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金沙娱乐城官网-金沙官网

北理工“大先生”


——記兩院院士王越先生

  

  每周四晚上六點半,在北京理工大學中關村校區信息樓1004教室,總有這樣一位老教授準時出現在課堂上,為62名本科生講述信息系統與安全對抗課,講臺上的老人,精神矍鑠,敏捷的思維,精彩的講授,深深地吸引著每一位同學。

  1993年,他離開研究所來到北理工,從站上大學講臺那一刻起,25載寒暑易節,他始終不曾離開。

  他曾領導我國軍用信息技術從白手起家到蓬勃發展,他曾研制“中國第一臺火控雷達301系統”等多項中國乃至世界第一,他曾多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科技殊榮……這位86歲高齡仍堅持為本科生上課的先生,就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北京理工大學校長,杰出的戰略科學家、工程教育家,雷達與通迅系統專家——王越先生。

  

家國情懷 大志無疆

  “我的名字與那悲慘的年代有關”。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蘇丹陽,那是“九一八”國恥日的第二年。王越的父親是位進步、開明的知識分子,由于痛恨日本侵略者,有感于苦難年代的漫長,就給兒子取名王越,希望兒子早日越過這段災難的年代,同時也是激勵兒子超越自我,多做利國利民之事。王越此后的人生之路,一直不曾偏離父親的期望。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5歲的王越正在天津讀書,親眼目睹了日寇飛機的狂轟濫炸,“當時我們的校長趙天麟主動收容因轟炸而被迫停課停業的其他學校的師生,每天早上親自在校門口迎接,風雨無阻。”王越談起了那段痛徹心扉的記憶。天津淪陷后,這位校長面對威逼利誘都始終拒絕日寇開展奴化教育,最終被暗殺在家門口,“他用生命為代價教會我什么是國家”。

  抗戰后期,別人家偷偷保留的短波功能的收音機常為一家人帶來振奮的消息,這也讓王越在心中悄悄選定了無線電報國的志向。人生的大志向,在強烈的家國情懷中開始萌芽。

  1950年夏天,王越高中畢業,本可報考21個上大學的志愿,但他義無反顧地只選擇了無線電專業,隨著國防事業發展需要,研究方向從民用無線電轉向軍用雷達。大學畢業后,王越長期從事火控雷達系統、信息系統及其安全對抗領域的研究工作,直接推動了相關國防科技領域的發展,縱然經歷無數次坎坷與困難,他都沒有放棄對雷達事業的初心與堅守。

在科研現場工作中的王越

  1993年,中國教育體制改革拉開大幕,在炮瞄雷達研究所擔任所長的王越受命擔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此時的王越科研事業正“如日中天”,科研成果屢獲大獎,當面對這一重大人生的轉折點,他沒有半分猶豫,堅決服從組織安排。“為國家培養人才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不應猶豫,更不能推脫!”王越這樣講到。

  來到北理工,王越不是單單做起管理工作,更多的是站在國家立場,從北理工特點出發,將如何培養好的國防科技事業急需的領軍人才,作為自己報國志向的新追求。一邊當校長、一邊搞科研、一邊上講臺……這一干,就到了而今的耄耋之年!

  看著這位講臺上依然精神矍鑠、書桌前不停奮筆疾書、課堂上悉心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先生,師生們常常為王越身上那一份為國家培育英才嘔心瀝血的忠誠而感動!

 

深厚學養 善育英才

  王越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僅有的34位兩院院士之一。如何把自己的學識和在科技領域深耕半個多世紀的成果,直接轉化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優勢?這是王越來到北理工后,最先思考的一個問題。

  著眼當時國家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經過反復論證,王越率先申請在學校武器類專業中增設“信息對抗技術”專業。1998年得到教育部批準,北理工成為國家首批成立該專業的四所院校之一,為中國信息安全專業培養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2000年,專業開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專業建起來了,任務也重起來了。白手起家,沒有團隊王老師就自己組團隊、沒有教材就自己寫教材,他還擔任著校長,工作十分繁忙,但從不會有半點松懈。”信息安全與對抗技術實驗室主任、專業責任教授羅森林回憶說。

