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承研的空間微生物檢測模塊在軌試驗圓滿成功
發布日期:2023-11-03 供稿:生命學院 攝影:生命學院
編輯:肖雯 審核:周連景 閱讀次數: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張瑩作為項目負責人承研的地外居留艙設施微生物防控技術試驗項目——培養芯片,隨神舟十六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于內蒙古額濟納旗東風著陸場。我校生命學院師生作為回收試驗隊隊員前往著陸場,第一時間對下行樣品進行了回收工作。
地外居留艙設施微生物檢測模塊是由北京理工大學采用新技術手段自主研發的一臺在空間條件下對微生物實施在軌微流控檢測和高通量培養的裝置,包括微生物檢測芯片和培養芯片,為后續持續性開展空間微生物研究奠定了扎實的載荷基礎。檢測模塊裝置于2022年10月31日隨夢天實驗艙發射成功,兩芯片于2023年5月10日搭載“天舟六號”貨運飛船進入中國空間站。檢測芯片隨即被開展在軌實驗取得圓滿成功。培養芯片于9月8日至10月24日正式開啟在軌科學實驗,期間,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師生在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對實驗進程進行了全程連續監控,在神舟十六號乘組航天員的協助下進行了多次天地協同操作,獲得了完整遙測實驗數據,在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目前培養芯片已第一時間抵達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實驗室,經初步鑒定芯片結構及其內部微生物狀態完好,后續張瑩課題組將利用其開展包括代謝、育種、生態、進化等全方面空間微生物學研究,預期將為空間微生物學和空間生物技術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張瑩課題組從2015年起,在多項國家自然基金及國家載人航天領域項目支持下,先后開展了包括空間微生物生態、檢測、腐蝕、代謝等多項空間環境微生物學研究。前期采集并分析了中國空間站地面研制期間的總裝測試廠房、產品及環境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征,為及時構建空間站研制期間的地面防控設施提供了依據,保障了空間站發射前艙內微生物滿足醫學指標要求。在空間站在軌飛行期間,全面分析了空間站在軌早期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演替特征及數量豐度,同時提出了空間站后續需要重點防控的區域及菌株。并研究了短期太空環境對微生物菌群腐蝕能力的影響,研發了多種空間微生物檢測分析、清除洗消及高通量培養方法。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空間微生物領域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3篇,以第一專利人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科研成果為制定中國空間站的微生物安全防控策略與構建防控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數據依據,獲得空間站項目辦及航技項目辦開具的應用證明對其團隊工作給予高度認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