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輔導員】信仰歸來——北理工計算機學院輔導員張楊
發布日期:2016-11-10 供稿:北京輔導員 編輯:馬賽男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

張楊創建了“歸來”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室。說起創辦這個工作室的初衷,還要從工作室的名字——“歸來”說起。喜歡網絡,熟悉網絡,并對大學生網絡行為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研究的她發現,大學生正在毫不防備的接受網絡的塑造。并且很多時候,不理性,不客觀,不自信。所以她想做點什么,幫助學生過濾、吞噬網絡的不良影響。并且通過做理論知識的消化者,用學生樂于并且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角度,傳遞主流意識形態。工作室以堅持中國立場,堅定理想信念,重塑民族自信,培養家國情懷為原則,打造網絡思政平臺。“歸來”即為文化歸來、自信歸來、魂兮歸來。已經發布“行天下 看中國”系列主題文章,《高曉松老師,請好好說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大V》等熱點評論,以及《釋放多元思潮碰撞的正能量——從小學課本刪減革命烈士殺身成仁的內容說起》等網絡思政課程,受到了學生的廣泛關注和喜愛。
張楊十分注重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載體和平臺。以“觀”“思”“論”三個視角設計工作開展的形式和內容。組織開展了“我和信仰有個約會”系列主題觀影活動,以科學的頻率,靈活的形式,活潑的環節設置,找到提升當前主旋律影視作品在學生中的熟悉度和認可度;開展“四可青年讀書會”活動,通過專家+輔導員+學生的學習團隊,舉辦了“《資本論》的當代價值”、“資本主義國家的青年抗議活動”、“探究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等主題學習會;邀請校外專家學者開展高水平的學習講座,例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基本問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和實踐》,給輔導員思政工作的開展和學生的思想意識的提高均帶來了現實的啟發和借鑒。組織開展“真辯明”紅趴館,以“真理越辯越明”為指導思想,以辯論的形式,對學生中間熱議的社會問題、校園問題、學習問題、發展問題等,進行面對面的思想交鋒。開展了“互聯網時代,我們離真相是越來越遠了還是越來越近了”、“面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錯誤發聲,是反擊更重要還是不讓其發聲更重要”、“清華女生在美破譯北斗衛星,是支持還是反對”、“學生宿舍是否要通宵給電”等辯論主題,獲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張楊利用形勢政策課、學生團課、學生黨課等機會,沖鋒在思想一線。進行了“微博上的那些事兒”、“那些年,你不知道的公知”、“我眼中的南京大屠殺”、“情商漫談”等主題分享,開設了《行有所指,心有所觀——“北醫三院產婦死亡”事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班會,幫助青年學生瀝青網絡思想霧霾。撰寫文章《共青團信仰教育工作模式探索》、《社會思潮的網絡傳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徑》、《在青年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路徑研究》,深入思考和研究在青年學生中開展思想引領工作的方式方法。
夯實基礎,做學生成才路上的助推劑
在學生學業輔導工作方面,張楊持續不斷地進行了深入鉆研和實踐。通過促進學習困難學生改進方法、激發動力、提升成績,引導優秀學生深化發展,同時全面覆蓋中間部分學生,充分利用學院領導、責任教授、班主任、高年級學長等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學業督導工作。以集體自習、宿舍走訪、學風座談會為抓手,開展全體學生的學業督導工作。充分利用大學生科技創新申報、世紀杯等科技創新平臺,利用數學建模、物理競賽、英語競賽等學科競賽平臺,充分調動尖子學生參與積極性。利用學生黨支部、學習型社團針對微積分、大學物理、有機化學、C語言等骨干科目進行經驗交流、階段性總結,幫助普通學生緊跟學習進度,杜絕學習懈怠情緒。對后進學生采取1對1幫扶、重考督導、深度輔導等方式,加強輔導力度。
