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外國語學院師生參加第十屆形式語言學國際研討會
發布日期:2023-10-30 供稿:外國語學院 王子琪 攝影:王子琪
編輯:王喆 審核:楊暉 閱讀次數:10月28日至29日,第十屆形式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形式語言學專業委員會主辦,清華大學外文系承辦,我校外國語學院等單位協辦。來自國內外語言學界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進行學術研討和交流。
外國語學院李京廉教授、汪昌松副教授、郭戈博士、助理教授紀悅博士、博士后王子琪博士,博士研究生趙文璐、李一松,碩士畢業生劉曉濤參加本次學術會議。在句法學分會場,李京廉作題為“Licensing Overt Controllees in Obligatory Control Constructions”的報告,從跨語言視角對控制結構中顯性受控成分的允準條件進行了探討。汪昌松作題為“How to say no in Chinese”的報告,分析了漢語中“沒……什么”表達少量義的句法機制。郭戈作題為“Chinese Postverbal Objects with Duration and Frequency Phrases: Word Order, Referentiality and Definiteness”的報告,從指稱性角度刻畫了含有時長/頻率短語的動賓結構的分布特征。趙文璐作題為“Finiteness in Chinese Clausal Architecture Selected by Predicate akin to xiwang ”的報告,討論了“希望”類動詞的補足語成分的定式/非定式區分。李一松作題為“On the Non Future Use of Hui in Mandarin Chinese”的報告,總結了漢語“會”的非將來用法及其句法特征。
在語言習得分會場,紀悅作題為“The Acquisition of 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s in Mandarin: Compositionality and Eventuality”的報告,從語料庫研究和語言產出實驗兩個角度討論了漢語兒童使用動結式時的組合性特征和事件結構。王子琪作題為“Learning the Unaccusative unergative Distinction from Input Cu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with Mandarin speaking Toddlers”的報告,基于語言理解實驗結果探討了漢語幼兒的動詞學習機制。
上述報告聚焦形式語言學熱點問題,現場提問環節反響熱烈,報告人和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交流,學術氣氛濃厚。此外,李京廉、汪昌松、郭戈、紀悅分別主持了句法學、句法-語義接口、神經語言學及心理語言學等分會場的報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