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大講堂】北理工機械與車輛學院成功舉辦系列學術報告會
發布日期:2020-08-13 供稿:機械與車輛學院 攝影:機械與車輛學院
編輯:劉芳熙 審核:何洪文、馮慧華 閱讀次數:7月30日上午,北理工機械與車輛學院優秀大學生暑期夏令營院士長江系列學術報告會正式啟動,學術報告會也是學院迎八十周年校慶系列慶祝活動之一,學術報告依托研究生院“百家大講堂ONLINE”平臺,并通過北理工官方B站進行直播。中國兵器工業第二〇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北理工雙聘院士毛明,北理工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分別做了《車用能源與動力發展新趨勢》和《智能新能源汽車(NEV)平臺發展及關鍵技術》的學術報告。8月3日上午,北理工黨委常務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項昌樂,北理工機械與車輛學院院長姜瀾分別做了題目為《智能陸空機動平臺關鍵技術及發展趨勢》和《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的學術報告。
機械與車輛學院相關負責人參加了報告會。近百名師生代表在研究生創新基地報告會現場聆聽報告,700名來自國內各高校、相關專業的暑期夏令營優秀大學生線上參會,并有累計約5.6萬人次線上觀眾通過線上同步收看并參與互動環節,報告會由馮慧華主持。
報告會上,學院黨委書記馮慧華簡要介紹了報告人毛明院士、孫逢春院士、項昌樂院士和院長姜瀾的研究方向、學術貢獻和獲得的主要榮譽,姜瀾、馮慧華、何洪文代表學校向報告人頒發了北理工“百家大講堂”證書。
毛明院士在報告中圍繞車用能源與動力的概念、北理工能源與動力專業的教學與科研條件、行業的發展前景與就業空間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談到新時期能源與動力“電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鼓勵廣大師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以及技術、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緊密結合,確立奮斗目標,樹立系統、工程觀念,不忘初心,只爭朝夕。
孫逢春院士在報告中談到,2020年作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承前啟后即將開啟“十四五”的帷幕之年,智能新能源汽車行業要把握歷史機遇,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全氣候化”加速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品,培育國際著名中國品牌與企業。
項昌樂院士從城市交通發展需求、人類生產生活需求等角度出發,談到智能化陸空機動平臺是綜合滿足上述需求的交通工具未來發展方向,陸空機動平臺囊括了地面自動駕駛、無人汽車與智能化低空飛行器,目前各項技術正邁向成熟階段,得益于智慧城市建設發展規劃,預計在未來5-10年內會得到廣泛應用。
姜瀾在報告中介紹了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目前的發展現狀與未來的發展趨勢,作為制造技術中的前沿與熱點領域,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正在朝著敏捷化、通用化、定制化、綠色化、服務化與智能化的方向飛速發展,未來十年將實現制造技術高度定制化與顯著智能化,到“十四五”末將處于總體世界一流、主體自主可控、方法國際領跑的國際領先地位。姜瀾院長還對學院教學科研情況、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體系等進行了介紹,鼓勵廣大師生勵精圖治、奮發有為,歡迎各高校、專業的優秀大學生報考北理工機械與車輛學院,共同鑄就學院新輝煌。
參會的青年教師在直播現場、線上師生在網上積極踴躍提問,院士專家分別一一回答,并為研究生同學們的學習和研究提出指導建議,同學們紛紛留言對專家們的精彩報告和耐心解答表示感謝。
本次活動通過“云”直播、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答疑方式,激發了廣大師生學術思想的交流碰撞,加強了其對本領域學科前沿進展的了解,增進了全國高校優秀大學生對北理工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學科的了解,從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選擇北理工深造。活動還實現了在疫情期間拓寬學院在讀研究生學術視野、啟發創新思維、培養科研能力的目的。同時,通過對社會公眾在線開放,共享優質師資與學術資源,既宣傳了學院相關學科研實力,也彰顯了北理工優勢學科社會責任與擔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