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中國經濟導報】趙長祿委員:實施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專項計劃
發布日期:2018-03-16 供稿:中國經濟導報 郭丁源 編輯:薛喬丹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
原文標題:趙長祿委員:實施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專項計劃
原文鏈接:http://www.ceh.com.cn/epaper/uniflows/html/2018/03/16/05/05_55.htm
關于人才培養,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金句”連連。“從根本上說,發展的不竭力量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依靠我國巨大的人口紅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發展轉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資源和科技創新,既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過程,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升級過程。”
“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把人才培養提上了一個高度,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幸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人才支撐卻面臨短板,產教融合不夠,高校重基礎研究、工程教育實踐環節薄弱,知識運用能力難以適應等問題依然突出。他建議:“實施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專項計劃,改革培養環節、課程體系,著力打造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
人才支撐仍存短板
當下,中國企業開展創新活動及其成果的水平,既是反映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核心指標,也是檢驗全社會創新驅動戰略執行效果和人力資源素質提升的重要尺度。然而,業內人士指出,盡管創新社會建設已初見成效,但考慮到新常態下創新驅動的迫切需要和各種傳統與新生的阻力和障礙,同國際上處于先進地位的國家和企業相比,我國企業在創新規模、效果、動力和資源供給特別是人力資源素質提升方面,仍有明顯的弱項。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人才支撐面臨短板,趙長祿總結了三大“癥結”。一是數量不足。在“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中,至2025年,人才缺口2986萬,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10個專業榜上有名。二是質量堪憂。制造業發展,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交叉融合,在融合中創新,在融合中發展,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體系難以適應。三是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產教融合不夠,高校重基礎研究、工程教育實踐環節薄弱,知識運用能力難以適應。在人才市場薪酬體系影響下,學生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虛擬經濟、弱實體經濟的思想。
“當然,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出臺政策,引導高校進行了實踐探索。”趙長祿介紹,比如引導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向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擴大制造業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重點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等等。
產教融合解決人才供需矛盾
“雖然教育領域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對于高校人才培養的力度仍顯不足。”趙長祿建議,應把引導政策轉化為計劃行動,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牽引,深化制造強國人才供給側改革。
近十年來,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經驗表明,必須遵循開放辦學的基本思路,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近期,國家進一步出臺深化產教融合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是為了進一步推進高校開放辦學,進行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也有觀點稱上述《意見》是產學融合的2.0版。
解決人才供需的矛盾,是深化產教融合的出發點和目標,也是難點所在。本次全國兩會上,趙長祿帶來了“改革培養模式,實施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專項計劃”的政協提案。他提議,在不改變培養學科、專業基礎上,由高校和企業聯合制定培養方案,單列培養標準,改革評價體系,與大學人才培養主導體系相輔兼容,同時堅持特色培養,注重能力適應;強化分類培養,注重人才體系構建、體系性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專項增加專業碩士、工程博士名額,加大雙導師培養力度。
“引導學校有明確定位和正確的辦學導向,關鍵在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并推進大學實行以教育和學術為本的管理,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當學校辦學回歸本身的定位,就會在自身的定位基礎上,選擇適合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方式辦學。”趙長祿認為,對于職業教育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來說,產學融合、引企入教會成為最基本的辦學戰略,不需要政府部門要求,學校也必須如此選擇。
除此之外,趙長祿進一步建議,創新產教融合機制,建立校企長效合作平臺。鼓勵學校與企業創建聯合創新研究院等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一體化合作平臺,以任務為牽引動態建立合作團隊,以團隊為紐帶實現需求與供給的動態調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聯合開展科技創新,在創新活動中培養人才,政策引導,資源傾斜,保障合作平臺長效機制形成。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導報》2018年3月16日 05版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