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大咖話北理】北理工成立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
發布日期:2017-09-11 供稿:黨委宣傳部 編輯:薛喬丹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
【編者按】近日, 籌備已久的跨學科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在北京理工大學正式成立。該研究院融合了動力與推進、探測與制導、電磁場與微波、雷達與通信、光學與儀器、材料與力學等多個北京理工大學的優勢學科,促進了北理工在空間技術方方面的發展。跨學科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的成立,也得到了業界人事和多方媒體的關注,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將充分發揮特色優勢,通過創新機制,匯聚高端人才,建成有國際重要影響、亞洲一流的研究平臺,為我國空間載荷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北京新聞頻道】《晚間新聞》北理工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成立
【新華網】北理工成立“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
新華網北京9月11日電(記者魏夢佳)北京理工大學“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10日舉行揭牌儀式。據悉,研究院將通過創新機制,匯聚高端人才,以期建成有國際影響、亞洲一流的研究平臺,為我國空間載荷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貢獻。
空間載荷是指航天系統中能直接實現某種特定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試驗生物及試件等,是航天器在軌發揮最終航天使命的最重要的一個分系統,決定著飛行器規模、軌道需求、所形成的能力,是空間科技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
據悉,北理工空間載荷研究院成立后將統籌科研力量,加強空間載荷技術的理論基礎和關鍵技術攻關,聚焦研發具有北理特色的載荷及應用,促進該校空間載荷資源的整合與共同發展。同時,通過加強與國內外空間科學技術各領域的合作,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院士在致辭中介紹,近年來,北理工圍繞國家航天科技發展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開展高水平學術研究。學校承擔航天科技領域的大量研究任務,研制了多種空間有效載荷并已在軌運行。然而,當前我國航天科技發展對空間載荷技術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空間載荷在整個航天器研制中所占份量越來越大,甚至起到某些主導作用。為此,學校決定成立跨學科的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希望能促進相關學科的資源整合與共同發展,協調空間載荷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強化空間載荷技術的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產品研制。
當天下午,北理工信息與電子學院教授安建平與生命學院鄧玉林教授還分別做了“空間信息有效載荷技術發展與展望”與“空間生命有效載荷技術發展與展望”的學術報告。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一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等眾多專家出席了揭牌儀式。
此外,學校還在會場外設置了空間載荷研究特色成果展,一批空間載荷成果模型和實物展示引人注目,其中包括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對接、北斗衛星、神舟八號、天舟一號與中國空間站等實物模型。
【環球網】北京理工大學舉行“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成立儀式
【環球網軍事9月11日報道 記者馬俊】2017年9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學“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舉辦揭牌儀式。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一戎,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少將、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系統工程一司司長李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保華,原總參謀部第54所所長王沙飛,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研發中心總工程師程洪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院長張洪太,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海巖,名譽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越,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陳杰,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方岱寧,校長助理汪本聰、龍騰等出席揭牌儀式。
空間載荷是指航天系統中能直接實現某種特定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試驗生物及試件等,是航天器在軌發揮最終航天使命的最重要的一個分系統,決定著飛行器規模、軌道需求、所形成的能力,是空間科技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
北理工空間載荷研究院的正式成立,將進一步統合科研力量,加強空間載荷技術的理論基礎和關鍵技術攻關,聚焦研發具有北理特色的載荷及應用,促進學校空間載荷資源的整合與共同發展,同時通過與國內外“政、產、學、研、用”空間科學技術各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提升學校在我國空間科技發展中的研究地位,并將成為帶動我校學科發展,實現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理工大學的又一有力之舉。
本次揭牌儀式由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陳杰主持,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一戎,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少將、中國工程院院士樊邦奎,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系統工程一司司長李國平以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保華等先后致辭。嘉賓一致肯定了研究院的成立,指出研究院站在了我國空間科學、技術、應用的制高點,不僅可以促進北理工空間技術的發展,也是強國的重要舉措之一。
北理工校長胡海巖院士發表講話,他在講話中指出北京理工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國防科技特色的高校,設有與航天科技密切相關的飛行器設計、動力與推進、探測與制導、電磁場與微波、雷達與通信、光學與儀器、材料與力學等優勢學科,為我國航天事業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學校圍繞國家航天科技發展需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開展高水平學術研究,同時我國航天科技發展對空間載荷技術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所以學校決定成立跨學科的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促進相關學科的資源整合與共同發展,協調空間載荷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強化空間載荷技術的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產品研制。與此同時,通過該研究院來強化與國內外科研院所的高水平合作,推動與企業的“產學研用”合作,推動我校空間載荷技術領域成果的應用和推廣。
最后,北理工黨委書記趙長祿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共同為空間載荷院揭牌。
儀式結束后,北理工信息與電子學院教授安建平與生命學院鄧玉林教授為與會領導嘉賓和師生代表,帶來題為“空間信息有效載荷技術發展與展望”與“空間生命有效載荷技術發展與展望”的學術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空間載荷研究院正式成立,北理工在會場外設置了學校空間載荷研究特色成果展,除了詳實的圖文介紹外,一批空間載荷成果模型和實物展示尤為引人注目,這其中包括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對接、北斗衛星、環境一號A/B星、實踐十三號衛星、高分三號、環境一號C星、神舟八號、天舟一號與中國空間站等實物模型。
此外,出席儀式的還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究發展部部長劉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副部長李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副院長史平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總體部部長孫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部長周志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部長龍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院長李軍、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向陽、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航天八院)總工程師蔣海方、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航天八院509所)所長張偉、北京遙感設備研究所(航天二院25所)所長趙家琛,以及我校相關職能部門與學院負責人。
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將充分發揮特色優勢,通過創新機制,匯聚高端人才,建成有國際重要影響、亞洲一流的研究平臺,為我國空間載荷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中國科學報】北理工成立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
本報訊 9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學舉辦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揭牌儀式。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共同為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揭牌,宣告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
空間載荷是指航天系統中能直接實現某種特定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等,是航天器在軌發揮最終航天使命最重要的一個分系統,決定著飛行器規模、軌道需求、所形成的能力,是空間科技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海巖表示,當前,我國航天科技發展對空間載荷技術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空間載荷要滿足多種任務需要,研發通信、氣象、導航等類型的科學儀器。因此,北京理工大學決定成立跨學科的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促進相關學科的資源整合與共同發展,協調空間載荷技術人才的培養工作,強化空間載荷技術的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產品研制。
據介紹,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將在空間態勢感知載荷、空間通信網絡載荷、空間對地觀測載荷、空間導航與測控載荷以及支撐空間有效載荷技術發展的力學、材料、控制等領域開展高水平研究;通過“真刀真槍”的研究提升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創新機制,會聚高端人才,促進相關學科的發展。
據悉,北京理工大學是一所具有鮮明國防科技特色的高校,設有與航天科技密切相關的飛行器設計、動力與推進、探測與制導、電磁場與微波、雷達與通信、光學與儀器、材料與力學等優勢學科,為我國航天事業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溫才妃)
相關報道鏈接
【北京新聞頻道】 《晚間新聞》北理工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成立
【新華網】北理工成立“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
【人民網】北理工成立跨學科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
【光明網】北理工成立跨學科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
【中國青年報】北理工成立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
【中青在線】北理工成立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
【法晚網】北理工成立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
【科學網】北理工成立空間載荷技術科技研究院
【衛星與網絡·微博】北京理工大學舉行“空間載荷技術研究院”成立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