王越與部分團隊成員合影

  專業不能只是建,還要建出水平、建出成效,建到育人的“刀刃”上,王越認為,“要培養領軍人才,就要學習最前沿的知識,但這是有難度的,我相信‘上不封頂、因材施教’,基礎課程能聽得懂的人越多越好,而對于拔尖的學生,必須經過磨練、因材施教、發揮所長。”帶著這樣的理念,在這個新興專業方向上,王越親力親為,論證教學方案、研究教學方法、培育師資隊伍……不僅把信息對抗技術專業建成省部級特色專業,還帶出了一支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雙高”的教學團隊,打造了《信息系統與安全對抗理論》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王越與羅森林共同著作的《信息系統與安全對抗理論教材》被評為國防特色優秀教材,教學成果《信息對抗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案與實踐》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王越也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和國家級教學團隊帶頭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越培養學生,不僅是將高深的學識傾囊相授,更注重結合自己喜愛的中國傳統文化,向學生傳授一種治學為人的思想。2017級研究生韓曉鑫曾在結課報告中寫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王老師在課上最常提到的觀點,他用這個觀點完美詮釋了信息對抗的本質、對立統一的自然規律……這不但是一門專業課,更是一場人生講座。”

  “我的心愿是培育出超越自己的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20多年來,信息對抗技術專業共培養了1500余名畢業生,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國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王越的學生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有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有北京市教學名師,還有一大批工作在國防科技工業的總設計師、研究所所長等科技英才和國家棟梁。同時,王越組織推動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也堅持開展了20余年,成為國內有關領域頗具影響力的重要賽事,對電子信息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017年底,王越作為帶頭人的“信息系統及安全對抗”理論與實踐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首批黃大年式教學團隊。

 

為人師表 大德無言

  “來到高校,我告訴自己,首先要成為一名好老師。”擔任北理工校長后,無論公務多忙,王越始終堅持上講臺講課,同時承擔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學工作,時至今日,王越從未間斷過。不僅如此,穿西裝、打領帶,成為他上課的標配;即使已是耄耋之年,仍然全程站立授課;課比天大,一絲不茍的備課,絕不含糊……為人師表,大德無言。

  2017年,王越受邀到海南參加一個研究生教學研討會,為了不耽誤晚上6點半的課程,他特意乘坐飛機計劃于下午4點半抵京,由于天氣原因,飛機降落時已晚點許久,盡管已經安排了共同開課的羅森林教授代課,王越仍然不顧旅途勞頓,堅持讓司機從機場直接把車開到教學樓下。王越的聯絡秘書學校辦公室史建偉回憶說:“那次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王老師到達教室時正好6點29分,沒有絲毫休息,便一口氣連講三節課。下課回到家,吃上晚飯已經是9點半了。”沒有學生知道,一堂課的背后,這位年過八旬的老院士付出了怎樣的奔波和勞碌。

  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王越作為一名德高望重的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堅守這份事業。然而,王越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也有人不理解:“這么大年紀了,即使上課也不用這么拼啊!”王越卻說,教書育人是他的第一使命,教學是他最看重的任務。作為一名科學家、教育家,王越認為教書的目的是育人,“如果說教書要靠學識,那么育人要靠人格魅力,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北理工數學學院李炳照教授曾是王越的博士生。李炳照在職讀博期間,還承擔著學校的數學教學工作,繁忙的工作使他曾對待學業不夠積極,對課題研究并不十分上心。王越發現后,就嚴肅地為他指出:“科學研究應該以問題為導向,而并非以學位為導向。”在王越的教導下,李炳照自覺提高站位,學習和研究越來越嚴謹起來,最終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我的博士論文撰寫過程中,王老師對整個論文進行了詳細的修改,對于和他討論的一些稿件等,他都是用鉛筆一筆一畫給出修改建議與意見”,李炳照說。

  除了學業上的嚴格要求,王越還春風化雨般把溫暖和情感傾注到學生們身上,“幾年前我突然患上了腰痛,行動不便,王老師得知后隨即托人從美國給我帶回了束腰的器械,使我的腰疼得到了緩解。直到現在,王老師還經常關心我的腰怎么樣了。”王越的學生羅森林教授這樣回憶。

  日復一日,那些王越始終認為“應該做的、不值得宣揚的事情”,深深的感動著身邊的師生們。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樣的大師,是學問之師,品行之師,人生之師。王越先生便是這樣一位大師,一位北理工的大先生!

  

  后記:

  王越先生見證了國家和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轉變,并在這偉大的歷史進程中,堅守愛國之情與報國之志,牢記教書育人之使命天職,甘當播種機和鋪路石,用深厚的學術造詣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科技先鋒、國之棟梁!他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立己正身、率先垂范,是北理工老一輩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也是新時代全體北理工人身邊的榜樣和楷模,是令人景仰當之無愧的“大先生”!