張楊注重開展學生,尤其是新生的適應性教育工作。創新學業輔導形式,開展“北理合伙人”學業幫扶活動。創新適應性教育模式,組織推進“比顏不輸林志玲 比才不輸高曉松——導員工作坊”,以“職業生涯規劃”、“時間管理”、“人際關系處理”、“好書分享會”。工作坊的形式,提供了輔導員工作前置的機會,在新生入學階段打下各項工作的牢固基礎。同時,以“校友講堂”為載體,開闊學生視野,了解專業發展。充分發揮朋輩指導作用,開展“學長@你”系列分享講座。開展了“我們去哪兒”——近三年畢業生去向統計調查的主題活動。細致科學開展特殊群體的學生工作。針對民族生、國防生進行問題摸排和輔導工作。召開專題座談會、學習經驗分享會、宿舍長定期例會,及時發現了解其存在的生活學習困難,及時幫扶。
在工作積累和提高方面,張楊一直沒有松懈。先后參加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骨干研修班、北京市輔導員心理輔導和發展輔導專項化培訓,全國高校輔導員培訓基地舉辦的“心理危機處理”(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思潮與青年教育”(北京科技大學)、“網絡思政教育”(鄭州大學)、“思想政治前沿問題研究”(武漢大學)等,“TTT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師”2期培訓,先后走訪四川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交流工作經驗,啟發工作思路。注重打開工作視角和國際化交流程度,奔赴德國亞琛大學和英國里丁大學進行交流和研修。以更大的視野和胸懷,思考并開展學生工作。
播撒熱情,于平凡和堅守中茁壯成長
張楊是一名充滿工作熱情和愛崗敬業精神的輔導員。她利用假期帶領學生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身體力行的帶領學生用“腳”和“眼”感受社會,感受祖國。她帶領過南京大屠殺事件深度體驗實踐團,延安精神傳承實踐團,江西紅色主題教育實踐團、災后重建實踐團等。她希望能夠幫助學生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增加閱歷,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上多種形式的活動。她參加了團中央舉辦的《青年網絡公開課》的多期節目錄制,與金燦榮、劉仰、韓震等高水平專家進行近距離交流,使其能夠以更加宏大的視野思考自己的工作。在多個社會熱點事件中,及時在網絡中發聲,亮態度、亮立場、亮水平,及時就問題中所反映出的錯誤的社會觀點或思潮,以多種渠道消除在學生群體中的不良影響,對網絡意見領袖進行觀察,接觸,溝通,以更全面的視角了解網絡及其特點。
張楊始終認為,處在這樣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作為輔導員還可以做的更多。她覺得,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政工作的主要抓手。但在現在這個,網絡中誰愛國誰挨罵,現實中誰愛國誰尷尬的時代,讓愛國已經成為了高危行為。她想充分利用工作平臺,為改變這種情況盡到綿薄之力。她懷著對祖國深深的熱愛,通過自己的努力、知識積淀和恰當的表達方式,著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她所開展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這一點的充分體現。
張楊在平凡的崗位上,以積極的心態,創新的精神,堅守著一名基層輔導員的工作陣地。彷徨和失落是工作中的插曲,幫助學生成長的成就感,學生的喜愛和尊敬,自身的成長和提高,對學校和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才是支撐著她的動力源泉。能夠參與那么多學生的成長,能夠在祖國發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是她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力量源泉。
張揚老師工作感悟:
我曾經發過這樣一條朋友圈:“真心幫助過的人,他看你的眼神都是溫暖的。當老師,此刻最幸福……”很幸運,輔導員的工作崗位給了我們參與別人成長的機會。助力他人成長,為國家培養人才貢獻力量,是我引以為傲的社會使命。我愿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堅守,以真心為圓點,以科學方法為半徑,交匯更多學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張揚老師獲獎感言:
能夠得到這項殊榮,心情很復雜。很高興,也很惶恐。惶恐自己承擔不起大家的希望和囑托。自覺資歷尚淺,積累淺薄,看到那么多優秀的前輩同行,更加明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唯有繼續前行,但求無愧己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