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春秋80
回溯源頭 傳承命脈——延安自然科學院之華章
教育家徐特立同志
延安自然科學院舊址
延安自然科學院是今天北京理工大學的源頭,她誕生在抗日烽火燃燒的年代,誕生在中國革命圣地延安。她的誕生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創辦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先河。穿越“雄關漫道真如鐵”的崢嶸歲月,北京理工大學從此邁步,體現延安精神,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譜寫了創業創新的華美篇章。
篳路藍縷,理工科高等教育從頭越
1940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進入風云劇變的時期。日本對華政策調整為以戰養戰、以華制華,進而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國民黨汪精衛集團公開投敵叛國,蔣介石集團轉向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團大戰”極大振奮了廣大軍民的抗戰信心,但是由于日、汪、蔣三方勢力都積極反共、限共,陜甘寧邊區等抗日根據地遭受了空前損失和嚴重困難。為了走出抗戰困境,培養抗戰建國的技術干部和專門技術人才,中國共產黨中央決定:在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的基礎上,創建延安自然科學院,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
1940年9月,在50余個窯洞、30余間平房的辦學條件下,由100余位師生員工組成的延安自然科學院在延安南門外杜甫川開辦起來。從此,中國共產黨開始了經辦理工科高等教育歷史征程。延安自然科學院下設大學部、大學預科和初中部,其中大學部注重精研學理與實際技術相配合,最初設化學工程科、土木工程科、農業科、林木科;在校人數曾達300多名,學制先是2年后改為3年;選用當時國內著名大學使用的中、英文版教材和參考書,有的課程由教師自編教材;建立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實驗室,辦起機械、化工實習工廠,與邊區的主要農場、工廠有密切聯系。
延安自然科學院是陜甘寧邊區進行自然科學教學的最高學府,是自然科學學術活動的中心,匯集了如留德化學博士陳康白等邊區科學技術精英,許多學術報告會、討論會、專題講座都在這里進行。當時在中央的負責同志大多數都到該院作過指導,朱德、葉劍英、張聞天、肖勁光、李富春、徐特立、吳玉章等人還親自兼任課程或到此作報告,邊區教育專家徐特立同志擔任院長(1940年-1943年在任)。延安自然科學院在延安經辦了5個春秋,在艱苦條件下培養了大約500名優秀畢業生,其中包括武衡等中國杰出科學家,李倫等軍隊高級將領。“強國必先強教”,理工科高等教育從這里邁出了第一步。
抗戰建國,教育科研為邊區經濟建奇功
創辦延安自然科學院,當時為抗戰,長遠為建設新中國。學院師生們在教育、科研、經濟“三位一體”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和有關經濟建設部門加強聯系,為邊區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能生產多種實驗用具,用西北的野生馬蘭草成功造紙,用沙灘筑鹽田的方法制鹽,發現并墾殖了南泥灣,制造了“豐足牌”火柴、玻璃、肥皂和幾百萬枚軍裝用銅鈕扣,指導煉鐵廠、火藥廠的生產,探明開采油井、氣井,提供生產玻璃、肥皂、酒精、制堿所用的設備,設計修建了邊區水壩、安裝了水輪機,設計建設了楊家嶺“七大”會議大禮堂,等等。其中,馬蘭草造紙、新方法制鹽、發現南泥灣,是學院為邊區經濟建設建樹奇功的三個事例。
為解決用紙問題,自然科學院(時稱自然科學研究院)派出華壽俊前往位于安塞縣的振華造紙廠展開研制工作。經過考察研究,華壽俊把注意力放在了長得漫山遍野的馬蘭草上,歷時兩個多月,試制出了馬蘭草紙;經過反復試驗、完善生產工藝,馬蘭草紙被成功地批量生產。馬蘭草造紙,為《解放日報》、整風文件及“七大”會議文件的印刷提供了充足的紙張,滿足了邊區機關學校和普通民眾的用紙需要。在馬蘭草紙制造工藝的基礎上,華壽俊還與自然科學院的其他同志一道,成功研制生產了邊區的鈔票紙。朱德的一首詩中曾說:“農場牛羊肥,馬蘭造紙俏”。
為了解決食鹽短缺問題,自然科學院副院長陳康白博士帶人奔赴地處毛烏素沙漠的三邊鹽池地。經過仔細觀察分析,他們揭開了“海眼”的秘密,沿著“海眼”挖井,修建了鹽田,用吊桶從“海眼”中取水倒進鹽田,白雪般的精鹽就大量結出,把這些精鹽送到曬鹽場老化兩天即為成品鹽。新方法制鹽使鹽田規模迅速擴大,邊區軍民食鹽問題不斷得到解決,邊區鹽業還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
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延安自然科學院組織了由樂天宇等6人組成的森林考察團,他們采集了2000余件標本、編寫了《陜甘寧邊區植物志》,為南泥灣的開發找到了依據,撰寫了開發南泥灣的建議方案呈送中央,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不久,359旅開進南泥灣,一年的開荒屯田就把南泥灣建成了“陜北的好江南”。后來,樂天宇帶領生物系師生又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森林考察,幫助一些居住在林區深處的群眾解決了衛生飲水問題,實現了糧食蔬菜的自給自足。
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師生,認為科學是國力的靈魂,實踐了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黨的教育方針”,勇做科教興邊、科教興國的表率。
精神不朽,辦學思想薪火相傳澤當代
徐特立院長是20世紀中國“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延安自然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這二者結合,“教育家辦學”、革命教育家辦紅色大學從此開始了。
徐特立院長對興辦自然科學高等教育提出了許多具有遠見卓識的思想,例如:教育、科研、經濟“三位一體”,科學的中心任務是經濟建設,黨的領導,群眾本位,教育民主,吸取人類知識的一切遺產,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等等。尤其是教育、科研、經濟“三位一體”的辦學思想,被后來各國興建大學科技園區、工業園區、硅谷區,走“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道路所印證。延安自然科學院辦學思想超前指導、厚澤當代。
在延安杜甫川曾經傳誦一首詩:“誰說我們沒有課堂?我們有著世界上最大的課堂。藍天是我們的屋頂,高山是我們的圍墻。”在如火如荼的戰爭歲月里,延安自然科學院師生的生活學習如詩如畫。他們保有的革命性、創造性、科學性,譜寫了延安精神的鮮活一頁;他們艱苦創業、敢于創新,傳承著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