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化周報】北理工:創新是軟件人才培養的靈魂
發布日期:2014-11-04 供稿:中國信息化周報 編輯:新聞中心 趙琳 閱讀次數:

丁剛毅每每談到培養學生的故事,談及軟件這門學科,眼睛里就放射出興奮的光芒,陶醉的笑容就蕩漾在學者范十足的臉上。也正是這份投入,這份專注,使得他在北京理工大學一干就是二十二年,從老師到副院長到院長,儼然成了北理工軟件學院元老級人物,既搞教學又做科研還當院長,并且還能在軟件學院做這么多年的,可謂寥寥無幾。
丁剛毅是個大忙人,他是學院院長,又是數字表演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還得參加部委、北京市各區縣的項目評審。他帶領北理工軟件學院數字表演學科團隊完成了2010年至2014年央視春晚的三維舞臺仿真設計和視頻內容切割。2007他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編排系統”奧運科技項目,他與他的團隊每天工作超過15個小時,與導演團隊、表演團隊密切配合,利用仿真技術為奧運會開閉幕式表演提供參演人數、隊形變化、訓練方案、表演口令、三維仿真預演等數據和效果,支持導演組最終確定了表演與訓練方案。2009年他們又承擔了“首都國慶60周年群眾游行和聯歡晚會”的數字仿真設計、訓練和指揮輔助系統開發和服務工作。聯歡晚會的主要表演內容包括光立方表演、焰火晚會和群眾聯歡三大部分,其核心是光立方表演。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的不同和難點是,光立方“表演規模大、表演時間長、表演元素多、表演節奏快、排練時間短”,同時,他們還進行“首都國慶60周年群眾游行指揮調度仿真與決策輔助系統”的研制開發與國慶游行訓練、分指合練及國慶當天的輔助訓練、輔助指揮等技術服務工作。國慶當天的群眾游行各方陣平均誤差不足一秒,隊容隊形保持良好。而三維實時仿真系統也得到北京市和國家領導人的多次審閱,它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交融。
軟件人材培養“絕招”一:打特色牌
丁老師的學生除了在校生外,還有自主招生的,也就是拿單證的學生,和這些學生打交道常常讓丁老師又生氣又高興。“這些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學什么專業的都有,我們鼓勵這些學生帶著自己的實際問題來,利用軟件技術解決,這個交互過程是被我們悄悄引上道的,這些學生來學習之前沒有軟件的概念,甚至連信息化的概念都很少。有的學生畢業的時候會來悄悄告訴我:‘我現在才知道,軟件是怎么回事。’聽到類似這樣的話,我是最開心的。”丁老師如是說。某省級電視臺有一個編導,來北理工學習,他每天都用電視臺的設備,但是他不懂軟件,丁老師負責帶這個學生,丁老師就讓他把電視臺能夠成為論文素材的東西全部找出來,然后幫他挖掘,提煉主題,梳理好章節,他回去邊工作邊寫,最后順利答辯,他特別開心。這樣的事每個月都會發生,這樣的事是最讓丁老師開心的,這比在學校里指導學生發表幾篇論文更讓人開心。從2002年軟件學院成立,已培養了6000多個畢業生,其中這樣在職的學生就有3000多。
在就業形勢嚴峻,許多學校學生畢業即失業的今天,北理工軟件學院的畢業生卻從來都是供不應求,根本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幾乎每天丁老師都能接到用人單位打來的電話,要學生就業或實習。學院在人才培養上到底有什么“絕招”?“真正把軟件行業的核心要求傳授給學生,把軟件從業者該具備的素質能力培養好,就業就不再是問題。評估學校老師時,我們常問,你上課教什么內容,給學生留什么樣的作業,如果一所學校教授的內容過時落伍,那么他們的畢業生就業就會成問題。”丁老師說,“軟件教育一定要有特色。從教學管理到科學研究到人才培養,特色是第一位的。北理工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大受歡迎,打的就是特色能力牌。”據了解,北理工軟件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主要有兩個特色:第一個特色是本科教學與企業密切合作。軟件學院與企業的結合分為兩個階段,08年之前可以稱為“微軟特色”,與微軟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微軟提供獎學金,還有各種課程及軟件、教師培養、學生實習機會等,大三大四學生的課程設置了許多是和微軟密切相關的內容。