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王洪根教授來北理工進行學術交流
發布日期:2024-02-01 供稿:材料學院 夏中華 攝影:石楊天
編輯:牟雪嬌 審核:程興旺 閱讀次數:1月29日下午,應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夏中華特別研究員邀請,中山大學藥學院王洪根教授來到北京理工大學進行學術交流,講座題目是“σ(C-B)超共軛效應及其應用”。材料學院師生現場聆聽報告。
王洪根提到,有機硼是有機合成中重要的金屬有機試劑。此外,硼原子廣泛存在于功能分子中。經典的有機硼合成通常官能團耐受性較差,而有機硼的不穩定性要求在合成路線的最后一步引入硼基團。與傳統的sp2雜化有機硼不同,sp3-B雜化有機硼穩定性更好,易于分離和處理,并能適應多種反應條件。這些特性使sp3-B有機硼的后期修飾成為可能。王洪根提出了一種新的“先沉默后激活”的有機硼合成策略。在該策略中,有機硼中的硼原子首先以sp3-B形式受到保護。sp3-B獨特的電子和空間性質使其對預硼化底物具有新穎的反應性。按照這一策略,王洪根實現了多種有機硼合成的新轉變,并發現了sp3-B的幾種活化模式,如σ(C-B)超共軛效應。
在互動交流環節,大家踴躍交流,氣氛熱烈。本次講座拓展了師生在相關研究領域的視野,為大家在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啟示。
附報告人簡介:
王洪根,博士,國家級人才項目入選者,國家優青,中山大學教授,博導。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廣東省特支計劃百千萬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和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校級培養對象。現為嶺南有機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藥學會第十七屆理事會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曾獲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2020,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中國科學院優秀畢業生,廣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團隊),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團隊)。目前主持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啟動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等多個基金項目,并參與國家重大研究計劃一項。主要研究領域為有機合成化學、藥物合成化學、天然產物全合成等。至今在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Science (perspective), ACS Catal. 等雜志發表論文70余篇,文章累計被引用3000余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