勉。第一,勤勉自勵,十年磨一劍,鑄就工匠精神。第二,教學相長,化育棟梁,傳承家國情懷……”不久前,在北京理工大學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教師代表張加濤慷慨激昂地說道。
張加濤既非院士、長江學者,也非“萬人計劃”教學名師,何以被選作教師代表?實際上,他是北京理工大學徐特立特聘教授,迄今為止,該校得此殊榮者僅3人,而他是首位。今年年初,由于在無機納米材料化學領域的突出貢獻,他被授予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他的科研故事就像一本書,正待人翻開。
讓納米半導體1+1>2
對張加濤的采訪,是從一塊色澤偏藍的玻璃開始的。這塊看似平常的玻璃,背后卻蘊含奧秘。它摻雜了納米材料,也就成了“太陽能熒光聚集器”。比如,大廈的窗戶使用少許這種材料,就可以自動收集光能,收集到的能量可以用作取暖,或和光伏電池連接起來用作供電,因此也被稱為“智能玻璃”或“智能窗戶”。
張加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高分子的好處在于容易改變和控制形狀,如3D打印,其核心就是形成一個三維有序結構,一旦與光的波長相匹配,就可能會對光產生影響。“如果半導體納米晶材料結合高分子3D打印實現對光的控制,就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科幻電影中的隱身衣,就是通過改變光的折射角度,使人眼陷入盲區。”
事實上,人工光合成只是張加濤眾多研究項目中的一個。而要論起他最主要的研究,就不得不提他利用納米化學方法制備半導體摻雜納米晶。“通俗點說,就是讓雜質可控地固定在納米晶內部的精準位置,這對納米半導體材料的意義重大,可以讓雜質參與到半導體的能量傳導過程,并且成為不消耗能量的真正‘雜質’,從而實現為非硅半導體納米材料加入雜質的‘1+1>2’的效果。”
據他介紹,半導體納米材料形成更多種類的異價摻雜后,組裝成膜可以形成多種PN結器件,進而可以制作成場效應晶體管、發光二極管、太陽能電池等。
“新原理、新方法,之后才會產生新材料。我們做的是探索最前沿的原理和方法,為日后學界和業界新材料的制造、應用提供指導性意見,說不定還能引發一場材料界的工業革命呢!”說起自己的研究,張加濤很自豪,“做別人沒有的,才是有趣的!”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000年在北京理工大學攻讀碩士期間,張加濤就參與了納米研究。但真正接觸納米材料是他讀博的時候,當時,張加濤師從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亞棟。
“我在國內課題組做得不是最好的,便想著出國進一步深造。”張加濤先去了德國,后又去了美國。在他眼中,德國與美國的科研風格迥異,前者按部就班、相對悠閑,“做科研要搶占先機,結果比他人晚一步就不值一提”,于是他又去了節奏緊湊、比較拼命的美國。
在這里,他與馬里蘭大學教授歐陽敏合作,將化學與物理相結合,對納米材料作進一步研究。
張加濤回憶,歐陽敏提出了金屬@單晶半導體核殼納米結構這一“完美”結構,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很大挑戰。根據傳統材料合成原理是不可能的。“對我來說,挑戰傳統科學成形的理論是非常困難的,但博士后必須去挑戰一些不可能。如果做不好,還有可能失去與他人合作的機會。”
張加濤憑借所學的無機合成化學經驗做了一兩年時間,“可以說已經瀕臨崩潰”,最后終于柳暗花明,還是無機合成化學的方法,改變工藝上的一個點,將這一結構制備了出來。
“這個過程可謂‘厚積薄發’,離不開我博士期間、德國學習期間的積累,但更關鍵在于厚積的過程是否堅持下來。在實驗過程中,我也常和導師爭論,甚至很多時候爭論得面紅耳赤,用實驗數據說話。”張加濤回憶起這段經歷,仿佛就在昨天。
這項名為“大晶格失配下金屬@單晶半導體核殼納米晶的合成及在光—物質—自旋調控方面的新應用”的研究很快發表在《科學》和《自然》雜志上。《科學》評價其為“完美的不匹配”,《自然》對它的評價是“光—物質—電子自旋的完美調控”。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年之內,先后在兩大頂級科研期刊發表文章,在國際上都罕見。
“它是我科研信心增長的關鍵點。讓我感受到科研的興趣,來源于不斷的努力和堅持,也證實了我有做科研的興趣和能力。”張加濤說。
抓住意料之外的“不好結果”
就在眾人為他歡慶,恭喜他能在美國輕松地找到一份不錯的職位之時,張加濤卻毅然決定回國。心中的那份家國情懷,牽動著這位從山東沂蒙革命老區走出來的教師。2011年,他回到了母校北京理工大學任教。
“徐特立老校長曾說‘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我理解的是一定要嚴謹,做科研本身是‘求是’的過程,做人也應當如此。第一,要跟學生做到心與心的交流;第二,要努力發現別人的優點;第三,做人要嚴謹、誠實。”張加濤說。
在北理工的科研生涯中,有一件令張加濤難忘的事。這還得從他帶的第一批碩士研究生趙倩、劉健說起。他們在做用陽離子交換法制備CdS量子點的實驗時,發現本該發黃色熒光的量子點發出了紅色熒光。劉健、趙倩以為實驗操作過程中犯了錯誤,找他說明情況時還面帶愧疚。當時,大家并不太在意,然而,一年后再次測試,依然發紅光。張加濤發現這并不是實驗操作過程中的錯誤導致,而是一個新的現象,于是深挖下去,解決了摻雜能級和摻雜發光穩定性這一國際難題,并最終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雜志上。
“科研結果沒有好壞之分,也許一個意料之外的‘不好結果’,其中就暗含著全新的理論或方法,因此在實驗中一定要抓好每個細節。”張加濤后來總是這么對學生說。
在博士生白冰眼里,導師張加濤善于用簡單的方法解決復雜的問題,就像“太極中的四兩撥千斤”。而博士生張二歡眼中的導師,“一開始很嚴肅,接觸之后發現他很接地氣”。
張加濤所在的辦公室樓層有一個乒乓球臺。平時,做實驗不順、心情郁悶時,就照著乒乓球抽兩下,“這是很好的解壓方式”。
采訪快要結束,門口露出一個“小腦瓜”來找爸爸,張加濤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誰說搞科研不顧家,帶孩子的時候才是腦子完全放松的時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