第二個階段是和IBM緊密合作,2010年合作共建軟件服務系,目前IBM大型主機和大數據技術中心正在建設。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學生成立了十幾個創新小組,高年級學生帶低年級學生,從2007年開始,在國際、國內大賽超過1000人次獲獎。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地支持,學院建立了校級大學生軟件科技創新創業實驗基地,為學生搭建好平臺,支持學生參加各種大賽,進行創新實踐。參加各種比賽不但能彌補課堂教學的最大不足,又避免了去參加某些低水平的社會實踐,可以為學生節約寶貴的時間。
軟件人材培養“絕招”二:參加有意義的實踐
校企合作是培養高質量軟件人才的重要途徑,這點無庸置疑,但與什么樣的企業合作才更利于培養優秀的軟件人才,丁老師有自己的看法。“有些企業心態不對,以追求利益為前提,去對待人。做了十幾年的校企合作,我的經驗是,有的企業值得讓學生去,有的企業不值得。真正具有實力、高端水平、作風良好的團隊、又舍得投入資源的才是適合學生的企業。與企業合作要合作到骨子里去,合作到根上去,而不是被企業牽著鼻子走。中國企業目前大多數還沒有成熟到有錢有能力做人才培養的事,把學生留在學校做實踐好于把學生派到企業去,”在丁老師看來,學生在學校有兩點是有保障的:第一,學校的人文環境非常好,對學生成長十分有利;第二,學校的老師懂得用什么樣的方式讓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學生在校時學知識多點或少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力的訓練,這往往讓學生終身受益。學生能力的培養是需要重復訓練的,而任何一個實踐的環節,需要引導學生重復幾次,對學生每次的實踐結果進行評價,實踐確實能讓學生獲得能力,但這種實踐一定不是為了節約成本做無謂的低水平勞動,而且在企業中帶隊的人員不具備教師在培育人才方面的優勢。人才需要通過有效地實踐來培養。關于有效的實踐,丁老師做了如下闡釋“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實踐環節有效才有意義,所謂的有效實踐就是在某些重要環節要重復一定的次數,至少要重復兩次,通過反復刺激讓學生對實踐的內容印象深刻,讓學生終身難忘,這才是有效的實踐,這也是進行創新的基礎。創新并不僅僅是腦袋中有想法,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這種檢驗對創新來說意義更大,當學生享受到某種程度的創新樂趣后,才能發心立志一生都去追求這種樂趣。”
訴求不同影響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永遠沒有標準模式,教育,我個人認為是人類社會發明的很妙的一件事兒,它通過一定的形式將前人總結的精華灌輸到現在人的身上,這件事不可能有標準,這也就是孔子說的‘有教無類’。一個優秀的人才,很難用硬性的指標去衡量他。教育具有提前性、智能性和復雜性。”丁老師指出,教育學生這事很難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上大學選專業永遠是個難題,但是不要奔著就業去,現在上大學選什么專業,不要以好就業為標準而選專業,任何一個眼前特別好就業的專業都很難說他兩年、四年后什么樣,只要你在大學期間能力提升了,就業不是問題,就業面會很廣泛,只是方向選擇的問題。我們培養的人才是為五到十年后的社會服務的,未來人才的標準是什么,誰也不知道。”
談起目前的產學合作,丁老師遲疑了一下:“第一,對于那些是軟件產業領頭羊的企業,學生和老師都愿意去實習,因為能學到很多新東西。比如IBM這樣的企業愿意與學校進行長期、穩定的合作,而且無論是經濟形勢好不好都會投入資源全方面幫助學校,為教師和學生的成長創造機會。國內的中軟國際、東軟、中標軟等在產學合作中也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但許多國產軟件企業自身的發展還不夠強,也就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推進產學研合作。只有行業領頭企業才可能與學校進行深度合作,領頭企業具有強有力的研發平臺和行業標準,才有實力直接與學校進行合作。學校是不可能把珍貴的學生送到硬件、平臺、資源還不如學校的企業里去實習,那樣對學生是不負責任的。學校更看重長遠利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有些企業可能只注重眼前利益,這就使得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合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快速發展面臨的困惑:
