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特聘研究員杜朝海赴北理工進行學術交流
發布日期:2019-11-25 供稿:信息與電子學院 孫佳偉 攝影:孫佳偉
編輯:曹安琪 審核:司黎明 閱讀次數:應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邀請,北京大學電子學系“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杜朝海于11月15日下午在信息科學實驗樓202會議室做題為“毫米波——太赫茲波電子學源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的“21世紀學科前沿”系列學術講座。信息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教師以及研究生30余人到場聆聽了報告。
報告重點介紹了以相對論效應電子回旋脈塞(Electron Cyclotron Maser)原理工作的快波回旋器件和以切倫科夫輻射(Cherenkov Radiation)原理工作的慢波器件的原理、發展情況和關鍵科學等問題。深入探討了人工材料、表面等離激元、超色散媒質等新技術在新型太赫茲源中的應用。
杜朝海的講解非常細致,參會師生對其講解內容反應熱烈。在報告結束后,就其中的細節問題展開了討論交流,對當前熱點理論和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學們深刻意識到太赫茲技術在高速率無線通信、外層空間高分辨率成像和探測、先進材料處理、太赫茲波譜學、生物醫學診療、太赫茲激發超紫外光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對我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如何選擇研究方向和開展科學研究均有很大幫助。
【主講人簡介】
杜朝海,2005年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學院,獲學士學位;2010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獲物理電子學博士學位;同年留研究所在高功率微波源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員和副研究員;2011年至2013年,在臺灣清華大學物理學系高頻實驗室開展博士后研究;2013年至今,任北京大學電子學系“百人計劃”特聘研究員,博士導師,IEEE高級會員,曾獲2011年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獎、2015年北京市“科技新星”、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青”、2018年英國皇家學會“牛頓高級學者”(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一作/通信SCI論文36篇(IEEE匯刊20篇);應邀在Springer出版了回旋放大器領域的第一部英文專著;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項;專用軟件著作權3項,成為多項國家級項目的核心理論分析和設計工具。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優青、面上、中英人才項目等多項基礎研究課題,并承擔國家863計劃課題,承擔科研總經費約1500萬元。主要研究電磁波、帶電粒子、材料和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開展太赫茲電子器件的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突破和器件研制等系統性工作,推動太赫茲輻射源、太赫茲天線、人工材料結構等太赫茲技術的創新與融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