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華訪談|趙長祿:所有工作都要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讓路
發布日期:2017-12-09 供稿:來源:新華網 魏夢佳 攝影:新華社 李欣 孟菁 王普
編輯:辛嘉洋 審核:包麗穎 閱讀次數:【編者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報告還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思想政治工作對于高校而言至關重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做重要講話,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論述、新要求。
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召開一周年之際,結合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探究一年來北京理工大學如何構建“大思政”格局,將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增強育人實效。
原文標題:所有工作都要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讓路
原文鏈接:http://www.bj.xinhuanet.com/fangtan2017/gxsz/beiligong/index.htm
趙長祿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后,北京理工大學著力構建“大思政”格局,制定并實施了57條具體措施,由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宣傳部牽頭協調,各部門單位協同推進,“避免了過去單個部門在思政工作中孤軍奮戰、相互脫節的現象”。
“延安根、軍工魂是北京理工大學特有的文化基因 ”
“延安根、軍工魂”成為了北京理工大學歷史傳承下來的特有的文化基因,我們把延安根、軍工魂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有共性地、有個性地向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北京理工大學將中華傳統文化和北京理工大學特有的特色文化融為一體,使文化和思想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讓學生們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 特別關注海外留學回國的青年教師群體”
首先我們對思政課的教師隊伍建設是高度重視的,我們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后,我們的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開展了學生思政課的教學,教師們堅持集體備課,將中央的大政方針融入課堂,這期間也涌現出來一些優秀帶頭人物。
在文化鑄魂這個方面,我們對青年教師同樣開展教育,特別關注海外留學回國人員群體的革命傳統教育和北京理工大學紅色文化基因的教育。舉個例子,我們新進教師要進行為期不短的入校培訓,入校培訓當中,連續幾次都有黨委書記、校長的課程,黨委書記的課程主要是介紹思想引領、文化鑄魂,很多在國外學成歸來的青年教師,他們第一次感受到這樣一種濃厚的“延安根、軍工魂”的文化,他們既受到了教育,也受到了鼓舞。他們表達了希望在北京理工大學校園內堅持立德樹人,堅持為國家事業的發展做貢獻的信心和決心。
“ 通過課堂教學,激發一些積極分子 ”
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貫通,這個貫通將團委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堂教學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統一,雖然兩者是各有各的要求,但我們要做到相輔相成。思政課和傳統文化、人文教育、延安根、軍工魂相貫通。
我也參加了我們老師的集體備課,我在參加集體備課的時候,會給馬院的教師講北京理工大學的延安根、軍工魂,我希望馬院的老師能把我講的內容,融入到課堂當中去,當學生犯困的時候,可以講一講鮮活的例子,學生會興奮起來,這些老師可能不會把學校的案例掌握得那么鮮活,但是也得努力與學校的文化傳承相結合。
與學生黨建工作相貫通,通過課堂教學,激發一些積極分子,進而系統培養積極分子,培養學生黨員。我們的特色是與一些學生教育活動銜接起來。對象是學生,實施主體是教師。
“潤物細無聲地抓好本科教學基礎”
高校的核心使命是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是中心工作,四個服務是辦學面向,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根本理念,服務師生、依靠師生,為全國廣大人民服務,把握核心使命歸根到底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水平。我想北京理工大學的定位是內涵式發展,不急不躁,不敲鑼打鼓,核心是長期堅持不懈、潤物細無聲地抓好本科教學基礎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學術水平、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從人才角度——人才強國戰略,從科技成果角度——科教興國戰略,作為大學為國家若干重大戰略的實現做出有利的支撐和保障。核心的內涵,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歸根到底還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所有的工作都得為它讓路。
“圍繞一個目標互動整合 ”
圍繞一個目標互動整合,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進行一體化設計,現在多數做法是分別組織,分別開展有時會存在時間沖突,同時我們也堅決取締低質量的活動、避免娛樂化活動的方向。我們就是要強化理想信念教育。
第二是強化軍工教育,讓學生到廠里去,不是研究所,直接到生產一線,看看軍工以及國防的現狀。
第三是強化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去貧困山區當志愿者,既為當地扶貧提供服務,又鍛煉學生的這種社會責任意識,學生在首都北京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偉大成就,同時也能體會貧困山區目前還面臨著怎樣的現狀。
最后,國內外的科學考察,屬于科學素質的養成實踐。豐富的社會實踐有助于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對黨和國家會產生出自內心的一種認同感,是非常有好處的。
2017高校思政訪談專題網站:http://www.bj.xinhuanet.com/zt2017/12yue/gxsz/?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