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團隊在籠目結構超導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發布日期:2023-09-06 供稿:物理學院 攝影:物理學院
編輯:王莉蓉 審核:陳珂 閱讀次數:近日,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王秩偉研究員、姚裕貴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何俊峰教授、喬振華教授,以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等人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對籠目結構超導材料CsV3-xTaxSb5中范霍夫奇點(von Hove Singularity, VHS)的研究。
在關聯材料體系中,VHS為理解電子態密度發散提供了一個范例。在VHS處,電子庫侖力占主導,這反過來又會導致系統中多重不平衡態的出現,包括電荷密度波(CDW)、自旋密度波(SDW)、d波超導體等。在該類超導體中,一個理想的范霍夫情景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一種是增加態密度,通過常規或非常規的電子-玻色子配對來完成庫珀配對;另一種是由VHS處共存的電子和空穴之間的庫侖力驅動形成非常規的電子配對。這對VHS的能級位置要求嚴格,使其在真實材料中的實現具有挑戰性。最近,AV3Sb5 籠目結構超導材料系列得到了廣泛關注。其電子結構中存在著多個VHS,同時該材料中存在二維VHS的兩種主要的不平衡態——CDW和超導,這為我們探索范霍夫情景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臺。雖然理論預測得到了良好的結果,但是依然缺少實驗證據來表明VHS的作用。
在該工作中,通過對比研究了母相CsV3Sb5和Ta摻雜CsV3-xTaxSb5(x~0.4)。我們發現CsV2.6Ta0.4Sb5材料的CDW被完全抑制,超導轉變溫度(Tc)達到最高,約為5.5K,是CsV3Sb5系列材料中觀察到的常壓條件下的最高超導轉變溫度。主要結論有:(1) 對摻雜Ta的材料進行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的測試,表明籠目晶格中V 原子d軌道在費米能級的M點處形成了完美的VHS,實現了類電子帶與類空穴帶的共存。這一結果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到定量地再現;(2)進一步證明了,CDW等競爭序的抑制不足以解釋Tc的提高,而且Tc(超導能隙)與VHS在沒有競爭序樣品中的能級位置有關。同時,隨Ta原子的替換,其他低能態及相關的電子-玻色子耦合的變化可以忽略不計。因此,該工作的結果直接建立了顯著增強的超導性和在費米能級上的VHS之間的聯系;(3)光譜成像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測量進一步揭示了CsV3-xTaxSb5(x~0.4)的超導態不同于母體CsV3Sb5。這些結果證明了范霍夫情景在籠目超導體中是可以存在的。
物理學院博士生劉錦錦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王秩偉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理工大學青年教師學術啟動計劃等相關項目的支持。
圖1. 25K下CsV-3Sb5和CsV2.6Ta0.4Sb5的能帶結構圖
圖2 對比母體CsV3Sb5,CsV2.6Ta0.4Sb5獨特的超導態
相關文章鏈接如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9500-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