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信息學院舉辦“21世紀學科前沿”學術講座
發布日期:2019-11-07 供稿:信息與電子學院 潘小敏 攝影:潘小敏
編輯:曹安琪 審核:司黎明 閱讀次數:應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邀請,10月31日上午在10號樓205會議室,北京交通大學何丹萍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學葉修竹副教授先后為大家作了題為“機器學習與射線跟蹤結合的信道特性研究”“微波逆散射成像以及與深度學習的結合”的‘21世紀學科前沿’系列學術講座。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的青年教師以及研究生30余人到場聆聽了精彩報告。
何丹萍副教授此次報告主要對基于機器學習以及射線跟蹤的信道特性研究進行了細致講解。她講解了大規模場景接收功率預測算法,然后展示了基于機器學習的多徑識別及追蹤方法,最后介紹了使用機器學習來實現的三維場景快速重建方法。報告結束后,她與參會的學生和老師進行了熱烈討論,大家對本次講座的主題有了更深地理解。
北京理工大學葉修竹副教授作了題為“微波逆散射成像以及與深度學習的結合”的學術講座。報告主要對微波逆散射成像以及與深度學習的結合進行了十分細致講解。她首先對逆散射問題的難點、優勢以及應用背景進行了介紹,然后從均勻背景問題、非均勻背景問題兩方面講解了基于機器學習的微波逆散射成像算法,最后介紹了微波逆散射成像算法的應用前景。參會老師與學生對其講解內容反應熱烈,在報告結束后,就其中的細節問題與葉修竹老師展開交流互動。
通過此次學術交流活動,使大家對機器學習、射線跟蹤、信道特性研究、微波逆散射成像等當前先進熱點理論和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與其他高校的老師和同學進行了深入、友好的學術交流,對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如何選擇研究方向和開展科學研究均有很大幫助。
【主講人簡介】
何丹萍副教授,2008年于華中科技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10年獲得比利時魯汶大學和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雙碩士學位,2014獲得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后曾在華為從事標準與算法研究,現在是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她的研究領域包括電波傳播與信道建模,高性能云計算射線跟蹤信道仿真技術等。已發表或合作發表超過50篇出版物,曾獲得2019年ACES-CHINA 青年科學家獎,IEEE VTS 2019尼爾謝菲爾德最佳傳播論文獎,以主創人員身份參與制定了IEEE太赫茲信道模型標準和太赫茲物理層標準IEEE802.15.3d-2017。
葉修竹副教授,2008年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通信工程專業學士學位,2012年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3年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于2017年2月受Paris Sud資助為短期特邀教授,2019年加入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任特別研究員。葉修竹博士在微波計算成像算法及其應用方面有著近十年的研究經驗。在微波成像方面共發表論文50余篇,其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網站的博士論文已被下載及閱讀300余次。主持項目10余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項,航空基金重點基金,以及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等。葉修竹為IEEE協會高級會員,任電子學會青年女科學家俱樂部理事,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年拔尖人才”等稱號。曾多次在國際會議上做特邀報告,組織并擔任國際會議分會主席、技術委員會成員。為IEEE Transactions on AP、MTT、AWPL、AP Magazine等多個頂級期刊審稿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