軟件學院目前的畢業生大受歡迎,名聲在外,但丁老師意識到學院要想更快地發展,還是面臨著如下挑戰。第一,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05年軟件學院提出培養“雙師型”教師,即能上講臺當講師,又能當工程師。這真正做起來是非常有難度的。學院允許年輕老師有博士學位后出國一年,以使其具有國際視野;最好是和行業中的領頭企業合作至少完成一個項目。丁老師談到,“這些對年輕教師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對于已評完職稱、寫過好多論文的老師來說,吸引力不大。”第二,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實踐平臺的更新工作。培養計劃一般要提前一年做好,軟件、設備、內容的更新也能開始。丁老師認為,資金和人員都不是問題,目前主要問題是意識不到位,也就是說很難預測到未來三五年軟件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不知道這點,就很難做計劃,更新也就跟不上了。這需要引入外部力量,先解決“教什么”的問題,然后才是怎么教,誰來教的問題,這是教育的核心問題。第三,軟件學院這幾年學科平臺建設(實驗中心,實驗室)突飛猛進。北理工大學有40個部級以上平臺,軟件學院有四個部級平臺,平臺資助也申請到了,但是這些平臺的建設、運營、服務能力以及跟教學的配合是需要學院去思考的。“我們現在想兩個方面:第一,平臺長期、穩定的建設運行模式是什么。第二,平臺建設怎么從部級升級到國家級。平臺規格高有利于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軟件人才。如何運行和發展學科平臺,是我們目前比較困惑的。這三件事要利用現在的全面深化改革機會趕快解決,否則要落后了。”丁老師補充說道。
寄語“中國軟件杯”:
采訪結束時,身為第三屆“中國軟件杯”決賽評委會主任的丁老師為第四屆大賽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讓大賽更具有普遍性。有高職參加是大賽的一個突出特點,在出題及評審環節應考慮到高職的特點,讓學生有更多的發揮余地。希望今后大賽能一年換一個學校,可以找職業學校承辦,更好地擴大大賽影響力。其二,建議出題庫。出題企業要把合適的題目拿出來,而不是把最難的題拿出來。要多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要適當把握賽題難易度平衡,不要難得過于難,簡單的題太過簡單。要做題庫建設,最好能對題目進行標注,哪道題有多少學生選,為以后出題的人提供參考。 第三,比賽形式和程序應該適當優化。十來個評委要在較短時間內評出大量作品的等級,而學生在三天中也要反復對作品闡釋、演示,強度過大。第四,對獲獎者后續的宣傳應加大,尤其是深度報道獲獎者與企業的實際合作,這樣有利于持續性地辦好大賽。
丁老師的學生除了在校生外,還有自主招生的,也就是拿單證的學生,和這些學生打交道常常讓丁老師又生氣又高興。“這些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學什么專業的都有,我們鼓勵這些學生帶著自己的實際問題來,利用軟件技術解決,這個交互過程是被我們悄悄引上道的,這些學生來學習之前沒有軟件的概念,甚至連信息化的概念都很少。有的學生畢業的時候會來悄悄告訴我:‘我現在才知道,軟件是怎么回事。’聽到類似這樣的話,我是最開心的。”丁老師如是說。某省級電視臺有一個編導,來北理工學習,他每天都用電視臺的設備,但是他不懂軟件,丁老師負責帶這個學生,丁老師就讓他把電視臺能夠成為論文素材的東西全部找出來,然后幫他挖掘,提煉主題,梳理好章節,他回去邊工作邊寫,最后順利答辯,他特別開心。這樣的事每個月都會發生,這樣的事是最讓丁老師開心的,這比在學校里指導學生發表幾篇論文更讓人開心。從2002年軟件學院成立,已培養了6000多個畢業生,其中這樣在職的學生就有3000多。
