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教師在國際頂級翻譯學期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
發布日期:2022-12-16 供稿:外國語學院 攝影:外國語學院
編輯:王喆 審核:楊暉 閱讀次數: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徐翠博士在國際頂級翻譯學期刊Babel發表題為“Exploring genre vari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in interpreted language from comparable and intermodal perspectives”的高水平研究論文。徐翠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北京理工大學為通訊單位。此項研究是與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院李德超副教授合作完成。
口譯語言的本體性描寫研究(語言變體)對于理解口譯過程至關重要。傳統口譯研究對于口譯語言變體的分析往往視角比較單一,借助可比語料庫分析口譯與原創口語的差異,未能考慮口譯相較于筆譯的特殊性,也未能關注不同文本類型對口譯語言特征的影響。該研究則突破了這一傳統的研究視角,從可比與跨模態的角度出發考察口譯的簡化特征,關注語言的翻譯狀態(mediation status)與文本類型(genre variation)對簡化現象的影響。
該研究基于作者自建的大型粵英同傳語料庫,從可比與跨模態的角度考察簡化的三個維度(詞匯多樣性、信息密度和句法復雜度)在口譯、筆譯、原創口語(different mediation status)之間的表現,探討影響口譯簡化現象的主效應(main effect)以及翻譯狀態與文本類型之間的交互效應(interaction effect)。該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在詞匯多樣性維度,口譯語言整體呈簡化現象,具體表現在標準化形符類符比(STTR)最低,最常用詞(list heads,LH)占比最高,且呈顯著差異。此外,翻譯狀態與文本類型交互效應顯著。
(2) 在信息密度維度,口譯語言整體并未呈簡化現象,具體表現在詞匯密度(LD)高于原創口語、低于筆譯語言。其中,文本類型主效應顯著,口譯語料中的 Debates 的詞匯密度最低,但并未影響口譯語言在該維度的整體表現。
(3) 在句法復雜度維度,口譯語言整體呈簡化現象,具體表現在平均句長(ASL)顯著低于其他兩種翻譯狀態。其中,翻譯狀態與文本類型交互效應顯著。
總體而言,該研究從可比與跨模態的角度考察了口譯語言在三個維度、四個指標上的簡化現象,并充分考慮了不同文本類型對口譯簡化的影響。作者指出,口譯(尤指同傳)作為一種高認知負荷的加工過程,其語言產出受限于多種因素。了解口譯語言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揭示口譯活動的本質,對口譯教訓、譯員培訓等均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