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中國財經報】趙長祿委員:“大國制造”需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發布日期:2018-03-12 供稿:中國財經報 戴正宗 編輯:辛嘉洋 審核:包麗穎 閱讀次數:
原文標題:“大國制造”需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原文鏈接:http://www.cfen.com.cn/dzb/dzb/page_7/201803/t20180308_2832920.html
人才是制造業強國建設的第一資源。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應該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進行人才供給側改革。
據趙長祿介紹,按照《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需求,目前我國人才支撐面臨以下短板:一是數量不足。在“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中,2025年人才缺口達2986萬,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10個專業榜上有名。二是質量堪憂。制造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交叉融合,需在融合中創新,在融合中發展,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體系難以適應。三是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目前產教融合不夠,高校重基礎研究、學術水平,工程教育實踐環節薄弱,知識運用能力難以適應。
“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出臺政策引導高校進行實踐探索,如引導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向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擴大制造業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重點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等。”趙長祿說,我國是制造大國,但距離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還有非常艱苦的工作要做,需要長遠布局。為進一步落實《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戰略舉措,我國在人才培養方面應把引導政策轉化為計劃行動,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導向,深化制造強國人才供給側改革。為此,他提出四點建議。
首先,改革培養模式,實施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專項計劃。設立人才培養專項計劃,不改變培養學科、專業,但由高校和企業聯合制定培養方案,單列培養標準,改革評價體系,與大學人才培養主導體系相輔兼容,同時堅持特色培養,注重能力適應;強化分類培養,注重人才體系構建、體系性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專項增加專業碩士、工程博士名額,加大雙導師培養力度;凡面向國家戰略的人才培養,專項業績在學科專業評估中予以認可、激勵。
其次,改革課程體系,注重交叉融合、一專多能型人才打造。突破本專業培養方案束縛,寬口徑打基礎,專業教育面向產業融合發展、面向新技術拓展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掌握本專業知識、靈活融合運用新技術的知識結構。
再其次,改革培養環節,注重知識應用、創新能力打造。提高創新實踐培養環節比重,加大企業實踐培養力度,面向需求再造知識能力的有效供給。
最后,創新產教融合機制,建立校企長效合作平臺。鼓勵學校與企業創建聯合創新研究院等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一體化合作平臺,以任務為牽引動態建立合作團隊,以團隊為紐帶實現需求與供給的動態調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聯合開展科技創新,在創新活動中培養人才。主管部門政策引導、資源傾斜,地方政府支持、保障,形成長效合作機制。
“高質量提供人才支撐是一項系統工程,教育機構要主導,用人單位也要主動置身其中,而不是被動接受人才。同時,全社會要努力營造氛圍,強化實體經濟發展理念,引導優秀人才投身于實體經濟發展之中。”趙長祿說。
(文章來源:《中國財經報》2018年3月8日 07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