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國內著名學者做線上學術報告
發布日期:2021-06-03 供稿: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編輯:梁蕊 審核:王亞斌、王成 閱讀次數:4月至5月,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辦了8場線上學術報告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吳恒安教授、重慶大學李衛國教授、中山大學胡玲玲教授、同濟大學吳昊教授、太原理工大學喬珺威教授、清華大學柳占立教授和李曉雁教授、中南大學王中剛副教授8位知名專家進行學術報告。活動共吸引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重慶大學、同濟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等國內相關高校、研究院所2000余名師生在線聆聽了報告會。
報告中,吳恒安提出了新標度律作為評價仿貝殼材料內部非彈性變形與宏觀力學性能之間關系的準則,揭示了層間強非共價鍵相互作用調控實現強韌化設計的微觀力學機理;李衛國原創性提出了一個可定量考慮溫度對材料力學性能影響的方法—力熱能量密度等效原理,建立了系列不含擬合參數的溫度相關性斷裂/屈服強度理論表征模型;胡玲玲的報告提出了多孔材料在沖擊動載下的宏-細觀建模方法,詮釋了類多孔材料的動力電池表現出的“動態負效應”這一反直觀現象;吳昊的報告結合自身的科研和工程實踐經歷,介紹了課題組近期在民用土木工程防護領域的研究工作;柳占立的報告重點介紹了數據驅動在聲學人工材料、個性化人工骨組織材料的智能化設計方面的研究成果;李曉雁的報告實現了三類具有多級尺度、且輕質、高強韌的三維微納米力學超材料的制備,解決了傳統多孔結構材料力學性能互斥的難題;喬珺威的報告主要介紹了高熵合金在典型極端工況下服役行為和機理述;王中鋼的報告重點闡述了沖擊載荷作用下輕質結構的響應模式、吸能特性與強化機制,展望了軌道車輛輕質抗沖擊結構的發展方向。
這些報告涉及納米力學、材料力學、沖擊動力學和力學超材料、固體強度與失效的力學建模、數值仿真及工程應用等領域,報告內容精彩生動,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重,得到了廣大師生的熱烈響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