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是1940年誕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
為發揮我校良鄉校區在屬地教育創新產業的新作用,提升良鄉校區的國際影響力,培養外國留學生(以下簡稱留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加留學生對北京理工大學科技活動及科技資源的了解,2016年10月1日至5日國慶節長假期間,北京理工大學留學生中心、良鄉校區管理處和教務處聯合舉辦了北京理工大學首屆國際科技營。本次國際科技營依托良鄉校區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資源,以“拓寬科技視野,了解中華文化”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得到了留學生的積極響應。
國際科技營精心設計了動手實踐、傳統文化、科學實驗、素質拓展、才藝展示等一系列活動,內容豐富、新穎,努力做到寓教于樂,提升學生視野,培養團隊意識,同時,鼓勵留學生學習中文,深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一)學科聚集,感受多樣科技魅力
此次參加國際營的營員中交換生與本科生比例接近1:1,我們以4名留學生加1名中國助教的模式,對本次科技營的參加人員進行了分組。此次科技營活動以科技創新實踐為主,覆蓋多個學科。
中外營員們參觀了良鄉校區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在老師們的精心指導下電子坊完成了電子時鐘的制作;在機械加工坊完成了小火箭制作中并到操場發射了小火箭,當同學們親手點燃發射器,小火箭飛上天的一剎那,大家的成果贏得了所有人的歡呼和掌聲;在生態坊,同學們仔細認真地配兌試劑,在助教的指導下,營員都完成了納米銀和熒光劑的制作;機器人坊為同學們進行了機器人跳舞表演,大家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此外,同學們還進行了3D創意坊的虛擬現實體驗,對Leap Motion中的虛空摘花、Unity游戲中的密室逃脫等環節不斷嘗試。
(二)動靜結合,體驗中華文化精髓
此次科技營中,我們不僅為同學們準備了科技方面的學習內容,還準備了傳統文化和國粹運動的學習:紅繩手串制作、周口店博物館和云居寺參觀、乒乓球教學。同學們用了一個下午,學習紅繩手串的制作,表現出了對于中國文化的好奇和新鮮。同學們得知紅繩是吉祥幸運的象征之后,紛紛表示希望能夠快一點學會,把自己的作品送給朋友。
兩次外出參觀中,同學們深深感受了不同時期的中國歷史。周口店博物館是大氣原始的古樸美,云居寺是娟麗滄桑的精致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于同學們來說,兩次參觀只展示了九牛一毛,但卻足夠吸引他們,他們渴望了解更多,感受更多。
乒乓球教學活動我們請到專業的教練來指導大家學習乒乓球的基本功,同學們從熱身運動開始,學習乒乓球正手和反手的動作,跟著老師一次次地揮拍、轉跨。初學的同學興奮地找著練習的伙伴,而已經有了基礎的同學很快就進入了對打狀態,玩兒得不亦樂乎。教練則分別對不同程度的同學進行指導。乒乓球練習讓同學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項深受國人喜愛的國粹運動的樂趣。
(三)文化交融,包容理解與快樂
活動最后,舉辦了結營聯歡。播放了一段記錄5天點滴的視頻,照片帶著所有人的回憶,在伴奏時而歡快、時而悠長的旋律中讓人感動著也回味著,留下的只有不舍。助教代表和學員代表分別發表感言后,我們對素質拓展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小組進行了頒獎,每一位留學生都收到了刻有自己名字的手機架作為紀念。
各位多才多藝的同學們在Party上進行了豐富多彩的表演,他們不約而同選擇了中文歌曲《好久不見》、《朋友》等,還有同學進行了中英文的詩朗誦,表達了自己對于中國朋友的感謝。聯歡會上還有羅馬尼亞語的表演,雖然大部分人都不懂,但氣氛熱烈。最后,聯歡會在集體舞蹈中結束。
表演落下帷幕,為期五天的國際科技營也畫上圓滿的句號。五天之中,同學們認識了更多中國朋友,彼此之間對不同國家的文化理解得更加深入。科技營的活動也讓他們在電子、化學、機械、計算機等方面有了全新的體驗,并對學校的主要科研方向和相關資源有了較深入的了解。
北京理工大學首屆國際科技營是留學生中心、良鄉校區管理處和教務處精誠合作,聯合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首次嘗試,各部門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為不影響正常的課程安排,開營時間定在了國慶長假期間,多位領導和老師無私奉獻了長假,經過5天的實踐,圓滿完成了既定任務,收到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同學們一致好評。
本次國際科技營的成功舉辦,是學校充分發揮教學實踐資源和師資優勢,服務于學校的國際化大戰略和“留學北理”行動計劃,全面展示良鄉校區并提升其國際影響力的一次全新嘗試和有益探索,地營造了良鄉校區良好的國際化氛圍,為迎來更多的外國留學生奠定了基礎。