在就業形勢嚴峻,許多學校學生畢業即失業的今天,北理工軟件學院的畢業生卻從來都是供不應求,根本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幾乎每天丁老師都能接到用人單位打來的電話,要學生就業或實習。學院在人才培養上到底有什么“絕招”?“真正把軟件行業的核心要求傳授給學生,把軟件從業者該具備的素質能力培養好,就業就不再是問題。評估學校老師時,我們常問,你上課教什么內容,給學生留什么樣的作業,如果一所學校教授的內容過時落伍,那么他們的畢業生就業就會成問題。”丁老師說,“軟件教育一定要有特色。從教學管理到科學研究到人才培養,特色是第一位的。北理工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大受歡迎,打的就是特色能力牌。”據了解,北理工軟件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主要有兩個特色:第一個特色是本科教學與企業密切合作。軟件學院與企業的結合分為兩個階段,08年之前可以稱為“微軟特色”,與微軟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微軟提供獎學金,還有各種課程及軟件、教師培養、學生實習機會等,大三大四學生的課程設置了許多是和微軟密切相關的內容。第二個階段是和IBM緊密合作,2010年合作共建軟件服務系,目前IBM大型主機和大數據技術中心正在建設。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學生成立了十幾個創新小組,高年級學生帶低年級學生,從2007年開始,在國際、國內大賽超過1000人次獲獎。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地支持,學院建立了校級大學生軟件科技創新創業實驗基地,為學生搭建好平臺,支持學生參加各種大賽,進行創新實踐。參加各種比賽不但能彌補課堂教學的最大不足,又避免了去參加某些低水平的社會實踐,可以為學生節約寶貴的時間。
軟件人材培養“絕招”二:參加有意義的實踐
校企合作是培養高質量軟件人才的重要途徑,這點無庸置疑,但與什么樣的企業合作才更利于培養優秀的軟件人才,丁老師有自己的看法。“有些企業心態不對,以追求利益為前提,去對待人。做了十幾年的校企合作,我的經驗是,有的企業值得讓學生去,有的企業不值得。真正具有實力、高端水平、作風良好的團隊、又舍得投入資源的才是適合學生的企業。與企業合作要合作到骨子里去,合作到根上去,而不是被企業牽著鼻子走。中國企業目前大多數還沒有成熟到有錢有能力做人才培養的事,把學生留在學校做實踐好于把學生派到企業去,”在丁老師看來,學生在學校有兩點是有保障的:第一,學校的人文環境非常好,對學生成長十分有利;第二,學校的老師懂得用什么樣的方式讓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學生在校時學知識多點或少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力的訓練,這往往讓學生終身受益。學生能力的培養是需要重復訓練的,而任何一個實踐的環節,需要引導學生重復幾次,對學生每次的實踐結果進行評價,實踐確實能讓學生獲得能力,但這種實踐一定不是為了節約成本做無謂的低水平勞動,而且在企業中帶隊的人員不具備教師在培育人才方面的優勢。人才需要通過有效地實踐來培養。關于有效的實踐,丁老師做了如下闡釋“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實踐環節有效才有意義,所謂的有效實踐就是在某些重要環節要重復一定的次數,至少要重復兩次,通過反復刺激讓學生對實踐的內容印象深刻,讓學生終身難忘,這才是有效的實踐,這也是進行創新的基礎。創新并不僅僅是腦袋中有想法,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這種檢驗對創新來說意義更大,當學生享受到某種程度的創新樂趣后,才能發心立志一生都去追求這種樂趣。”
訴求不同影響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永遠沒有標準模式,教育,我個人認為是人類社會發明的很妙的一件事兒,它通過一定的形式將前人總結的精華灌輸到現在人的身上,這件事不可能有標準,這也就是孔子說的‘有教無類’。一個優秀的人才,很難用硬性的指標去衡量他。教育具有提前性、智能性和復雜性。”丁老師指出,教育學生這事很難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上大學選專業永遠是個難題,但是不要奔著就業去,現在上大學選什么專業,不要以好就業為標準而選專業,任何一個眼前特別好就業的專業都很難說他兩年、四年后什么樣,只要你在大學期間能力提升了,就業不是問題,就業面會很廣泛,只是方向選擇的問題。我們培養的人才是為五到十年后的社會服務的,未來人才的標準是什么,誰也不知道。”