  

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微信推送發出后,王越院士的事跡引發學校師生員工強烈共鳴,大家紛紛在朋友圈轉發留言,表達對王越院士的崇敬景仰之情,發自肺腑,言真意切,充分體現了王越院士“大先生”的感召力和正能量。現摘錄部分師生留言,以饗讀者。

信息與電子學院2014級學生全源:有幸聽了王越院士的那節課,80多歲的老先生站著講完三節課,令我們這些學生汗顏。老先生講課不限于知識,也教給我們很多哲理。他的態度、知識和品德,都是值得我們去瞻仰、去用心學習的,都將是我們這一生的精神財富。

學校辦公室史建偉:4月1日是王越院士86歲生日,還奔波在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旅途中,為母校有這樣的大先生感到由衷驕傲!

生命學院徐遠清:十多年前有幸一次和王院士出差去長春,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他還帶著《非線性系統理論》在途中看,當我問他非線性系統的重要性時,他很耐心的給我講說目前大多數系統都是非線性的,雖然通過線性化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還有太多問題沒有解決,而且迫切需要解決。當時本科剛畢業,不明覺厲的感覺,一個勁的點頭。

教務處方萍:有幸在王越校長組織推動的我國大學生重要賽事“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組委會工作過,近距離感受王校長為人做事的大師風范!

數學與統計學院高偉濤:“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樣的大師,是學問之師,品行之師,人生之師。王越先生便是這樣一位大師,一位北理工的大先生!

學生工作處許欣:我們的徐特立獎學金答辯會,老先生基本上年年參加,連續四五個小時,他是提問和點評最多的評委,卻從不說累。

設計與藝術學院孫飛:學術泰斗,慈祥的老人,我上大學時的校長。

科學技術研究院包成剛:教學、科研、行政、人才培養四個重擔一并挑起,吾輩之楷模。

信息與電子學院輔導員李智:曾有幸在本科時上過王越院士的課,收獲良多。能感受到先生的大家風范,實屬幸運。

機電學院2016級研究生任峻峰:真正的大家,真正的先生,有幸曾陪老爺子待過一段時間,受教良多。老爺子一直以來推崇的復雜巨系統是系統論和哲學的完美結合。

機械與車輛學院2017級研究生崔雨涵:曾經因為校友班級聚會,聆聽過王越校長的演講,被他做人再做學問的精神深深打動。

 

備注:

  部分內容參考《沒有盲區的天空——王越傳》,部分圖片由校圖書館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館藏基地提供

  

【相關鏈接】

人民網:北理工“大先生”——記兩院院士王越先生

光明網:北理工“大先生”——記兩院院士王越先生

新浪網:北理工“大先生”王越 86歲仍矗立講臺潛心育人

騰訊網:致敬!北理工86歲兩院院士仍堅持為本科生上課

科技人物觀:“先生,您好!” | 這位北理工“大先生”,86歲仍矗立講臺,潛心育人,吾輩楷模

中國青年網:北理工“大先生”——記兩院院士王越先生

 

 

  

分享到:

勐海县| 百家乐官网娱乐平台真钱游戏 | 百家乐官网画面方法| 飞七棋牌游戏下载| 广昌县| 迪士尼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八大胜娱乐场| 赌百家乐怎样能赢| 百家乐官网最好的投注方法| 威尼斯人娱乐网站| 玩百家乐官网保时捷娱乐城| 线上百家乐信誉| 百盛百家乐官网软件| 威尼斯人娱乐城投注网| 百家乐固定打法| 同乐城娱乐城| 百家乐平玩法几副牌| 百家乐人生信条漫谈| 百家乐官网庄家怎样赚钱| 德州扑克明星| 利来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技巧心| 百家乐官网龙虎的投注法| 晋中市| 百家乐家乐娱乐城| 南京百家乐在哪| 百家乐赢新全讯网| 百家乐官网五湖四海娱乐网| 帝王百家乐官网全讯网2| 百家乐网| 棋牌类单机游戏下载| 大发888游戏网址| 蓝盾百家乐赌城| 百家乐的桌子| 缅甸百家乐网络赌博解谜| 试玩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筹码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哪家百家乐优惠最好且信誉不错| 玩百家乐技巧博客| 格龙24山五行| 网上百家乐官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