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所大學的“大文章”,涵蓋面廣,內容豐富,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不僅都是對大學文化建設的支撐,也同時處在文化的輻射與帶動之下。面對多元化的工作局面,如何構建能夠反映學校精神文化特色,同時又可以對師生的思想行為起到積極引領作用的優秀北理工文化,這篇“文章”的“起筆落字”,著實不易。
(“延安精神 烽火相傳”石碑掠影)
做好大學文化建設,首先要“定好位”,為北京理工大學的文化找準定位,成為文化建設的第一筆。北理工的文化從來不是一片空白,也不來自于某一個階段的集中創造。北理工文化始自1940年抗戰烽火中創校、輾轉華北間辦學,她在服務國家中成長發展、在矢志軍工中鑄就紅色,她由學校數代師生員工、校友用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用自己的智慧、精神、奉獻共同書就,既有歷史的底蘊,也有當代的風采。如此寶貴的大學文化其實早已形成,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文化建設進行深入的挖掘與梳理,并將其轉化為學校發展的內生動力。
2010年七十周年校慶之際,學校首先將凝練北理工的精神文化體系作為大學文化建設的“開篇之筆”。談起學校文化,不論誰,只要是在北理工學習工作過,略談幾句總是有的,但是是否能夠準確的為北理工文化定位,則不能“信口開河”。學校的文化就像一只大船,如何為其扎下堅實有力的定位之“錨”,顯得意義非凡,錨定自然船穩,隨波逐流的文化,最終只能任憑風來浪去,散而不聚。
早在2007年,學校就面向全校師生、海內外校友和關心北理工事業發展的廣大社會人士啟動了新校訓征集活動,期間幾經討論,至2010年,形成以新校訓為代表的北理工精神文化體系。
上世紀60年代以來,學校中門主干道的固定式標語壁上,曾經相繼書寫過“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抗大校風校訓等符合時代要求的口號,到80年代中期,學校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為學校人才培養和良好氛圍形成,做出了歷史貢獻。
(學風石刻)
進入新時期,為了更加深刻的反映學校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學校開始了新校訓的征集和研討工作,歷時數年,各方圍繞延安精神和大學育人等幾個主要方面形成共識。最終,經過學校上下的反復討論,廣泛的意見征求,確定了以“德以明理 學以精工”的校訓,以“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的校風,以“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學風,并與學校標志視覺識別系統和校歌等共同構成了北京理工大學的精神文化體系。
北理工精神文化體系不僅堅持弘揚延安精神、秉承軍工文化,傳承了學校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軍工根、延安魂”的文化特色,更為重要的是為學校文化建設“下好錨”、“定好位”,使文化建設和宣貫工作有了不斷凝聚、積累的內核,成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標志點。
自此,學校各項文化建設工作,始終緊密圍繞學校精神文化體系開展,并且從精神層面向環境文化建設等現實層面進行了有效延展,也為延安精神和軍工特色在北理工的傳承與建設提供了有效支撐。圍繞精神文化體系,學校開展了大規模的宣貫工作,引導全校師生員工和廣大校友,將對學校歷史文化的認識與精神文化體系有效對接,加強認同,并使之融匯到日常的工作學習和對外交流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精神文化體系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帶動作用得以充分體現,成為了全體北理工人的集體認同和共同文化,也有效帶動了全校各學院、部門的文化建設,意義深遠,社會影響廣泛。
加強文化建設,除了構建精神文化體系這一文化內核外,還需要通過現實環境發揮其輻射與帶動作用。近年來,圍繞精神文化體系,結合新校區建設等工作,學校著力環境文化構建,使美麗的北理工校園成為培育人、影響人的文化場。
(校體育館、中心教學樓掠影)
一所大學的環境文化建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是需要經歷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積累,才能使學習工作其中的人們感受到蘊含于校園風物和花草樹木之間的文化氣息。當你漫步中關村校區的時候,你可曾發現縱貫東西的梧桐大道、白楊大道和銀杏大道,正向你展示著不一樣的道路文化;你可曾發現自東門而起,主樓、中心教學樓、體育文化綜合館至即將竣工的國防科技園“五棟大樓”,連成一線,從學校歷史出發,一路走向21世紀的創新時代;你又可曾品味出這條主線上反映了服務學校發展建設的大學治理、人才培養、校園文化和科技創新四方面工作,這些都是前輩們為北理工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
