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主辦“特殊環境下裝備的材料和結構前沿論壇”
發布日期:2025-02-22 供稿: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 攝影: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
編輯:吳楠 審核:楊亞政 閱讀次數:2月21日,由北京理工大學主辦的“特殊環境下裝備的材料與結構前沿論壇”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
論壇以“推進裝備創新及可靠性提升”為主題,聚焦陸、海、空、天、核等領域高端裝備發展的材料與結構需求。胡海巖、成會明、沈保根、方岱寧四位院士共同擔任會議主席。來自國內5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包含29位院士在內的6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論壇開幕式由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助理、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院長楊亞政主持。
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海巖代表論壇組委會致辭。他指出,特殊環境下的裝備材料與結構研究是當今科技領域的重要前沿,直接關系到國家重大工程的安全與效率,希望本次論壇能為各位專家學者提供寶貴的交流平臺,碰撞思想火花,共同推動該領域的創新發展。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姜瀾代表學校致歡迎詞。姜瀾對與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特殊環境下的裝備材料與結構研究是關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重要領域,眾多國之重器都得益于材料、力學、機械、熱力學、物理等學科的共同努力和深度融合。面向高超聲速、深空探測、極限潛深等場景,環境載荷從常規溫度、準靜態環境,變化為極端溫度、動態環境、多場耦合。材料結構界限逐漸模糊,材料形狀-性質-結構-功能從原子尺度到宏觀裝備結構尺度耦合集成。同時,人工智能驅動的大數據分析在科研領域日趨重要,將深刻變革包括材料與結構在內的各項科研領域。希望與會專家學者通過本次論壇深入交流、分享成果,共同探討未來創新發展方向,探索跨領域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本次論壇圍繞特殊環境下裝備的材料和結構研究開展了13場學術報告。在材料方面,張統一院士做了人工智能與材料和力學結合加速裝備制造和創新報告,董紹明院士做了陶瓷復合材料在復雜環境下飛行器上的應用報告,李殿中院士做了新一代索具材料設計和評價的精彩報告。在結構材料領域,方岱寧院士做了超高溫材料與結構力學的精彩報告,朱俊強院士做了有關航空動力和發動機材料和結構的前沿技術報告,何雅玲院士做了有關航天儲熱材料的報告,何滿潮院士做了在復雜環境下的負泊松材料的設計和應用報告,魏悅廣院士,郭萬林院士,馬宗義研究員,王彬文研究員,大連理工大學王博教授,分別圍繞領域的多個方向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并與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
在論壇閉幕式上,胡海巖進行總結發言。他指出,本次論壇匯聚了國內多位頂尖專家學者,形成了諸多前瞻性觀點,為領域發展提供了重要思路。他表示,未來在特殊環境下裝備的材料和結構研究工作中需要研究人員堅定不移的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核心技術難題,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同時,他鼓勵青年科研人員要大膽創新、勇于試錯,共同推動該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