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外國語學院舉辦2021年漢語教學與跨文化交流國際會議
發布日期:2021-04-26 供稿:外國語學院 朱建文 攝影:外國語學院
編輯:王喆 審核:楊暉 閱讀次數:4月24日,由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的“2021年漢語教學與跨文化交流國際會議”(202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Teach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過騰訊會議軟件在線上舉辦。出席本次會議的嘉賓有美國布蘭戴斯大學中文部主任馮禹教授、北京語言大學張旺熹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中文語言項目負責人梁霞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執行院長朱瑞平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李泉教授(以上按發言順序排列),來自海內外多所高校的近百名師生共同參加了會議。
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李京廉教授代表主辦方致開幕詞,對應邀出席會議的各位專家、老師、學生及前來參加會議的各界人士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李京廉簡要介紹了本次會議的主旨和議題,表示大會的召開旨在促進海內外漢語教師、學者、專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期待通過這次會議推動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的進步和事業的發展。
專家們進行大會報告發言。馮禹教授關注到語體問題給漢語學習者所造成的困惑,做了題為《舉一反三是否可能?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體問題》的報告,提出“全面深入地研究現代漢語四個并行子系統的差別并設計出課型的教學方案是高年級突破的關鍵”。張旺熹教授報告的主題為《漢語詞匯與語法的互動關系》,他認為,漢語有別于以形態為核心的印歐語言的語法體系特征,在多個層面顯示出“詞匯-語法”密切關聯、彼此互動的特征,“詞匯-語法”互動關系的探討應當成為我們進行漢語語法理論體系建構的一個重要視角,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研究視角。梁霞教授在題為《網絡教學帶來的挑戰與應對策略及教學實例 ——以美國大學的中文教學為例》的報告中,以美國大學的中文教學為例,提出了網絡教學帶來的挑戰及三條應對措施,特別分享了線上教學的心得體會和學生的作品。朱瑞平教授《漢語國際教育學科的性質》的主題報告談道,在“語言文化走出去”戰略重要性日益彰顯的今天,重新審視學科、專業、事業的關系,再次確認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定位至關重要。李泉教授結合具體案例展示了跨文化交際沖突在觀念和行為上的表現,分析了沖突所在和成因,做了題為《跨文化交際“沖突”:表現、實質、對策》的報告。五位教授的報告內容精彩詳實,深入淺出,激發了大家對于國際漢語教學和跨文化交流中各類問題的深刻思考。會議雖在線上舉行但互動頻繁,學術氛圍濃厚,與會教師和學生紛紛表示收獲頗豐、受益匪淺。
本次會議設置四個分會場,來自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澳門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湘潭大學、長安大學、上海大學、晉中學院等海內外高校及我校的41位專家學者、研究生從漢語本體研究、漢語作為二語教學研究、教材研究、漢外語言對比分析、跨文化交際等多個研究方面做了分組匯報。在各分會場,與會人員積極交流學術研究成果,切磋學習經驗,氣氛熱烈。與會師生們紛紛表示,通過學習來自不同高校專家學者們的學術研究成果,對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學科研水平大有裨益,也進一步增強了對漢語教學和跨文化交流的理解。
北理工漢語國際教育學科點負責人王玉雯教授代表大會主辦方進行閉幕致辭,向前來參加會議的海內外專家學者和師生們表示了感謝,同時也向為保障本次大會順利舉辦的會務組師生及承擔大會各項主持任務的學院教師們表示衷心感謝。最后,為最終獲得論文一等獎、二等獎和優秀獎的參會代表頒獎,并鼓勵獲獎師生,積極交流、不斷鉆研。本次漢語教學與跨文化交流會議為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教師和研究生搭建了一個討論和交流的學術平臺,啟發了學術思考,取得了豐碩成果,加深了與會人員對漢語教學和跨文化交流的認識,對于交流漢語作為二語課堂教學經驗及推動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