學校的文化積淀從不曾停止,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為了近一步加強文化建設,學校專門制定實施了“九秩工程”,其中針對兩校區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確立了打造校園主題景觀文化區的工作思路,特別是結合良鄉校區的建設,重點貫徹和落實,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關村校區的中心花園公共文化區最具代表性。中關村校區作為我校較早建設的辦學區域,具有較好的文化積累,校區東部的中心花園歷經建設,形成了大草坪、校標噴泉景觀和柿子林的主題格局,環境優美,教學科研設施環抱。特別是近幾年來,圍繞學校精神文化體系,中心花園的文化內涵不斷加強,從中心教學樓校訓銅字到草坪上的延安石,從校風碑到校標噴泉雕塑,還有林間花叢中的徐特立塑像、學風碑刻,使得中心花園主題景觀區成為展示北理工精神文化體系的核心區域,師生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北理工“文化場”的有效“輻射”。
(良鄉校區北湖夜景)
除了對中關村校區已有景觀區進行文化提升外,學校還十分注重在良鄉校區建設中打造精品校園主題文化景觀區,全面提升新校區校園環境文化品位,將環境育人和文化建設落在實處,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良鄉校區北湖主題景觀區。
北湖景觀區位占地面積近十萬平米,經過近兩年的施工,于2010年5月28日全面竣工。作為一項突出節約型、生態型的園林項目,其在良鄉高教園區也頗具知名度,北湖整體布局合理、道路曲線流暢、駁岸景觀自然、地形婉轉流暢、植物豐富多彩,其在2011年獲評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最高獎——“優秀園林綠化工程”金獎。
這“一湖之水”成為良鄉校區建設中的點睛之筆,突出體現了生態性規劃的理念和新老校區的文化傳承。北湖主題景觀區采用“中心突出、整體分散、局部集中”的組團式環形布局,可以概括為“一軸、一環、六區”,景觀節點,它的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和私密空間形成了校園中通透流暢,空間感較強的景觀特色,并通過中央景觀視覺軸線、環湖路及水體空間、硬質空間、實體空間三種不同肌質的核心空間,將各個功能區串聯一體,構成生態走廊,形成雙軸多核的生態結構。
現在的北湖,已經成為學生休閑放松,集會交流的核心景觀區,這里不僅有小型的集會廣場,還有環湖步道,既有蘆葦蕩蕩,也有魚鳥暢游,一條曲幽棧道幫助你橫跨湖面,晨曦暮色更是風景旖旎。在北湖區主題景觀區與良鄉校區各處建設的精神文化標志物一起,不僅形成了全新的北理工新校區校園文化環境格局,也與老校區精神脈絡一脈相承,服務北理學子的成長發展。
做好大學文化建設的目的是服務學校中心工作,促進學校發展建設,特別是發揮學校文化的內涵價值,形成對師生員工的輻射帶動。文化建設工作并不是一個短期行為,具有長效性,特別是文化基礎設施的構建,更是要在更長的時間內為學校文化建設發揮基礎支持作用。因此,如何發揮文化項目的輻射帶動作用,是學校文化建設工作的重點。
(校史館講解員合影)
這個方面較具有代表性的當屬學校校史館及其延伸設施。學校70周年校慶之際,在中關村校區利用原有250平米的平房建筑,改造建設成學校首個校史館,全面反映了學校從延安創校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風貌和辦學成就。校史館成為學校精神文化全面展示的良好平臺,學校的光輝歷史、精神文化都可以通過對校史館的參觀,得以全面深入的了解。
為加強校史的傳播與輻射,加強了學生講解員團隊建設,使其成為宣講校史和傳播北理工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校史館積極開展學校史料的搜集整理,不僅為學校搜集挖掘了包括“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等大批關鍵性校史資料,還積極走訪學校老專家、老職工,搶救史料,并通過校史文物征集保護工作,為今后建設北京理工大學博物館做好準備。
校史館建成5年來,每年接待校內外參觀達到7000人次,成為展示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窗口“。校史館連續三年面向新入校本科生、研究生開展校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為了更好的面向良鄉校區本科新生開展校史教育,2010年,在徐特立圖書館建成徐特立紀念展廳,2014年,又在良鄉校區綜合教學樓公共空間,建設了校史長廊,極大提升了新生校史教育的工作成效,實現了入學階段對本科新生群體校史教育的全覆蓋。
(校藝術館)
注重每個文化項目的輻射作用,秉承這一思路,學校積極加大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在良鄉校區徐特立圖書館建設了音樂廳和藝術空間,在中關村校區對學生活動中心和學生食堂多功能廳進行了升級改造,特別是近期建成的 北京理工大學藝術館更是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最新平臺,將有效提升學校文化建設能力。
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所在,傳承延安精神,秉持軍工特色,是北理工文化的精髓,是北理工品格的風骨。在學校深化改革、爭創一流的大背景下,如何將大學文化建設作為一種有意識、有目標的深層次戰略舉措和管理行為,持續加強,以構建北理工價值共同體,傳承弘揚北理工品格的大學精神,并使之內化為推動學校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永恒不變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