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北理工雪雕隊:許你一段“冰雪奇緣”
發布日期:2016-02-20 供稿:中國科學報 溫才妃 實習生 王藝霏 編輯:新聞中心 辛嘉洋 閱讀次數:
在電影《冰雪奇緣》中,被迫逃亡深山的艾莎公主用自己的力量創造了一座精美絕倫的冰雪宮殿。而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們,也動腦又動手,用冰雪玩出了一個奇妙的世界。
在電影《冰雪奇緣》中,被迫逃亡深山的艾莎公主用自己的力量創造了一座精美絕倫的冰雪宮殿。她對于冰雪的應用揮灑自如,讓童話故事外的觀眾稱奇。
而在北京理工大學也有一群小伙伴,他們對于冰雪雕刻藝術的把握,也頗有心得。不久前,在第八屆國際大學生雪雕大賽上,他們從美國、德國、比利時、日本、泰國、中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64所高校代表隊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大賽特等獎和藝術家大獎。
在這個最冷的冬季,來聽一聽他們的故事吧!
“來北京前,我連雪人都堆不好”
1月的哈爾濱,白天氣溫零下20攝氏度。遠遠望去,一片冰雪琉璃世界中,蠕動的小點越來越多。
走近了,有人在和57號作品合影。“快看?。∵@里藏著一只小猴,那里有個小兔子。”孩子興奮地嚷道。
興奮的不止是孩子,不少觀眾也圍著雪塊“尋寶”。
這是一個名為《生》的雪雕作品。虬曲蒼勁的大樹托起象征著人類文明的長城、泰姬陵,樹林里小鹿“當家”,還有小猴子、小兔子出沒。陽光透過冰雪“叢林”,循環往復。自然與文化,一動一靜,給人以生生不息之感。
它的設計者是北京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張田妹,這位來自黑龍江妹子的設計稿在全院近100幅作品中奪魁,能夠在自己的家鄉參賽讓她激動不已。
在比賽現場,3米×3米×3 .5米的大雪塊,被這群歡樂的小伙伴玩“壞”了。原來,指導老師歐陽哲的愛人名字中有個“鹿”字,隊員朱特的女友的頭像是兔子,明年是猴年……于是,寒氣深深的冰雪“叢林”里,突然有了一陣“秀恩愛”的暖意。
看似冰雪中的歡樂,可誰又知道,在參賽前,張田妹的一句話“來到北京前,我連雪人都堆不好”,曾經讓所有人都陷入思考。
受到北京天氣限制,平時他們用泥雕塑練習,可是泥雕和雪雕畢竟不同,“承重就是最大的問題。尤其是在做上層的長城、泰姬陵時,上面要站人、走路,而下面卻被不同程度地鑿空,萬一雪塊塌了就功虧一簣”。隊員齊權說。
歐陽哲找遍北京所有的雪場,仍然無法獲得和比賽一樣的材料。索性,他們報名了去年12月底的太陽島雪雕大賽,在賽場上真刀實槍地練習。
“有個隊的雪雕塌了,我們要不要繼續掏下去?”在國際大學生雪雕大賽現場,隊員劉偉松問。
“掏!”有了賽場經驗后,他們“藝高人膽大”,還獨具匠心地將原本打算鏤空的鹿角,改造成為與樹枝連成一體,不僅美觀,還起到支撐上部結構的作用。
“雪氣方剛”的青年
領隊北理工設計與藝術學院副書記、副院長孫飛永遠記得一個情景,“同學們戴了兩層手套,手依然被凍得沒知覺,手套一次次濕透又一次次被風吹干,已經分不清是汗水還是雪水”。
為了完成作品,北理工的隊員們也是拼了。
隊長蘇東楠來之前幾天扭傷了腳,“為了不擾亂軍心”,他悄悄地把病情隱瞞了下來。可到了賽場上,一瘸一拐地走路,很快就“露餡”了。
鏟雪是體力活兒,這活兒得靠男生,蘇東楠貼上膏藥帶頭上。女生們力氣小,就主動做起了后勤,一趟一趟地為男生打熱水。除此之外,她們還有一個“秘密任務”,那就是想辦法勸隊長多休息一會兒。
由于賽程緊張,隊員們的個人形象是沒法顧上了。沒時間洗頭發,隊員匡斌就戴帽子,加之他的膚色有些黑,結果竟被人誤以為是旁邊的強隊——泰國隊隊員,硬是被拉去拍合影。
第一天的工作是“出大型”,第二天做基礎造型,第三天精益求精……大家的心情也是五味雜陳。劉偉松飯后站在3米高的雪塊上,“吃飽了有點兒恐高,感覺像是要掉下去”;齊權剛為蘇東楠打來泡腳的熱水,卻看見他累得睡著了。
不過,當看見投藝術家大獎的人在北理工作品前排成了長隊,最后在“同行評議”中捧得大賽票數最高的藝術家大獎;當高中同學拍了一個“最好看”的作品發給張田妹,打開卻發現是自己的作品時,所有的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切的付出是值得的”。
有意思的是,出征前,領隊孫飛見朱特的名字里有個“特”字,便開玩笑說,“這回我們‘保一爭特’吧!”而在150小時后果真一語成讖了。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勝利”
實際上,在“保一爭特”之前,北理工歷屆參賽隊伍還經過多年的“保二爭一”“保三爭二”。“可以說,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勝利。”歐陽哲說。
那么,也就注定在6年參賽經歷中,有一些人成為這個賽場上“不能忘記的人”。
他們是誰呢?
孫飛告訴記者,剛來設計學院時組織比賽充滿了坎坷,“幾乎是用‘抓壯丁’的方式湊齊了隊員”。歐陽哲就是其中的一員,碩士畢業后留校,成為三屆雪雕隊伍的指導老師。
為了能請一位指導2012年雪雕比賽的老師也著實讓孫飛費心,東北天寒加之年底事忙,沒有人愿意擔任指導老師。“最后,我在電梯開門的一瞬間,發現了‘救命稻草’——來自齊齊哈爾的老教師宗明明。”年近六十的她不顧身體抱恙,接下了北理工雪雕隊的指導任務。
還有一名叫周谷川的老隊員,他為團隊打造了一套專屬的雪雕工具。原來,早年間參賽,隊伍使用的都是大賽提供的鐵鍬、鏟子,不僅樣子笨拙,做小型雕刻幾乎是沒可能。周谷川通過上網查詢、托人實地考察,終于在哈爾濱的一個農村,為雪雕隊訂制到了功能齊全的工具。這套工具從2014年被一直沿用下來。
不僅僅是工具改進了,作品水準也在逐年“水漲船高”。一本名為《雪燃青春》的小冊子展示了學生們歷年的參賽作品。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就是他們2014年作品“草木知春”的靈感來源。去年的作品“霧醒時分”,則有感于北京的霧霾天而創作。
在孫飛看來,“大學生參加的雪雕大賽,應該與社會上的雪雕大賽有所區別。不只是簡單地雕刻一個兵馬俑、喜羊羊,還要通過作品升華內涵、表達意境,更要體現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穩重而有內涵,也正是這所以理工著稱的高校的學子性格。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01-28 第8版 校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