談起目前的產學合作,丁老師遲疑了一下:“第一,對于那些是軟件產業領頭羊的企業,學生和老師都愿意去實習,因為能學到很多新東西。比如IBM這樣的企業愿意與學校進行長期、穩定的合作,而且無論是經濟形勢好不好都會投入資源全方面幫助學校,為教師和學生的成長創造機會。國內的中軟國際、東軟、中標軟等在產學合作中也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但許多國產軟件企業自身的發展還不夠強,也就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推進產學研合作。只有行業領頭企業才可能與學校進行深度合作,領頭企業具有強有力的研發平臺和行業標準,才有實力直接與學校進行合作。學校是不可能把珍貴的學生送到硬件、平臺、資源還不如學校的企業里去實習,那樣對學生是不負責任的。學校更看重長遠利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有些企業可能只注重眼前利益,這就使得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合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快速發展面臨的困惑:
軟件學院目前的畢業生大受歡迎,名聲在外,但丁老師意識到學院要想更快地發展,還是面臨著如下挑戰。第一,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05年軟件學院提出培養“雙師型”教師,即能上講臺當講師,又能當工程師。這真正做起來是非常有難度的。學院允許年輕老師有博士學位后出國一年,以使其具有國際視野;最好是和行業中的領頭企業合作至少完成一個項目。丁老師談到,“這些對年輕教師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對于已評完職稱、寫過好多論文的老師來說,吸引力不大。”第二,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實踐平臺的更新工作。培養計劃一般要提前一年做好,軟件、設備、內容的更新也能開始。丁老師認為,資金和人員都不是問題,目前主要問題是意識不到位,也就是說很難預測到未來三五年軟件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不知道這點,就很難做計劃,更新也就跟不上了。這需要引入外部力量,先解決“教什么”的問題,然后才是怎么教,誰來教的問題,這是教育的核心問題。第三,軟件學院這幾年學科平臺建設(實驗中心,實驗室)突飛猛進。北理工大學有40個部級以上平臺,軟件學院有四個部級平臺,平臺資助也申請到了,但是這些平臺的建設、運營、服務能力以及跟教學的配合是需要學院去思考的。“我們現在想兩個方面:第一,平臺長期、穩定的建設運行模式是什么。第二,平臺建設怎么從部級升級到國家級。平臺規格高有利于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軟件人才。如何運行和發展學科平臺,是我們目前比較困惑的。這三件事要利用現在的全面深化改革機會趕快解決,否則要落后了。”丁老師補充說道。
寄語“中國軟件杯”:
采訪結束時,身為第三屆“中國軟件杯”決賽評委會主任的丁老師為第四屆大賽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讓大賽更具有普遍性。有高職參加是大賽的一個突出特點,在出題及評審環節應考慮到高職的特點,讓學生有更多的發揮余地。希望今后大賽能一年換一個學校,可以找職業學校承辦,更好地擴大大賽影響力。其二,建議出題庫。出題企業要把合適的題目拿出來,而不是把最難的題拿出來。要多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要適當把握賽題難易度平衡,不要難得過于難,簡單的題太過簡單。要做題庫建設,最好能對題目進行標注,哪道題有多少學生選,為以后出題的人提供參考。 第三,比賽形式和程序應該適當優化。十來個評委要在較短時間內評出大量作品的等級,而學生在三天中也要反復對作品闡釋、演示,強度過大。第四,對獲獎者后續的宣傳應加大,尤其是深度報道獲獎者與企業的實際合作,這樣有利于持續性地辦好大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